《24﹡麦哨》教学设计
2020-04-09唐美莲
唐美莲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完成目标一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学习生字、词。
2.同桌检查。
3.投影出示词语,齐读。
4.结合图片,理解“绣花兜肚、密密的嫩荚、竖蜻蜓、麦穗儿、茅茅针、麦芒”等词。
5.强化多音字“和、剥、乐、应、似”。
6.出示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读好多音字。
幻灯片出示:
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1、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2、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
3、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4、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了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三)完成目标二
1. 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首尾呼应。
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 快速默读3—6自然段,想一想,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几个画面?
(湖畔割草的孩子(③);盛夏的田野(④);湖边玩耍的孩子(⑤⑥))
(四)完成目标三
1.出示学习要求: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地方,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自主学习。
3.合作交流。
4.展示汇报、欣赏评析。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评析情况适时补充。
汇报句子一:
“呜卟,呜卟,呜……”(拟声词,吸引读者注意。这是什么声音呢?)
句子二: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外貌描写,突出了孩子的纯朴憨厚。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脸蛋”比作了“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产生了一种意境的美 ,写出了孩子们的稚嫩、可爱和充满生气。)
句子三:
金黄色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芽刚缀,为人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的喜悦气氛。
句子四: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的新装。(拟人)
句子五:
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麦芒”比作“乐谱上的线条”,把“麦穗”比作“跳动的音符”,既写出了丰收的景象,又给人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5.小结。
乡村的孩子 淳朴可爱
孩子的活动 丰富多彩
乡间的景色 美丽亲切
三、总结、积累
1.再读一读前后呼应的部分想一想,哪欢快的麦哨声暗示了什么?
(象征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2.课文通过写孩子在___田野__、__湖畔__边割草、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儿童的_天真_、_淳朴_、_可爱_,表达了作者对__农村美丽景色_的赞美,对愉快乡间生活的向往之情。
3.你的文章会更美
(1.首尾相呼,结构匀称。2.修辞方法: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 3.色彩描写。)
四、课堂练习
从这一单元的学习来看,学生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地了解与体会,只是麦哨对于现
在的孩子来说,早已经远离了现在孩子的生活范围,和孩子的玩具搭不上边,别说没见过,
有的孩子也许根本没有听说过。只是课文中的美景应该还是学生所期盼的。虽然除了對于
“吹麦哨”不了解,对于“绣花肚兜彩头巾”、“拔草”、“吃茅针”也是充满陌生感的。
对于这样鲜活的题材,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有新鲜,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