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文电影片名
2020-04-09刘智慧
刘智慧
摘 要:简·奥斯汀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作品中所阐述的婚姻观在当下的21世纪也依然很受欢迎。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已经发生变化,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的想法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的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在她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简·奥斯汀婚姻观的是《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人公达西在经历一系列误会和重逢后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伊丽莎白在和达西的交往当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则,摒弃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并且认为高尚的情感是人们的正常需要。伊丽莎白的恋爱观正是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向往的婚姻观。本文将从作品的写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关于电影名字的分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达西;性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1.《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
当时的英国社会,大多数女子都把婚配作为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途径,许多家庭的父母中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的基本权力。而简奥斯汀从小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而且在她的作品里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尽管小说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小说主要描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周围亲人和朋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主要是靠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两个人的相处决定的,其中,人的性格特点占主要部分。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一步阐述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傲慢与偏见》。
2.1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但她并不像其他的姐妹一样为了金钱、财产和地位而结婚。她是一个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擅长于思考问题的一个女生。她在婚姻和爱情的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主见,这种主见不仅导致了刚开始她对达西先生产生了误会,也最终促成了她和达西先生组成美满的家庭。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相识于一场舞会,最开始,双方并无好感,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可以说最开始都没有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尤其是在伊丽莎白知道达西先生对从小长的好朋友非常冷酷无情,以及达西先生是破坏姐姐婚姻的元凶之后,她对达西先生的偏见达到了顶峰。所以,在达西先生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对方家世显赫而答应求婚。但是,在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先生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的所作所为之后,就消除了对达西先生的偏见,并最终和达西先生组成了美满的家庭。
2.2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达西出身富贵,电影一开始就以一副纨绔子弟的形象出场,对于舞会班奈特一家人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他是看不上这种行为的。同时,由于他自身的身份以及门第之见,他并不看好自己的好朋友宾利先生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的爱情,也就导致了后来伊丽莎白加深了对他的偏见。但是达西在发现自己喜欢上伊丽莎白以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学着放下自己的门第之见,并对伊丽莎白的家人爱屋及乌,解决伊丽莎白妹妹的婚姻问题。他也对自己的好朋友说出了反对他和简结婚的原因,并鼓励宾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也让伊丽莎白了解到了他的为人,最终答应了他的求婚。
3.结论
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見”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因此,小说也是直接以男女主人公性格特点命名,并以此展开关于婚姻和爱情的讨论,作者就是以伊丽莎白的角度出发,表达出自己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一般电影名都会根据小说表达的内容选择重新取名字,但是该电影依然选择了小说的名字,就是因为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也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以及由这种性格差异所导致的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所以,一个好的电影要想在宣传期吸引人注意,除了本身的IP,还要有标新立异的名字,才能让观众有兴趣去了解电影中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韩冰. 《傲慢与偏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1,07:136+138.
[2]梁亚敏. 《傲慢与偏见》中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分析[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05:49-51.
[3]刘志然.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婚恋观[J]. 大家,2010,12:14-15.
[4]杨宁.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J]. 语文建设,2013,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