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樱桃的滋味

2020-04-09熊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杀生命

熊樱

摘  要: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是导演阿巴斯的大作,影片探讨极端自由情况下,人有没有力量对自己的生命做出终结。这是一部讨论自杀的电影了,整部剧情采用悬置的手法,主人公从求死的开放式结局又给人留下悬念,作为伊朗获得最高殊荣的电影。本文将探讨主人公由死向生的这个过程,揭示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自杀;悬置;生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2

《樱桃的滋味》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1997年拍摄的影片,这部几乎没有情节冲突,运用大量长镜头的电影于同年10月摘得第五十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影片运用纪录片式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一个叫巴蒂的男子开车在上路上兜兜转转,寻找一个在他自杀后能帮他埋葬尸体的人,并许诺只用20铲土,他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遗产。导演在这段人选寻找的故事中开启了关于生命的对话。

《樱桃的滋味》是一部探讨关于自杀的电影。导演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行成对生死的看法,流露出的温情体现了存在主义视域下对生命的尊重、热爱。

一、悬置

故事开始于一辆穿梭在干燥黄土地上的汽车,一个面露倦容、孤独的驾驶人,太阳很大,给人一种低迷的感觉。主人公巴蒂面色空洞,他驾驶着汽车不停地问经过的人需不需要一份工作,而他不断地被拒绝,给了观众第一个悬置,巴蒂要找谁,他找人做什么。直到一个上车的士兵,从他们对答式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巴蒂是要找一个“自杀同伙”,他早已经给自己在樱桃树下挖了一个大坑,当天晚上他会服用安眠药并躺进去,如果第二天在空口叫了两声巴蒂,他醒过来了就拉他上来,如果没有回应,就铲20铁锹土,把他盖住,然后旁边的汽车里有20万金(伊朗货币)的钱,作为报酬。

但是巴蒂这个请求显然让年轻的士兵陷入困境,他还没有上过战场,不知道生命是如何顽强与脆弱。部队里训练的是求生的技能,但眼前这个男人却一心求死,束手无措之下,他只有仓皇而逃。

巴蒂继续上路,寻找下一個愿意上车的人,他在山路上穿梭。山间劳作的人们热情给他打招呼,他视而不见,影片开始从细节讲述对巴蒂的猜想,进入第二个悬置问题。巴蒂为何要自杀,他自杀有没有原因。阿巴斯并没有展开他叙事的技巧。我们只看到一个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的中年男子巴蒂,他不苟言笑,他的眼神里是消极和绝望。观众一再审视影片,期待对话,在巴蒂的举手投足之间印证猜测或得到其他回答,然而疑团无法破解,有关巴蒂自杀计划的任何史前交代被无限的悬置了。由此,在镜头之内的巴蒂那张看似充满倦意的脸反而变得生动起来。因为观众可以平添自己任何的想象来赋予这个中产男子的无奈、无助、无望、厌世……

第二个上车的人是在水泥厂遇到的神学院的年轻学生,他从宗教的角度告诉巴蒂自杀是一种罪行。巴蒂在水泥厂的工地里陷入沉思,他仿佛没有听见门卫催他移车离开的话语,忧郁的脸上泛起沉思。

他又驾车上路了,第三个上车的是以为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当他知道帮助巴蒂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钱财,可以帮助自己患有贫血的儿子治病的时候,他欣然答应。他告诉巴蒂,他自己也曾绝望过,想要放弃生命,当他准备上吊的时候,他看到了一颗香软的桑葚,他品尝了桑葚的酸甜,又唤起他对生的渴望。

巴蒂当晚坐车来到了他事先挖好的墓地里,他缓缓躺下,雷电交加的雨夜,镜头闪过他含泪的目光。接着无休止黑下去了,到这里影片结束。影片的第三个悬置,巴蒂他到底有没有真的自杀?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解读。最后屏幕亮了,摄像机,演员,导演全部出现在一个画面里,画面轻快明朗。

二、求死

处于焦虑时,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是:正面面对,努力解决问题。但大多数会选择第二种逃避的方式,在这种不改变任何条件下,在逃避中自欺欺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予自己逃脱的自由。人性的表达往往就在这看似自由的艰难选择中体现。

影片在三个上车的人选上的安排也是很巧妙。年轻士兵象征着军队,战争。小士兵对于自杀的立场是淡漠、逃避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伊朗是一个常年饱受战争的国家,人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努力争取活的机会,巴蒂的求死举动显然吓坏了小士兵,他几乎是从车上逃走的。

第二个上车的神学院学生,象征着宗教,神学院学生对巴蒂自杀的态度是谴责的。巴蒂说:“我知道自杀是很重的罪,可是不快乐也是很重的罪。当你不快乐,你会伤害他人,这不也是罪吗?当你伤害别人,这不也是罪吗?”在学生眼里,生命是宝贵的选择自杀就是在犯罪,他无法理解巴蒂求死的心愿,,努力用教义去开导他。但这里巴蒂向我们提问,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自由去处置我们的生命?巴蒂的自杀是一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吗?人出生后可以自由选择的事情有很多,可以选择怎样地方式去度过他的一生,但人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在告诉他努力地活下去,放弃自由选择死亡的权利。一开始我们就无法选择出生已经是一个元非自由的状态。所以巴蒂的自杀看起来是终极自由的选择,实际上他是一种游离“自由”之外的非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根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三、求生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十分值得注意,当第三个上车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答应巴蒂愿意帮他自杀的时候。巴蒂送他离开之后,突然意识到什么,疯狂又开车返回去找他,当他费力找到这个老者的时候,巴蒂对他说“你明天早上来的时候,带上两个小石头扔我,我也许只是沉睡,但依旧活着!还要用力摇一下我的肩膀,或许我还活着!你千万记得,别让我句这么过去了!”从这个小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巴蒂情感细微的变化,他不放弃自己“生”的可能。他又比之前——“第二天到洞口叫我的名字两次,如果我回应了,就把我拉起来,不管我是不是睡着,就用二十铲土把洞填上”的要求,多了一个求生的要求。也许在此时,他执着完成的只是一个固执的仪式。

巴蒂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结束生命,但他固执的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也侧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与其说他求助他人帮他自杀,不如说他潜意识需要别人帮助他活下去他渴望交流,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第三个上车的在博物馆工作的长者相比起年轻的士兵,神学院的学生。他对于生命有着更丰富的理解。他尊重, 包容巴蒂的选择,他答应帮助巴蒂完成自杀的仪式。可能对于巴蒂来说,这就是一份宽容的谅解,长者在年轻时也经历过自杀的绝望,在爬到树上拴绳子的瞬间,他发现了软乎乎的桑葚。他吃了一个,好吃极了,接着又吃了第二个,第三个……突然,他看到太阳从山顶升起来,漂亮的太阳,美丽的风景,青葱翠绿的大地。后来,他从树上下来,把剩下的桑葚捡起来,并将它们带回了家和妻子孩子一起分着吃。他意识到,“你必须改变你对世界的观点,那么世界也会因此改变”。

“你感到绝望吗?你不想再看看黎明时分金灿灿的太阳吗?你看到过月亮吗?你不想再看看星星吗?你想闭上自己的眼睛吗?你不想再喝点儿泉水吗?你不想用这水洗洗脸吗?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春天和冬天也都有那时的水果。……你想放弃一切吗?你想放弃樱桃的滋味吗?别这样,我是你的朋友,我求你别这样……”在与长者心灵沟通的春风化雨下,巴蒂先生燃起生的欲望。这个镜头之后,所有的长镜头里的山峦不再是滤色镜下枯燥的黄色,它们有了本身的色彩——绿色。似乎也暗示着巴蒂内心的颜色。

巴蒂在此时已经找到了生活的理由,自杀成了一种仪式,在影片的结尾,他像预想的一样,执着的来到他给自己挖的墓穴前。黑夜中,他缓缓躺下,镜头扫过他泛起泪光的眼睛。复杂又矛盾的心情,是否巴蒂固执的执行他死亡的仪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道别?影片至此已经全部结束。

我们相信,巴蒂不会放弃品尝一颗樱桃的酸甜。

参考文献:

[1]李亚文.光影中生命的探讨——《樱桃的滋味》长镜头的运用及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8(15):92-93.

[2]武君.《樱桃的滋味》:现代性危机与底层拯救[J].电影文学,2017(07):131-134.

[3]徐爽.荒漠中的生死寓言——探询存在主义视阈下的《樱桃的滋味》[J].电影评介,2016(23):12-14.`

猜你喜欢

自杀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新发现致洪深的三封信函
过失相抵规则在侵权受害人自杀情形的适用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