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二十世纪墨西哥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2020-04-09钱可鉴
钱可鉴
摘 要:二十世纪,随着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乘借着这股东风,女性文学得以在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学中异军突起。本文旨在研究在文学伦理学视阈下,劳拉埃斯基韦尔《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女性角色建构中体现出的伦理标准,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女性伦理角色在二十世纪墨西哥女性文学中的建构所遵循的伦理逻辑。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母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一、研究现状
1989年,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承接拉美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创作了开创“厨房文学”先河的女性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男性角色缺失的没落墨西哥传统封建家族中四位女性的命运。其时,墨西哥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劳拉埃斯基韦尔将革命问题、种族问题、“他者”的命运问题、家庭伦理问题熔于一炉,生动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墨西哥广阔的生活图景。国内外针对《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运用。在作品当中,作者承袭了起源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借由第一人称开篇。此类研究主要从创作技巧、语言特色、魔幻与现实的深入刻画、叙事结构的剖析等层面进行研究
2.“厨房文学”:劳拉埃斯基韦尔是“厨房文学”的开创者。在作品中,厨房是蒂塔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她反抗母亲爱莲娜的主要阵地。文中,每一章节皆以一道墨西哥传统菜肴的食谱作为开篇,在食谱中,既隐藏着几代女性的生命体验和隐秘,同时也包含着古老的印第安传统和情感。但是关于此方面的探索,國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
3.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形象学研究、叙事学研究、主题学研究、女性意识建构研究等。此类研究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或研究女性形象的塑造,或研究女性书写的特点和话语表达,或研究其同社会历史(即墨西哥大革命)的联系,以从女性私人生活的“小世界”为出发点,以通往参与社会的“大世界”为落脚点,以期达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的女性要“嵌入世界和历史”的要求。
二、文学伦理学基本概念
我国二十世纪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始于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发表的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的讲话,这是国内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的概念。“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1]。他认为“文学描写社会和人生,始终同伦理道德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为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提供了可能,也为它奠定了基础”。而正是这一论断构成了研究《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母亲形象塑造的伦理意义的基础。
三、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恰似水之与巧克力》中的母亲角色
在小说中,埃莱娜这一经典的母亲形象行为逻辑与性格的形成同社会环境和家庭独有的伦理道德传统是分不开的:丈夫的意外离世造就了她性格中极为坚忍不拔的特质,而作为一个被传统道德所束缚、迫害的人物转而又成为了加害者。
1.伦理环境
小说以墨西哥革命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时代墨西哥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存状态。在此过程当中,埃莱娜面对的生存环境无疑更为严苛:她所要应对的不仅是独自抚养三个女儿成长、维护庄园的问题,更有着来自于革命军和反动势力不安定因素。但同时,她因为经年的守寡生活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相信就算是没有男人也可以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局中生存。这不能不说也是拉丁美洲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之一:拉丁美洲的女性运动在十九世纪末业已开始,不断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伦理发起冲击,其中,大女儿私奔离家投身于革命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作为母亲的埃莱娜不仅需要不断的维护家庭传统和她的家长权威,又要在不安动荡的时局中获得生存,可以说她同时承担着受压迫者和压迫者的角色。在这样的伦理环境当中,埃莱娜所做出的努力囿于政治、道德环境,是必然失败的。
2.伦理困境与选择
伦理困境指的是一个人纠结于是否遵守社会体系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所处的情况,伦理困境的产生是在人不愿遵守秩序或禁忌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伦理选择是指在伦理困境中做出遵守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在小说中,母亲埃莱娜的伦的困境是通过回忆的方式呈现的,即她同穆拉托人恋爱甚至未婚生子的故事,并不是主线情节,但是正是曾经埃莱娜所遭受的一切成为了日后她和蒂塔母女和解的契机——尽管为时已晚,但是两代人坚忍的品格似乎也得到了传承。可以说,埃莱娜这个矛盾的人物身上集中了新、旧两种观念、两种秩序的冲突,埃莱娜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有其社会环境根源,同时也同女性话语权的普遍缺失、旧的传统过于强大有关。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个人的抗争失败以后,埃莱娜选择成为了旧的秩序的维护者。
综上,从文学伦理学的视阈出发探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的母亲形象建构是有其文学伦理学依据和必要性。埃莱娜是生活的强者,但同时也是失败者,但这一形象对于女性文学中矛盾形象的人物建构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注释:
[1]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 2010(1):12-22.
[2]聂珍钊.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