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

2020-04-09宋璨

参花(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教学效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插花艺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其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对国外插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已经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纵观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传承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开设插花艺术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以提升插花艺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插花艺术 教学效果 提升策略

一、插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插花艺术教育认识不足

选取各种类型的花材,根据时令、容器、摆放地风格的不同,通过高低摆插,营造出独特的花艺气质,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插花艺术,也可以说,这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以切花为主要材料进行艺术造型,是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高度不够,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主要是因为高校对插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只把它当作选修课进行开设,甚至不开设插花课程。同时,这一类课程在教学中不会占据较大的比例,课时标准达不到对艺术培养的需要,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宽松,师资力量不够专业。我国很多高校的插花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多是由一些通识类课程教师代课,在课程教育上一般是照本宣科,没有创新,也没有对自身插花艺术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因此,在缺少专业训练的情况下,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对提高学生的插花鉴赏能力也形成了阻碍。

(二)实践课程空间被压缩

插花艺术的本身是将从植物上剪下来的花、树、叶和枝等素材经过修建、修饰、整理等加工过程重新构造,形成人工造就的精致美丽花卉。插花艺术精致优美、富含诗情画意,是对自然美的二次加工。因此,插花艺术课程从审美观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性上都有较高要求。由于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插花是讲究审美的一门艺术课程,其创作过程要采用大量的鲜花和装饰材料,由于这些原材料在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运输储藏困难以及费用昂贵、一次性使用的特点,会增加学校的经费压力,因此很多高校会压缩学生插花艺术创作的实践机会,甚至只进行纸上谈兵似的课程开设,让学生进行课程观看,这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都有极大的局限性。

(三)课程体系不够科学

插花艺术课程目前有着和其他传统课堂一样的弊病,即师生之间缺乏双向沟通,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很难真正参与课堂,与教师存在距离感,积极性不高。同时,很多院校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的插花教学体系,使用的教材也多是自编教材,有些内容已经陈旧,无法做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正。很多院校的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会更加注重自身的主要学术领域,没有相应的代表性插花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科学系统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甚至不能采取统一的授课参照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及时跟进。

另外,对学生的考核也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要么作业和考试复杂耗时,没有适当的标准,要么十分简单,开放性考试,这都不是培养学生插花水平的好现象。

二、提升插花艺术课程有效性的建议

(一)加大学生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

插花艺术是我国的经典艺术,这门艺术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对学习者的审美和动手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插花艺术课程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首先要提高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要充分了解这一艺术的来源和存在的意义,在统筹安排艺术类课程教育时要适当提高这一课程的课时比例,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学分的结构进行调整,让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开设,把它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此外,由于插花艺术设计需要一定的审美功底,所以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要结合相关的实践课堂,分类开设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主要研究课程时间和社会实践两种环节,课程实践是依托教材的内容进行课题选择,通过实地的调研后根据自身的想法和对作品的设计,选择贴合教材内容的作品雏形,然后开始实地调研。接下来,根据自身的考察结果,进行合适的作品材料分析,进行作品的设计和总结。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动向,必要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对学生实地调研进行点拨,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会更加印象深刻,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学生的艺术作品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并且對有偏差的理解性知识及时进行更正,不浪费每一个实践环节。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和教师的沟通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社会实践方面,学校要对发扬这一文化投入一定的教学经费,让学生能够多些实践选择,比如进行院校之间的比赛、举办社区作品展示、积极参与一些行业间的展览或者是公益性服务工作,这些平台都有利于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通过引导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引导式教学是目前改革教程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在不同专业领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插花艺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插花艺术的鉴赏更加有兴趣。同时在形成自己的作品时也能积极参与,伴随自主思考的主动性创造,甚至会由此走向和插花艺术有关的工作岗位。在实际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示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一组表现不同寓意的插花作品中,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来给这些作品进行命名,并总结出作品的适宜运用场合和象征意义等。通过仔细的研究和观察,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课程的基础内容更加熟练,领会作品的真实意义。

(三)提高教学互动性,创新考核方式

高校教师要积极创新,通过日常教学设计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加入课程内容,强调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并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教学资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库。课件不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其制作更加精美,相比较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会用相关的插花案例来佐证艺术鉴赏。同时运用教学课件也能提高教学互动性。传统教育资源会比较单一,容易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很难去主动学习。而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资源能够把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化,学生会对教学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记忆犹新,并且会提高对课程的兴趣,不会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同时为了让课程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教师要创新考核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课程考核的重要性,不再像以往抱有交了作业就能过关的心理,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并且从多个评价对象上获取作品的更改建议,使插花作品更具有艺术气息。

三、结语

要想提高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高校必须认识到插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价值和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从教学上加大投入,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进行完善,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插花艺术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尚华.中国花卉市场向大众日常消费转变[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7(10).

[2]李雯.上海地区传统插花的复兴与传承[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张洪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J].小康,2018(07).

(作者简介:宋璨,女,本科,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插花艺术)(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