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爸爸的育儿焦虑症

2020-04-09科兹摩·兰德斯曼

海外文摘 2020年3期
关键词:焦虑症育儿爸爸

科兹摩·兰德斯曼

我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长大的孩子,那时候,像我这样的男孩都迫切渴望得到父亲的喜爱和欣赏,希望父亲能对自己刮目相看。如今,已身为人父的我们同样盼望得到孩子的喜爱和欣赏,若能让孩子刮目相看,那就再自豪不过了。尴尬的是,孩子们似乎没打算看我们,他们每天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和大人保持距离,让人难以亲近。

旧时的父亲们可能有一堆的毛病,但绝不会患上“爸爸焦虑症”。

如今,我们热衷于批评老一辈父亲的冷漠和粗心。他们不会给孩子换尿布,不会讲睡前故事,并且没有给孩子付出无条件的爱和适时给予表扬,而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尽管历史学家发现,以往的父亲们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入得多,他们仍被视为现代育儿教材中的反面典型。

但作为一个总想使出浑身解数来打动自己15岁儿子的父亲,我有些嫉妒旧时的父亲们。他们可能有一堆的毛病,但绝不会患上“爸爸焦虑症”,不会像当代父亲这样,纠结于自己到底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也不用花时间来看《怎样当个好爸爸》《爱心爸爸手册:养儿防老》之类的育儿书。对于他们来说,爸爸就是爸爸。

旧时的父亲会在周末把孩子拖上车,开始一次漫长又无聊的旅行,大老远跑去看一个除了他们自己谁都不会喜欢的“名胜古迹”。他们会不会担心孩子因此产生不好的情绪?一点儿也不会。那时候的孩子还不知道“让我感到厌烦也是对我人权的侵犯”。

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好爸爸要能为一家人提供衣食、栖身地,撑起安全的保护伞。而现在,好爸爸除了要尽到这些责任,还要能保证孩子免受烦闷之苦。我们这些当父亲的生怕孩子感到孤独寂寞,或受到无所事事的折磨。于是乎,智能手机成了奶嘴,被蹒跚学步的小孩子紧紧抓在小手里;iPad和笔记本电脑成了“亲密伙伴”,让大一些的孩子们难舍难分。

我们中还有一些父亲甚至试图亲自娱乐孩子,在一家人吃饭时讲一些所谓的“搞笑”故事,或是做一些即兴表演(一般都是装死搞怪)。不过,讲职场轶事或是和孩子妈初次相遇时的“尴尬事件”,真能博孩子一笑吗?面对现实吧,孩子们的手机里有看不完的搞笑视频、图片和故事,没有哪个爸爸敢说自己有本事与之“争宠”。

我们曾踌躇满志,坚信一定能比我们的父亲做得更好,因为足够开明且见多识广的我们知道,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与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更知道如何亲近孩子并表达自己的爱和感受,所以孩子们应该会更爱我们,更愿意和我们相处。

不过在和同龄父亲们聊天时,我发现,虽然身为人父总体来说是给他们带来最大成就感的一次人生经历,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受到了小小的打击。正如其中一位所说:“为了不让自己像我的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坏榜样,我付出了更多的爱和努力,但也没见到什么成效。多数时间里,孩子们都认为他们的爸爸是个废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简言之:“父亲改革”失败了。我指的是那个我们曾经造出来的梦:成为更棒的男人、更好的父亲并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这种乌托邦式的家长理想,其根源要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那时,父权被重新包装并被推广为替代撒切尔主义的进步思想(有观点认为“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方式遵循了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模式)。

也就在那时,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左翼男性开始对传统性别观念中的“男人”有了新的思考。当时的人们对总是关心他人、善于分享的性情中人大卫·贝克汉姆津津乐道,他也因此成为“新男人”的代言人。左翼拥护者们力图通过“新男人”运动解构传统观念中男性气概的糟粕部分,为所有男人——也包括没有孩子的男人们——树立一个全新的父权标杆。

退役后的贝克汉姆几乎每次上新闻都和孩子有关, 他最新的公众形象是“ 女儿奴”。

于是我们这些反对大男子主义的新男人们幡然醒悟,开始参加产前学习班。儿子和女儿降临人世的那一刻,我们也会守在妻子身旁助力。我们愉快地给宝贝换尿布,并在一大清早就捧着奶瓶给孩子喂奶(至少有一部分父亲是这样的)。对于儿女的生活,我们不再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而是听从新时代育儿专家的建议,身体力行地参与孩子的成长。

问题是,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父亲对孩子是过于疏远,那么今天的父亲对孩子就是过于亲近了,“直升机父母”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比喻: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儿女身边,过分干预其生活。敢让孩子走出家门、独自闯荡的爸爸去哪儿了?结果,我们没能培养出坚强、自信和拥有强健体魄的孩子,而是培养出了弱不禁风的“雪花一代”。

大多数旧时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我们总是狂妄地认为自己能比父辈做得好很多。更懂得關心和照顾孩子的父亲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启人生。但如今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药物滥用和抑郁颓废问题比比皆是。恐怕很难说现在一二十岁的青少年能比旧时父亲教育出的孩子更快乐,或能更成熟地迎接成年生活。

安娜·梅钦是一位进化人类学家,也是《父亲的生活:现代父亲的形成》一书的作者。她一向十分看重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梅钦也承认,并没有“公式”能确保育儿成功。年轻爸爸们争相购买的育儿宝典,还有那些高阅读量的“教你成为最酷爸爸”“培养优秀、快乐和成功的孩子”之类的博客,都声称会把独家秘诀倾囊相授。祝好运,小伙子们,但我担心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心灵鸡汤最终会让你们失望。

[译自英国《旁观者》]

编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焦虑症育儿爸爸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怎样识别焦虑症?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