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丰富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0-04-09孙丽凤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对学生采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相长,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的文化教育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 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传统专业,也是重中之重,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下面具体谈一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標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教学目标有效、合理的制订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明灯,而新时代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拘泥于课程本身的基础目标,更应该承担当今时代育人的大目标。作为传统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汉语言文学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并且充分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例如道德准则的渗透教育,艺术审美的引领,爱岗敬业的思维培养等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自产生文字之日起,文学艺术形式悄然无息地发挥着启迪人心智的作用,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传达教学内容为载体,辅助巧妙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达成育人的目的。
(二)遵循“基础—扩展—延伸”能力培养过程
要使汉语言文学专业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和最大限度地彰显教育的力量,应该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着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去选择教学内容,而应该重视文学史上有价值、有力量、有情操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知文化之根基,才能架构其更高的文化大厦。基础是扩展的根、扩展是基础的干。那什么是基础教学呢?试举一例,在文学欣赏这门课程中,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品读欣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门课中对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就是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不全面、不深刻、不持久等状况非常严重。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深刻、持久地重视原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其他鉴赏文字、影视作品等无法替代的。在基础—扩展能力的培养,扩展—延伸能力的引领上,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新思维之培养,大格局之塑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使学生有眼光、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情,新时代要求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大胆地“取”和“去”。如何大胆地“取”和“去”需要学生具有能够分辨、择取直至转创新化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教材、新手段、新方法,只有这样培养出的新时代的“这一代”才能有“大格局”。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讲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培养”时曾讲道:我们的大学就是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大格局。
二、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把握基础教学手段,突出个性色彩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基础学科,重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把握基础教学手段,不能将基础的字、词、文章、史学等弃之不讲。基础教学强调准确性和有效性的传达,例如在讲解文言文篇目的时候,更要突出基础手段的使用。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力求自己的课堂达到个性化的特色。正如王步高老先生讲的,使课堂达到“艺术而醉心的境界”。教师讲课也应该在有意的情况下打造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才能使学生能够记住、理解并运用知识。
(二)内外课堂相结合,营造文化氛围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的教学应该适当运用当代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内外课堂相结合,课内的讲、练与课外的网络平台,甚至是博文、微文等公众号的传播都可以,凡是能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可以适当地使用开来,但是一定要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不媚俗、不做作,以文化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相长,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的考核机制,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都应该是完善而合理化的,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力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汉字文化,2018(07).
[2]尹慧.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作者简介:孙丽凤,女,硕士研究生,辽宁财贸学院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