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与路径

2020-04-09孙波

商业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机构

孙波

[摘 要] 随着2013年“普惠金融”国家战略的确定和“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提出,金融扶贫应运而生。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新战役,惠及百姓关乎国运,打赢这场战役需要政策的引导、各行业的配合和人民的齐心协力。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分析精准扶贫在金融板块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脱贫地区的经验,以商业银行、保險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带动农业、农村、农户全金融链条的良性互动,使参与主体实现共赢。

[关键词] 普惠金融;金融机构;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3-0174-0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验收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近六年来,这一思想深得民心民意、成效显著惠及百姓,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有了具体指导文件。本文结合银行、保险、期货在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于金融机构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包括小微企业、农村农民农户、低收入城镇人群、贫困人群、老年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力求提高金融产品的针对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为正在脱贫中的县、乡、村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金融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扶贫成效显现,不少贫困县已经摘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但仍有大量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力度不强、在脱贫进程中面临较多问题。

(一)缺乏完善和充分的市场机制

尽管国家政策倡导下,一部分商行逐步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但因农村金融力量薄弱以及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农户信用水平有限等,都存在物理网点和投入资金与人力偏少、金融产品单一、农村市场环境恶劣、信贷风险高、发展缓慢等问题,金融主体考虑到风险控制和经营成本,因而服务贫困地区和居民的积极性差,直接导致农村小微企业、农户和农民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贫困地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保险产品不足、保险网点覆盖率低

贫困地区群众受传统思想影响习惯自担风险,其保险观念淡薄,农村医疗条件差、人口健康水平较低,受自然风险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因病致贫不在少数。此外,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且因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较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极大不稳定性,其农产品需求弹性偏小、同质化严重,容易遭到农产品欠收或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导致滞销等问题。此外,农业生产险主要为农产品防范自然风险,而用于防范市场风险的保险产品种类非常有限,且贫困地区保险普及度低、险种不够丰富,保险机构对投入大、周期长、利润薄的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积极性较低、参与扶贫的主动性较差。

(三)普惠金融扶贫地区的脱贫动力和能力不足

金融扶贫旨在由财政惠农这一“输血”式到当地产业自身发展“造血”式和“活血”式转型。但长期依靠外援模式让扶贫对象形成“坐、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致使依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缺乏脱贫动力。且农村因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化经营理念薄弱等导致未能融入快节奏的现代交易市场,缺乏清晰的脱贫思路和一定水平的职业技能,引入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金融+互联网+电商+物流”模式将改变这一现状。

三、银行、保险和期货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与路径

金融机构是金融扶贫的主体,应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针对上述问题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三大金融机构助力精准扶贫模式提出建议。

(一)商业银行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建立健全充分的市场机制,提升涉农金融机构主动扶贫、真正扶贫、有效扶贫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风险补偿金和扶贫信贷贴息等措施激发下,对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商业银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农户和农民等)信息共享平台,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等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方面,商业银行以贫困地区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精准扶贫项目的融资特点,大胆研发多元化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贷款业务方面,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提供以活体畜禽、动产和农机具等多元抵质押贷款以及小额信用贷款,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龙头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服务,真正助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引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推动致富能人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有职业能力且有脱贫意愿的农户提供“三年期五万元无担保无抵押且执行基准利率”的扶贫小额贷款。农户融资难、商行不放贷的问题根源即借贷双方缺乏有效信息传递,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搭建“银村合作”平台,发挥村委会、驻村书记等的中介力量进行贷前贷后的信息传递;二是谋求“银政合作”实现商行和政府双重监审,对贫困户信息、农企经营和收益状况、农户诚信水平进行验证;三是“银行+电商合作”模式下,不仅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商行还可借用销售和物流数据佐证贫困户的经营实况及其偿债能力,如中国农业银行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将“三农”业务迁至网上,推动零售业务以及网点战略的转型,旨在打造“惠农e通”平台,惠及更多贫困农户。

(二)保险公司为农民健康、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保险机构注重扶危济困,具有精准性特征,扶贫保险产品研发和保险业务开展得当将有效促进脱贫攻坚。首先,增强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的宣传工作,动员贫困地区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以及贫困户等主体加入到学习和宣传保险扶贫的队伍中来,并通过收集和整理贫困地区保险扶贫的经典案例,邀请相关受益者现身说法,凝聚百姓保险扶贫共识、营造保险扶贫的良好市场环境。目前主要从健康、农险、产业扶贫等方面助力精准扶贫,我国形成了大病保险、农业保险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其次保险机构确定保险精准扶贫方案,如可采取“政府投保+公司让利”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建档立卡户若遭重大疾病同时享有新农合保险、城乡居民大病险双重保障,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家庭重要支撑,农产品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即使丰收也可能面临“谷贱伤农”的风险。农业险的赔款将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保障。最后,保险公司还可通过提供保单质押、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为贫困地区企业创新融资渠道,解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融资难题。

(三)期货合约为农产品产销遮风挡雨

期货、期权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与保险合作,共同助力精准扶贫。其内在逻辑是农民从保险公司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保险公司在期货公司购买期权进行再保险,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进而转移风险,共同为农产品提供价格保障,参与各方形成共赢的良性闭环。期货交易所重要农产品如大豆、玉米、鸡蛋、白糖、棉花、苹果等有的是直接销售的农产品(如果农担心价格下跌)、有的是其他产品的上游原材料(如地膜生产商担心地膜LLDPE价格上涨),为避免价格波动风险可引入“保险+期货”机制实现锁定价格、控制成本的目的。农户、新农合和涉农企业可为其农产品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签订看跌期货合约或买入看跌期权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若到期农产品市场价格跌破合约价格,则期货公司向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提出保险条件,保险公司向农户进行赔付。期间可向银行提供保单、期货仓单质押进行融资。

(四)贫困地区积极配合,练好脱贫致富内功

上述均属于外部帮扶,是特定时期和情况的过度手段,贫困地区产业、农户自身能力的提高才是长久发展之计。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专业人士对农户农民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和积极宣传知识,当地政府和百姓积极寻求企业合作,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产品上下游供销模式,召集社会多方力量搭建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打通便捷物流和优质售后服务渠道,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市场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农户意识薄弱能力欠缺、信息资源匮乏、物流成本高、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如邮储银行和邮政速递合作为贫困地区打造“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实现“志”和“智”的双脱贫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普惠金融的战略引导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带动整个农业、农村、农户金融链条的良性互动,使参与主体实现共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力恒.商业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5):23-26.

[2]刘伊林.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9:36-37.

[3]王宏杰,宋景鑫.金融扶贫的内涵、实践偏差及修正建議[J].普惠金融,2019(10).

[4]卢柯帆.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

[5]韩小玉,陈旭刚.对“保险+期货”模式助力精准扶贫、推动金融服务“三农”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9(7).

[责任编辑:高萌]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机构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