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骆山大龙的传承与发展

2020-04-09王颖张维亚杜小钰赵翔宇

商业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颖 张维亚 杜小钰 赵翔宇

[摘 要] 基于文旅融合视域,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游览价值,深入剖析骆山大龙的保护现状,依据新时期舞龙活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骆山大龙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自身创新改造,把握关键的演出机遇,不断拓展传播途径等路径,以期实现骆山大龙广度与深度并存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3-0053-02

一、研究背景

(一)文旅融合

研究文旅融合,先要明确“文”和“旅”的概念分别指什么,文化产业的根本节点在于创意,以科技和人才为中介,面向群众,把握需求,产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从而产生文化流动和效力。旅游产业简略来讲,就是指游览带来的一系列满足游客消耗所必要的经济活动构成的产业。

文化遗产和旅游品牌建设不是相互孤立的,需要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文化市场的延伸,增添文化的内涵。毕竟,停滞不前的文化只会慢慢落后于时代。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旅游源源不断发展的关键动力,引入优秀文化可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蕴,増强其独特的吸引力,促进旅游品牌的构建。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骆山大龙

骆山大龙是一项民俗舞龙活动,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时间跨度比较特殊,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要一直舞到正月十八。舞龙时,骆山村每家不仅要出人出钱参与舞龙,还需要为小孩做绣衣。其他活动诸如扎龙、糊灯笼、刺绣、排练都十分有趣。它们形式隆重,意义丰富,对村民来说,这个和春节重合的活动其实就同过节一样,四乡八邻的人都到骆山村观赏龙舞,十分热闹。骆山大龙有近百米长,参与舞龙的人很多,几乎达到了500人,有“江南第一龙”的称号。2007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骆山大龙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跃进。

二、研究现状

针对骆山大龙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高亮,麻晨俊的《村落舞龙:“骆山大龙”的传承与发展动力研究》对村落舞龙做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剖析動力密码方面成绩斐然,从健身与文明需要、物质与精神激励、治理与经济保障三个层次加以论述,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研究讨论,得出了详细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推进舞龙制度化建设,寻求机遇进行参演,广泛拓展传播途径等。

杨中皖,袁广锋的《“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民俗体育考察》在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创新使用了现场考察的方法,在实际调查春节舞龙的基础上,对它的起源、特征、现状和流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刻画。

高亮,麻晨俊的《村落舞龙传承的问题、机遇与对策分析》首次创建了系统理论的骆山大龙金字塔型发展潜力模型,研究出立足现实解决资金困扰、建立静态保护的传承机制和外出展演寻求动态发展对策。

这些论文针对村落舞龙有详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果。但因为骆山大龙申遗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针对骆山大龙开展研究的论文数量也不算丰富,仅有三篇。所以涉及面较小,参考研究资料有些匮乏,涉及文旅方面的研究则为空白。本论文从文旅角度独辟蹊径,期待能给骆山大龙的传承带来生机,也希望能借助骆山大龙的案例,给文旅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三、骆山大龙的传统保护现状

首先,村落舞龙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离开了乡村,这也是传统文化消逝的原因。祭祀和庆典之类的仪式,在以前的人们看来是具有神圣意义的。然而农民或主动或被迫地,已经深受城市现代化文明的熏陶影响,加上生活方式剧变,祈祷的意义和价值也发生了转变;其次,文化遗产突出的非物质化特征,使其保护更加困难,门槛更高,人们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再次,非物质文化资源流传所限,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艺术非凡的传承模式,导致传承缺少专门人才,现在民间艺人的数量不多,传人难免会面临年老体衰,生活困难的问题,所掌握的技能随时都在消失,再后来传统技艺就会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

但骆山大龙也有天然的石臼湖湖滩、连续的当局补助和各界帮助、村落面积较大、方便的交通、建组成功的龙委会等有形长处,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不能复制性的突出特色、掌握着纯熟手艺等无形优势。

四、文旅融合视角下“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把握发展机遇

骆山大龙除了本地活动之外,只参加过溧水梅花节演出,“走出去”的演出次数并不多,直接反映得出它的影响力有限,但也恰恰表现出巨大的扩张空间,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开幕式表演是骆山大龙的高光时刻。骆山大龙应把握时机,增加展演频次,扩大表演规模。

(二)寻求政策支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则》的相关规定,政府理应实施定期资助。

专项资金的下达是使得2013年和2014两年的春节期间骆山都在舞龙的重要保障,骆山大龙的文化分级治理部门,应要按期下拨专项资金。其次,各级政府和村委会作为骆山大龙的直接指导机构,须要更加细致关心骆山大龙的发展。

(三)资源与产业有机融合

骆山村处于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北部,石臼湖占地470亩,素有“新金陵四十景”的佳誉。水产、水稻和青壮年的外出务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骆山村生产总值的首要来源,外出务工人员占到了全村人口的70%,属于标准的空心化村落。骆山村有天鹅湿地等自然风光,还有杨培庵的旧居等旅游资源,应借助农村旅行项目的机遇,开发“以龙养龙”新模式,逐步开辟旅游品牌。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别具一格的自然观光资源为骆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创意来源,也为二者的交融奠定了必须的资源根底,促进同产业基础的深层次结合。

(四)拓展傳播渠道

起初,骆山大龙只是以村为单位,组织展开的民俗活动,申报非遗成功后,在南京市内的影响才明显增强,这当然离不开市级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但实际困窘所限,高知名度、广流传度的演出过少,骆山大龙的影响力依旧十分有限。

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和取得壮大机会的关键都聚焦于流传渠道的扩展,加快骆山村交通的建设发展,让骆山大龙参加各种演出,增多交流,从而才能持续发展。

(五)加强民间心理认同

骆山大龙以前没有出过村,2014年骆山大龙却初次走出原生地理环境,参加溧水梅花节开幕式,展现了村民良好风貌,满足了观赏需要,展示了骆山村综合实力,竞争中更加占据优势。这些又反哺了舞龙本身的发展,调解了之前因为舞龙路线产生的冲突,强化了村民的自豪感,让他们愿意去自发参与舞龙,缓解劳动力流失的困窘。

外出表演是上述所讲的精神方面的动力,资金大力支持就是直观的物质鼓舞了,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激励着骆山村人去传承骆山大龙。

(六)文旅结合,细分行业

现代社会中媒体力量不断壮大,影视传播、节庆展演、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多种途径,往往能加速推进特色文旅品牌的传播,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骆山大龙可以和剧团联合写作,在发展旅游线路的同时,穿插《骆山大龙》演艺节目。例如排演《骆山映像》改良歌舞剧进行全国演出,简化舞龙过程,增加故事情节以丰富节目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融合音乐等戏剧性强的元素。不止于此,还可以开发《骆山映象》音像、书籍、纪念品和服装等衍生品,和农家乐结合,带动住食购合一的发展。

观众是文化和旅游的双重消费者。文旅结合后,受众的观感、参与度和旅游体验感都能得到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具有物质依托后,文化市场得到延伸;抓住了文化创意的引用创新,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也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大大升华。

五、结语

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背景出发,在把握“骆山大龙”保护与研究的现状基础上,有机结合骆山大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特定的游览价值,深入分析了骆山大龙的研究现状,针对骆山大龙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文化资源可利用程度及发掘深度不够,节庆与旅游融合模式过度复制,效果参差不齐的困境,提出了多条发展策略:改造舞龙场地,创新舞龙形式,配套相关管理措施,解决资金筹集困境,把握新时期的发展机遇,踊跃演出拓展流传门路,大力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最终达到实现骆山大龙广度与深度并存的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诗雨,贡子夜.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19(2):5.

[2]杨中皖,袁广锋,麻晨俊,高亮.“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民俗体育考察——来自骆山村“骆山大龙”的田野报告[J].体育与科学,2018,39(3):91-99.

[3]雷峻,杨晓杭.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5):27.

[4]何佳,王朝阳,周丽敏.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构建[J].包装工程,2018,39(6):46-51.

[5]高亮,麻晨俊.村落舞龙:“骆山大龙”的传承与发展动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7-11.

[6]高亮,麻晨俊.村落舞龙传承的问题、机遇与对策分析——以骆山村“骆山大龙”为分析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4,35(4):59-63.

[7]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6.

[8]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37(2):64-68.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