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

2020-04-09徐楚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轼

徐楚然

摘  要:苏轼是历史上极具盛名的文学大家,他开创了北宋“豪放派”之先河,被誉为宋代词坛上的“词仙”。他的诗、词、文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但是,纵观他的词赋成就,并不是单一“豪放”那么简单,他许多颇具盛名的作品都兼具“豪放”与“婉约”,可谓刚柔并济,旷达高远,具有美学理论中所谓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苏轼;词赋;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

引言: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历史上极具盛名的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文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但是,纵观他的词赋成就,并不是单一“豪放”那么简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他许多颇具盛名的作品都兼具“豪放”与“婉约”,可谓刚柔并济,旷达高远,具有美学理论中所谓的中和之美。

苏轼出生在文人世家,受儒家思想浸染,但后来又接收到了道家及释家思想,后期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他认为三家是相通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苏轼形成了与常人所不同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能力,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而何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1]中和之美可谓刚柔相济,婉约中含刚健,是中国自古推崇的美好境界·。而苏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下面本文将以《水调歌头》、《定风波》以及《前赤壁赋》为例,来阐释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

一、《水调歌头》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苏轼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尤其与他的弟弟已经许久未见,时值佳节,他对月饮酒,愈发思亲,于是作下这首流传至今的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已经是很通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乐观诚挚,也是词中“中和之美”的体现。

在词中,作者兼怀天下苍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体现出一种旷达超然的无我之境,更是体现了旷达超然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情感上就是要求感情的适中、适度,王德胜主编的《美学原理》中提到,“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水调歌头》中苏轼的思想情感正是这种志气平和的中和之美。

《水调歌头》中苏轼描绘了许多自己对于宇宙的遐想,而后回到人间,借月亮表达人生思考,是一种理性的中和。而苏轼以这种理性的中和,使自然与人的思想主客相融,不激不厉地处理了主客间的矛盾,使《水调歌头》中呈现出中和之美。

二、《定风波》

《定风波》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黄州时期。“苏轼晚年在诗学上极力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审美境界,但同时他认为平淡不能淡如白水,而要淡中有味,淡而且远。”[2]淡中有味,淡而且远,不就是“中和”美的体现?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对自然烟雨与人生烟雨的交融描写,表达苦闷矛盾,到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变化,这就是冲淡平和的美。一种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分寸拿捏,正是“中和”之美的体现。而本词就是体现了苏轼心中的超然与中和,是难为俗事所扰的境界。

整首词表现了一种不为俗世所扰,任凭风雨如何,词人始终是淡然超脱,无欲无求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一种中和之境,是苏轼审美中和的体现。“这首词令人玩味不尽,正在于东坡在经历人生剧烈动荡后的那份坦然和宁静,是一种化解了许多人生失意,存在困窘之后的澄明与敞亮。一种令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人性、智性、心性境界。”[3]这首词所及的境界,就是美学理论中“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

三、《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同样是贬谪黄州时所作。文中写明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主要表达了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文中友人在面对眼前美丽壮阔的自然之景时,想到的是自己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继而“哀吾生须臾”、“羡长江无穷”,而苏轼却不以为然,苏轼采取一种超然旷达的态度,开导友人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苏轼说世间景物“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的豁然与超脱源于性情,发于真心,故能于清风明月之间,谈清风明月之事,悟清风明月之理[4],不为世俗所扰,最终达到志气平和的中和之美。

四、总结

综上所述,苏轼的词赋中蕴藏着美学审美类型理论中的“中和之美”,由于他受“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性的浸染,使之最终形成了洒脱疏朗,旷达雄放的风格。他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特点, 能跳出人生的苦闷,寻找人生的快乐的一面。身处险境,却仍能乐观面对。这些性格特点和思想境界在诗、词、文中体现出来,呈现出不急不躁、刚柔兼具、十分含蓄的,让人欣赏过后心旷神怡的“中和之美”。正如叶嘉莹先生评价苏轼“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6.

[2]李景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谈苏东坡的写作指导策略[J].写作,2008(07):6-9.

[3]洪亮.宋词阅读笔记[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5,187.

[4] 崔雄权,张克军.中国古代文学[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18,55.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