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葬花吟》中的悲剧性

2020-04-09陈曾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宝黛葬花悲剧性

陈曾媛

摘  要:《葬花吟》是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歌,取自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1]。此诗通过凄美而悲怆的画面,缠绵而哀婉的情致,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展现了黛玉的心灵世界中的焦虑体验和迷惘情感,是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诗歌之一。全诗语言凄美,情感丰富,以花喻人、事,悲剧色彩浓厚。本文将从人情、爱情、世情三个角度浅析《葬花吟》中情景交融下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葬花吟》;悲剧;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

《葬花吟》是凸显《红楼梦》这部作品以及作者曹雪芹情感精神世界的艺术成就颇高的诗歌之一。在艺术手法上,它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2],控诉摧残花与人的社会,以凄美哀婉的花这一意象,引出哀思,抒发哀情。又以诗谶①的方式对黛玉命运、宝黛爱情等情节进行伏笔,整首诗就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在情表达上,既有对黛玉身世命运的悲悯,又有对宝黛爱情的哀叹,也有审美理想和人生哲理性思考的感伤。总体来说都围绕一个“情”字,人情、爱情、世情,无不引发对该诗的悲剧性的思考。

一、人情之悲剧性

“人情”的悲剧性是就黛玉的身世命运来说的,诗中开头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3]花儿已经枯萎凋零,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颜色,消散了芬芳,有谁对它同情怜悯?借花落无人问津,极写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叹,既寄人篱下,无人照拂,又飘零无依、缺乏安全感。在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这种不安全感体现得尤为明显。以黛玉的视觉写道:“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4]她是个贾府的外来人,所以十分谨慎、敏感,但此时父亲在世,多少还是心中有所依靠。但在第四十五章黛玉对薛宝钗说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5]这句话读来令人辛酸,此时的黛玉已无父母,府中又极少有人关心她。而在她将死之时,贾府在大操大办宝玉的婚礼,几乎无人注意她,此时的黛玉就如花儿一样,盛开衰败都无人怜惜。

另与她性格也有关。黛玉孤傲直率、心直口快,在贾府可以说很不讨喜,不似宝钗端庄持重、温柔敦厚,受贾府上下的人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两人不同的人生结局。但这种性格又包含着身世的因素。如若不是父母早逝,黛玉也会接受像贾府其他姐妹那样的封建礼制教育,也就不会有这样天然纯真、追求自由、无封建礼教束缚的与贾府格格不入的黛玉了。但这样的性格是不为世俗所喜的,所以她孤立无援、无人怜惜。

二、爱情之悲剧性

此处爱情不仅指宝黛之情,更指这个有情之天下的审美理想的悲剧性。第一个层面宝黛爱情之悲。诗中写道:“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6]在春天确定下来的宝黛婚事,却在秋天发生了变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7],黛玉泪尽而逝,宝玉流亡出家。此处以诗谶的方式对未来进行暗示。宝黛木石前盟,今世再续前缘,共读过西厢,彼此又心意相通,小打小闹皆是感情的试探。在黛玉吟诵完《葬花吟》之后,宝玉听之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若非心灵相通,怎会如此感伤。情意相通却最终劳燕分飞,回首昔日在大观园度过的美好岁月,昙花一现罢了,这实是一种悲剧。

第二个层面是有情之天下的审美理想的悲剧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即是描写一个有情人之遭际。在这个封建礼教社会,追求情本身就是一种错,所以会遭此磨难。体现出林黛玉(也就是曹雪芹)的追求情与人性解放的审美理想。汤显祖的美学核心就是一个“情”字,追求春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②,追求有情之天下。而曹雪芹继承了他的审美理想,以文学的形式来抨击“有法之天下”——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既然现实生活中求不得“情”,便将生活中的真人、社会情状典型化进入小说,自己构建一个有情之世界。比如太虚幻境、大观园都是曹雪芹塑造的“风霜刀剑”下的清净的女儿之境。但这也只是虚构,回归现实依旧残酷,更体现情之悲剧。

三、世情之悲剧性

此处是指人生有限的忧虑和对死亡的思考。“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8]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人生如花,鲜妍不过几时,徒留感伤。康德曾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生命是美的,但在面对短暂而要忍受各种分离的人生之时,又倍感惆怅。黛玉生来敏感多愁,面对易逝的美好事物时,她的态度就更加悲观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9]这固然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感悟,但这也是有限之人生的悲剧下的无奈。天道无情,“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对有限的人生的最后妥协了。

既然生命短暂,就不得不面对死亡。黛玉天生自带忧郁,总对生命、命运、未来有着特别的忧虑。她自出生就有不足之症,带有很强的死亡意识。在诗中所描绘的图景,一边是曼妙无比的生命之图,一边是对这些美好生命迹象无人欣赏即逝的咏叹[10],又想到如今有葬花人葬花,而无葬花人葬我,心里徒增伤悲。她的病到了这幅形景是不能好的了,知道自己终早逝却无力反抗,此亦是悲剧性的体现。

总结:

《葬花吟》中所描绘的人情、爱情、世情上的悲剧性既是作品中人物情节的悲剧体现,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其中对“情”的追求又超越一定的历史时代。但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③,该诗的更多意蕴还有待深入挖掘。

注释:

①诗谶:谓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

②语出汤显祖 《牡丹亭》。

③語出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

参考文献:

[1][3][6][7][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58-159.

[2]程洁.《葬花吟》:于美、于情、于事的交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27-28+31.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0.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51-252.

[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78.

[10]文一茗.叙述时间中的死亡意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个体独特性及其死亡观.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119-124+155-156.

猜你喜欢

宝黛葬花悲剧性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红楼戏的滥觞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