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儒家对女性观念的演变

2020-04-09文一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父权女性儒家

文一新

摘  要:农耕社会后,男子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父权制的形成标志着母系氏族的失败,男子成为了社会和家庭的核心,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孔子孟等人的观念里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女性的歧视倾向,但也局限于他所处历史时代。

关键词:女性;父权;儒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

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男性与女性就因为各自的生理差异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在母系社会里,女性往往从事简单而稳定的工作,如编织、制陶器、采摘、生育等,男子则负责渔猎活动,因此,妇女在氏族里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农耕社会后,男子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父权制的形成标志着母系氏族的失败,男子成为了社会和家庭的核心,父权社会便自此形成。

一、以“周礼”为代表的宗法制下女性观

周朝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以“礼”为主社会国家制度,“礼”不仅是古代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更是国家建立政治统治的思想核心,在礼教中形成的这种性别观念被儒家文化所肯定并继承与发展。《尚书·周书》中有“属妇”之谓《尚书·周书·梓材》:“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这表现为:“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其他贵族依次递减。按照周礼等级制尊长唯一性的原则,在婚姻关系中,丈夫是一家之主,地位高于妻妇,妻妇仅仅是丈夫的附属,在丈夫诸多的妻妇中又分为妻和妾,按照尊长唯一的原则,只有一个是嫡妻,其他都是妾媵,妻和妾在地位上也相差悬殊,《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贵族诸侯娶妻时壮观的场景。

在西周礼制中即使对待贵族妇女,贬斥也渗透到日常礼仪中,《詩经·小雅·斯干》如是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生儿子就有资格配玉,而生女儿就只能玩瓦,生男生女如此差别对待,衍生为后来的“女祸说”,男性本着自己的利益考虑,将过错一并推给女性,女性被视为“祸”的存在,是引诱君王昏庸无道的根源。《尚书·牧誓》中武王伐纣前的檄文中,竟将“妇言是用”作为商王受辛的首条罪状:“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明知是纣王荒淫残暴,滥杀忠诚良将,以至于各路诸侯百姓怨声载道,却将这一切罪名都扣到女人身上。同样的还有《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烕之”,本是国君昏庸无道,大臣奸佞无能,最终却将罪责推到女性身上,并加以“祸水”之名。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女子在哺乳期、生理期等身体都是不洁的。《礼记·内则》中规定,若是女子来了“月辰”,则要被隔绝在侧室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将此视为女子不详,规定任何重大事宜,诸如祭祀等,产妇及经期女子均不能参加,以避讳对神明的不敬,时至今日,诸多地区还有此种规定,将女性视为灾祸、不洁的代名词。

二、孔孟之女性观

身为周礼法的捍卫者,孔子的思想可以说与之一脉相承,在《论语·泰伯》中记载这这样一段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乱,治也。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另一人谓文母,即周文王之后太姒。在《诗经》中《思齐》中所赞颂也是是她,但像文母那么有德行的人,只因为是女人就不算作“治世之臣”,由此可见,孔子虽为圣人师长,但始终未能逃脱当时社会的局限性。其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当属《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一句的前后文中并没有别的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但后世整个封建时期都将女人置于此类偏见之下,成为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理论根据。汉代以来,对于此句的解释分为两类,一类将“女子”作为全称解释。如东汉荀悦,南朝皇侃,清儒戴望等;另一类则是只将其作为特称如邢昺、朱熹等。明清以降,大多采用朱熹这一说法。近代史学大家钱穆在其著作《论语新解》中就曾指出:“此章女子小人只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盛的孟子,自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在著作中也谈及了女人的“为妇之道”。《孟子·滕文公下》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春秋战国时代,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即使身为贵族女性,其一生命运无非操控在父亲丈夫手中,孟子认为,女性温婉顺从才是应有的德行,而这一标准不仅是针对女性定制的行为规范,还是古代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及评价标准。而孟子所谓的这种“顺婉”,主要表现在“妻顺夫”绝对服从上。

而在女子的行为规范上,孟子与淳于髡有一番对话,在《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孟子看来,对生命的关怀是凌驾于一切礼法之上的,嫂子虽是女人,按礼法男女授受不亲,但女人首先是人,一个只有心存仁爱,有不忍人之心者才配为人,不然与禽兽无异。而仁义是内在天性而发,并不是外在赋予,如见孺子入井,众人皆救之。但孟子所言在危难之中应当不顾礼法救助女性,并非是他对于男女人身权利平等的勇敢尝试。而是出于对仁这一观念的外化。同样,《离娄下》里,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他更看重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外在的美丑净恶,身份高低乃至性别与之相比都无足轻重。

三、儒家女性观的发展

孔孟之后,有汉一代,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在保留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对女性的压迫更胜,西汉董仲舒建立神学体系,将阴阳乾坤与人伦相合,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构成了后世中国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标准。而东汉班固则是详细阐述了“三纲”的具体内涵,此说的出现,成为束缚女性的又一枷锁。以程朱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对女性从身体到精神更为苛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学口号极大地摧残了女性身心。

明清时期,社会掀起了一股同情妇女疾苦的思潮,以肯定女性的人生价值,提倡男女平等为主流观念。作为这股思潮先驱者之一的李贽,以“异端”的姿态,为呻吟于封建礼教之下的妇女大鸣不平。除此之外,清初学者唐甄在其著作中也表达了对女性的深切同情体恤,他积极主张男女地位平等,反对夫为妻纲、重男轻女、重父轻母的思想观念,并提出“男女一也”倡导男女应平等视之。他们的积极论争成为唤醒后世女性自主意识,改革中国妇女地位最为关键的一步。

综上,在孔子孟等人的观念里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女性的歧视倾向,但他们对女性的认识,也只是他所处历史时代的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一些学者新解或新注,确实有粉饰美化孔子人格形象的嫌疑。但要清楚的是,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文精神,正是这些人类精神文明之瑰宝,才使得他们被后世永久的纪念。

参考文献:

[1]刘慧苹,文治芳:《儒家女性观之演变及反思》[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03).60.

[2]周小结,彭华:《儒家女性观对现代女性地位的负面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11-12.

[3]李丹:《儒家之女性观》[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58-59.

[4]田晓:《孔子的女性观——兼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J].怀化学院学报.2018(2).59.

[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1.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7.150-151、448-449、560-562.

[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712-717.

猜你喜欢

父权女性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