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企业,我一定要去看看它的卫生间
2020-04-09吴晓波
吴晓波
我从1990年进入职场开始调研企业,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可以说是一个“老法师”了。
有同学问我:“吴老师,你调研企业30年,有没有看出一些门道?”我说:“有的,看得多了,就会产生经验,经验就会变成直觉。”我去企业调研,有一个必到之处是卫生间,因为那里的整洁程度代表了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
有一次去滴滴总部,从卫生间出来后,我对程维说:“你们公司的行政主管是酒店业出身的吧?”他很吃惊地看着我说:“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在卫生间看到一个木盒子,里面有一把小小的梳子、掏耳棉棒和洁面乳。这样的细节安排,只有在酒店工作过的人才会做得出。
还有一次我到华南做企业调研,到了一家叫“罗浮宫”的家居广场,它们的董事长在门口接我,我见到他讲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家企业应该是2000年前后创建的。”他很吃惊地看着我说:“吴老师,你是提前上网查过吗?”
其实我没有查过,但我依然能猜到。因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和家居行业是1998年兴起的,当时,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审美都是欧美风。罗浮宫这家企业,卖的是欧洲进口家具,而董事长的年龄超过50岁,所以他创业最可能的时间是在2000年前后。
有的时候,我会碰到一些企业,它们原本是国有或者集体企业,现在属于私人的,那么这些企业的转制时间,基本上在1998—2003年。
因为在中国企业史上,1998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产权量化运动,当时浙江和江苏95%以上的中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被卖給了私人,而这股浪潮到2003年朱镕基总理退休的时候才结束。所以一家企业如果发生转制,大概率会发生在1998—2003年这5年间。
此外,我去任何一家企业调研,只要它的创业团队坐在我面前,从他们的平均年龄和年龄差,基本可以判断出它经营了多少年,有没有发生过高层换血。从董事长与其他高管的座位距离,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威权和情感关系。
另外,从衣着上也可以看出一些门道,如果管理层是清一色的西装或者工作服,那么他们基本上属于金融业或者制造业。如果穿得千奇百怪,那么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是放权模式。
还有话语体系。如果一家企业在介绍自身情况的时候,常常出现一些独有的、专业的名词,那么说明这家企业的文化一定非常强势,有自己的“暗话系统”。
当拜访的客人离开的时候,如果企业赠送比较贵重的随手礼,那么说明它们有很强的公关意识。如果无论客人身份高低,送的都是同样的礼物,这说明企业的日常接待活动很频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如果董事长临时手忙脚乱地叫秘书去购买礼物,那么说明这家企业平时来拜访的客人挺少的。
另外,从公司的墙体标语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文化,标语越多意味着狼性文化越强,更加强调纪律性和销售导向。
还有一些企业的员工,一边办公一边和猫猫狗狗玩耍,那么这家企业的创始人肯定比较年轻,员工大多应该是90后、95后。
企业是一家社群型的营利性组织,创业者的个性代表着企业的个性,它会以非常不经意的方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如人,性相近、习相远,岁月和个性烙印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