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力课堂”转向“深度课堂”

2020-04-09张爱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小学数学

张爱红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要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占有,而学生却只能徘徊在表层学习的问题,这要从“功力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型开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内因被调动,做到了在获取知识上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数学课堂要多些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加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领悟,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耳提面命地说教和强化训练。深度课堂建立在学生的学科能力生長的愿望之上,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迫切希望理解的一种学习欲望。“深度课堂”建构的重点,在于通过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素材选择、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课堂;综合能力

新课改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丰富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专业技能和外在的职业道德以及美好的情感。这是当代教师努力追求的内外兼修的“教学功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急切想一展自己的教学才华,从导课语言到课件制作,以及验收题目的每一个细节,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然而,时常事与愿违。教师在课堂上尽管运用了“十八般武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点“讲得”绘声绘色,而学生还可能是云里雾里,让教师在课堂检测时大跌眼镜。有些教师在感到自己课堂教学“无能为力”的同时,也恼怒于学生真是“太笨了”。因此,消退了一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的热情,回归到采取为考试分值而强化训练的“下下策”教学方式,再次加大了“纸上谈兵”的习题演练力度。

学生的“学力”不足,是现在数学课堂中的普遍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单纯地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授课形式就是创新课堂教学了,其中最关键的是怎样扭转学生对知识“表层学习”的现象,做到教师是“因学而教”,不是强求学生“因教而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要在“深度课堂”的建构中,完成学生被动与主动学习思想的“场地交换”。在深度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坚持树立“因为学生学而教”的观念,抓住数学知识的核心线索,剖析教材开辟让学生主动走进知识的蹊径,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的别有洞天!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课堂建构,如何通过对话、体验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生长等多个维度加以实现,现以“三角形的分类”为例,探讨其中的建构策略。

一、学标设计凸显能力培养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能力培养,要落实到每节课的学标续写当中。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载体,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集中在一节数学课就能完成的,结合教材内容逐步落实,才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可行之道。而且在学习目标的续写中,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例如,“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目标续写。根据数学大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渗透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思想等能力培养。制订了凸显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就像一部小说有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一样,是否吸引读者,要看故事情节的具体设计是否直抒胸臆或者是否有委婉动人的“耐看”的因素。学习目标的设定是非常理性的,也就是要在本节课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就在能力目标中设计出来。比如在“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目标中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一项的目标,那么为了更准确地实施培养计划,就在设计的学标中写出来,即“观察”钉子板(学具)上围出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操作”变化出不同的三角形;“归纳”三角形的种类。在学标里体现的关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观察、操作、归纳不是教师备课时的一段“套话”,而是在课堂上需要学生在感性的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学习上的“动力”。学生是否有效执行教师在学标中要求的动力,还要看课堂授课环节的设计是否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感性环境创设效果。

二、探究过程注重素材选择

素材选择要出现在学习的“引子”和问题的“载体”上,而且要有吸引学生眼球进行关注的亮点。对于“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引子”,是需要学生对多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不能轻易放过练学生“眼力”的机会。学生在各种三角形分类的学习“导入”中,恐怕一时间不知道该按照图形的大小分类还是按照形状的类别进行分类,学生产生的疑惑就是最好的开展课堂学习的“引子”。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教材设计给出了增加学生感悟的“载体”,即“钉子板”这个素材。研究三角形的分类之所以会在导入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按照什么方式分”的困惑,就是对三角形的特点认识不足。这部分知识是在小学四年级教材中安排的,表面看实属于一个简单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吃不透三角形的内涵、特点,相继而来的几何知识将会导致学生给三角形“作高”都感到困难。所以,操作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利用“钉子板”教具做三角形种类划分,是比较直接和醒目的问题载体。学生可以先把手中的橡皮筋任意放在学具“钉子板”上进行图形的围拉,初步感受在边与角的组合下,产生的各种图形的样子。教师在学生对图形变化产生游戏兴趣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在“钉子板”上建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训练学生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识别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对三角形的类别和边、角的特点就能了如指掌。教师可以加大学生操作的难度,如用两条橡皮筋围出左右对称的特殊三角形等要求,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三、促发思维策划起伏跌宕

课堂教学中促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忌讳教师在教学流程里的呆板和单调。小学数学课堂就像一个舞台一样,学生如果只是走过场的群演,那就失去了剧情的灵动。教师合理设计出问题,使学生“眼里有神,心理有戏”,才能使课堂学习氛围因细节的刻画而活跃,教学流程的“剧情”才能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如何让学生的情绪在意外的认知冲突中,突破思维障碍为之一震呢?教师可以采用欲擒故纵或明知故问的方式巧设悬疑。例如,学生在学具“钉子板”上认知三角形分类的学习已经炉火纯青,教师看似不经意慢悠悠地问一句:“世界上到底有几种三角形呢?”学生的反应一定是为了给教师“答疑解惑”而非常积极地思考;或者教师设计一个“是书桌角的度数大呢,还是教室墙角的度数大”这种类似自言自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同样会被立即牵引到两个不同地点的角的度数的比较之中。当学生在教师故意设计的“圈套”中反应过来后,不仅会豁然开朗哈哈大笑,同时会对三角形的分类本质认识得更加深刻具体。

四、自我反思感悟柳暗花明

学生学习需要有自我反思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一种学习品质,就如同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样。每节数学课结束,需要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学会了什么;在课外知识延伸时要反复问自己相关问题还有没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每日睡觉前总结自己一天的学习内容,检查自己在各学科中学习的收获,如果存在薄弱的环节,需要第二天在第一时间进行具体解决。深度课堂引导学生掌握反思和感悟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养成对知识的个性内化,做到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深处的自我表达。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深度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中,设置引导学生反思的问句。例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方法?你懂得了哪些内容?”等等问题,让学生学会在深度课堂的学习中,不但要“大胆地向前走,还要仔细地回头看”。让学生自己结合课堂学习说一说,在学习小组内反思性数学日记中写一写,同学之间交流进行比一比,看看谁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和缜密。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学习小组可以运用“树木分枝”“花朵分瓣”等形式,对单元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每个小组要把设计得体的思维导图推荐给全班同学观看欣赏。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进行感悟,使深度课堂“深度延伸”。学生在知识梳理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时,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心境,也因此能够更好地珍视和运用完全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深度课堂的实践意义

深度课堂的建构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促进了师生共同体角色的生成。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学生”,而是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主线上,开辟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蹊径,让学生能从知识的表象一路披荆斩棘。在教师的“为学而教”的授课理念指引下,到达海阔天空的知识海洋。教师深度课堂的建构,颠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的具有强大知识能力的形象,转换成“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的“军事家”。在教学流程中能够步步为营,建立接纳、支持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巧妙地疏导出来与数学知识发生碰撞,在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素材选择、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方法指导中,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小学数学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交叉学科下高中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