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曲径能探幽
2020-04-09殷建坤
殷建坤
老师说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叙写好一件事,《聊斋志异》中的《狼》给我们很多启发。
有人说,《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也有人说,《聊斋志异》“文思幽折”。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的经典篇目《狼》就是“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文思幽折”的代表,对于我们学习叙事的艺术颇有启发。教材所选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NO.1《狼》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小说开篇“一屠晚归”四个字,就交代了三个要素——
时间要素:“晚”;
人物要素:“屠”;
隐含的地点要素:归家的路上。
有小说理论家说,故事所能够做的,就是叙述时间中的生活。其实,故事也是叙述空间中的生活。没有了时间与空间,故事是无从发生,也无处发生的。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一定要交代清楚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具体完整的交代,让后面故事的发生,合情合理,符合逻辑。
NO.2《狼》叙述了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
只有符合逻辑的故事,才会让读者感觉到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著名小说家毕飞宇曾经分析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他认为施耐庵的叙事非常讲究逻辑,情节发生的因果关系严密,环环相扣,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说故事是对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那么情节就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叙述,更是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揭示。
因果关系①
《狼》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晚”,正因为“晚”,屠夫才要“归”,因为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农耕时代的人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也正因为“晚”,经过了一天的营销,才可能“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而“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又让下文“投以骨”“复投之”成为可能。当然,也可能担中还有剩下的肉,第一则故事《狼》中就有“担上肉”,到了第二则中就不能再有“担上肉”了,否则,故事就没有了新鲜感。
因果关系②
小说中的“狼”是“黠”——狡猾的,并且作者在结尾以嘲弄的口吻讥讽了狼。狼的“黠”在现实中是真实的,在小说中也是符合逻辑的。面对屠夫的诱惑——“骨”,两只狼不是内讧,不是为这两根骨头相互厮杀,而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即使屠夫“复投之”,两只狼也是不为所动,而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当屠夫奔倚场中的“积薪”之下,两只狼更是分工合作,一只狼假寐诱敌,另一只狼转到积薪后面,钻洞攻击屠夫。
有人曾戏称,“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事件;“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伤心过度,不思饮食,也死了”,这是情节。因为前者只叙述了一件客观事实,后者,关注了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也就是叙事的“逻辑”。
NO.3《狼》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故事情节的跌宕,是叙事比较高级的要求。它一方面指情节的一波三折,另一方面指人物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狼》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故事从平静开始叙述。天色将“晚”,大自然应该是一片寂靜的,卖完了肉的屠夫肩上的担子是轻松的,归家的脚步也应该是轻快的;如果没有意外,屠夫归家的脚步一直是轻快的,他此时的愿望就是早点到家,吃饭休息,享受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两只狼的出现打破了“晚”的宁静,也打破了屠夫心中的平静。屠夫归家的愿望被“两只狼”这个“障碍”阻断了。
为了实现“归”家的愿望,屠夫一定想了若干种办法——孤身战两狼,如武松打虎一般,或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快跑远离两狼等等,但最后都否定了。他又找到了“投以骨”这个办法,幻想狼得到骨头以后会放过他,让他完成“归”家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也因为骨头用完而破灭了。此时“骨已尽矣”又成为了“归”家的障碍。
就在似乎山穷水尽之时,屠夫又找到了办法。他看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于是又产生了希望,赶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趁着“一狼径去”,另一只狼“目似瞑”,砍死了面前的那一只狼。
创意写作研究者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产生了愿望,而愿望的实现却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障碍。但是障碍并不能阻挡愿望的实现,在障碍面前,要找到克服障碍的办法。一个障碍克服了,新的障碍又产生了,如此循环往复,克服了若干个障碍,最终实现愿望。这就是故事的一波三折。前人说《聊斋志异》“描写委曲”“文思幽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狼》中人物内心情感是跌宕起伏的。这种跌宕起伏,有时候隐藏在叙事中,有时候直接由作者说出来。
初踏上归家的路,屠夫内心应该是喜悦的,他的脚步应该是轻快的。
然而好景不长,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知道,狼是狡猾的,一定在寻找或者等待机会。此时屠夫的内心十分“惧”怕。
当骨头扔完了,狼依旧紧跟,更有可能前后夹击的时候,屠夫感到无计可施,甚至是绝望、“大窘”。
当他环顾四周,看到一块空地,空地上堆着草堆的时候,希望从心里升起,一个“奔”字既写出了屠夫奔跑速度之快,也暗写屠夫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的急切。
杀死了两只狼,屠夫的内心一定是死里逃生后的高兴,一个“乃悟”很好地刻画了屠夫的形象——在困难面前,既有惧怕,又有几分勇敢,更有几分智慧。
一波三折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美好的体验,读的时候先是充满期待,后是欲罢不能,读完以后则是回味无穷。我们在写作中,就是要学会用曲折生动的故事来引读者“入胜”。
NO.4《狼》有层次有重点地叙述了故事
叙述故事要逐层展开。《狼》就是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了一个人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小说以时间为明线,以屠夫的内心情感变化为暗线,层次分明地叙述了人与狼生死决战的全过程。
在平时的写作中,写作的顺序,不一定等同于故事发生的顺序。蒲松龄是把故事发生的顺序当作写作顺序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后面的事情,比如屠夫杀死了两只狼,或者屠夫四下张望、寻找逃生的机会,或者投骨给狼等情节放在前面。这就是常说的倒叙或者插叙的记叙顺序。倒叙或者插叙有助于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也容易带来层次不清的问题,这就要求写作时注意不同时间情节的衔接,埋好伏笔,做好过渡和照应。
唐代常建曾有诗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话不仅可以描写破山寺后禅院,对于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也是很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