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特色、问题与对策
2020-04-09马早明胡雅婷
马早明,胡雅婷,李 睿,3
(1.华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1; 2.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4001;3.惠州学院 教科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澳门开埠460余年,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迁。曾经历了创办亚洲第一所闻名遐迩的欧式中世纪高等教育机构圣保禄学院的辉煌,也遭受了绚烂过后百年高等教育的落寞沉寂,最后在有志人士和政府的支持下澳门高等教育重新开始发展。尤其回归20年来,在国家和特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劲头强势,形成了独具特色、较为规范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回归20年澳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色
澳门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为打造“文化澳门、特色澳门”[1],在各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加大改革和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澳门一直秉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的原则,在变革中不断完善自身,积极调整原先落后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澳门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效规范的,以多元化、国际化、制度化和本土化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这为澳门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多元化:中西教育兼容并蓄,高校彰显特色错位发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澳门在融合中国与外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精致与通俗文化方面,具有优势条件。经过四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成就了澳门多元的教育文化生态,以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早期的天主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二元或多元教育文化在澳门小岛的竞争中和谐共处,形成了澳门中西教育文化交融的特色。[2]
1.中西教育合璧兼容多元教育模式
澳门是沟通中西教育文化的桥梁,同时也是“西学东渐”的教育中转站。[3]早在1594年12月1日,耶稣会传教士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创办了澳门圣保禄学院,其被誉为亚洲第一所欧式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办成为了将西方宗教、文明传播到东方,并向西方推介东方璀璨文化的“教育交流摇篮”。一方面,圣保禄学院通过教育的“教”与“学”将西方文化输入澳门,另一方面,也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各个基本元素核心,将中国的语言、文化、科学典籍带入西方。[4]经历几百年的中西教育文化碰撞、融合,澳门高等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多元教育模式。
目前,澳门共有10所高等院校,其中公立4所(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和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私立6所(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澳门管理学院和中西创新学院)。从办学主体来看,澳门不同高等院校分别由政府、基金会、公司、教会、社团及慈善会等中西多元主体资助创建,以保障各高等院校运行过程中拥有充裕资金;在学术管制架构方面,澳门高等院校既有西方校董会投票制度的民主性,也有依据校长或副校长开会个人决策的高效性;在学制体系方面,澳门高等院校主要由中(中式)、英(西式)、葡(西式)、港(中西式)四种学制并存贯穿教育发展过程;在语言与文化体系方面,遵循“三文四语”(中文、英文、葡文;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语),[4]以适应本地化与国际化教育发展。从教学类型来看,澳门高校形成了专业型、教学型、研究型及教学与研究型四类不同办学理念的综合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为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挥高校优势错位做强特色专业
澳门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是指各院校能依据自身办学功能精准定位,优化澳门当地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做精做强特色专业,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真正实现全面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复合推进体系。[5]特区政府鼓励各高等院校发挥优势,做精做强特色专业课程。目前,作为应用型的高校,旅游学院拥有全亚洲最出色的旅游专业。截至2018年,旅游学院开设的“提供款待及休闲管理学科”登上国际认可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排名榜亚洲区的顶尖大学学科排名的第5位,在全球排名第33位。[6]澳门理工学院的葡语和英语翻译专业也相当出色,尤其是2016年成立的“中葡英联合翻译实验室”,建立了全世界最优秀最高质量的语料库,翻译水平已经超越谷歌和百度等的翻译机器。此外,作为综合型的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在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分别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这为帮助两所学校设置高精尖研究性专业课程开辟了道路。
(二)国际化:发挥欧葡文化优势,建立高层次国际发展网络
全球化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澳门高等院校建设国际知名学府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术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同时,澳门作为中西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不同文化在澳门交流频繁,中葡文化尤为突出,具有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天优势条件。
1.注重与葡语国家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联系
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的独特枢纽,建立与欧葡国家联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自上而下的先天优势。首先,从历史来看,早在四百年前,澳门已与葡语国家有广泛和密切的联系,社会环境深受欧洲文化影响,是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建立文化深度沟通的桥梁。由于天然的熟悉性,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澳门能够吸引更多葡语系国家的留学生及教师。其次,从世界人口数量来看,葡语系国家遍布4大洲,拥有2.6亿人口,面积超过欧洲的总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人才市场。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葡语系国家也是中国重点合作、谋求发展的对象。为实现国家目标,积极响应将澳门建设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和商业合作关系平台的发展战略,[7]澳门高等院校也积极付诸行动。2018年,为打造澳门的“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澳门6所高校签署了中葡双语人才联盟协议,联合为学生提供葡语专业课程,该协议也得到澳门高教局的大力支持。
2.注重提高高等教育师生、科研质量国际化水平
为提高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水平,各高等院校参照世界管理标准,从全球吸引并招纳优秀教职人员,营造学生的国际化学习环境,保障学生享有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在师资方面,2017/2018学年,澳门高等院校教学人员共有2303人,其中外聘教师共745人,占总人数32.35%。[8]在学生方面,2017/2018学年,澳门高等院校招收注册学生共33098人,其中来自境外的学生注册人数为16155人,占总人数48.81%。[8]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葡语系国家的学生注册人数共有226名。[8]在科研方面,澳门高等院校的成果越来越多。过去20年,澳门高等院校积极鼓励教职人员将科研付出转化为科研成果。通过对Web of Science的论文数量统计,发现澳门各高校共发表论文15965篇。此外,澳门的论文发表不再局限本地或内地,也将目标转向了国际。据统计,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其国际发表数量达13612篇,占总共的85.26%;澳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表现尤为突出,前者发表12537篇,后者896篇。[9]澳门各高等院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发表国际化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3.注重建立高等教育高层次国际化发展网络
多年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致力于拓展庞大的国际网络。从内部看,澳门高等教育院校坚守“一国两制”政策,积极与内地高等院校交流。每年内澳两地均有举办高校人才交流的学术会议或座谈,这有利于加强两地人才关系发展网络的连接,促进两地高校的良性发展。从外部看,澳门高校积极与权威的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合作,以及与愈来愈多的海外院校和机构举办教育合作项目等。目前,澳门当地高校已与诸多葡语系国家、中文地区、英语国家的知名大学制定了合作计划,通过鼓励学生及教师访学交流等形式,加强高校间的互动,促进行业学科知识及先进理念的借鉴与学习。[10]例如,澳门大学与世界222所院校制定合作项目;[11]澳门科技大学与100多所教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计划;[12]旅游学院与世界上百家旅游组织及院校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与20个国际认证机构共同提供多元化的专业证书和文凭课程,还与旅游及款待行业的600多间顶尖企业建立精准的人才输送机制;[13]圣若瑟大学与2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6份合作协议。[14]
(三)制度化:构建配套制度体系,推动高等院校规范运作
回归20年,特区政府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促进和保护澳门当地教育发展的专业法律体系,形成了具有澳门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系统,这有利于推动高校在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方面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高等教育制度》的颁布,标志澳门进入“依法治教”新阶段
2017年8月,特区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制度》(10/2017号),从法理的层面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制度框架,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前,澳门高等教育一直沿用1991年颁布的《澳门高等教育法》(11/91/M号),老旧的制度已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急速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从2004年起,特区政府着手制定新的法律制度框架以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公开咨询、修订、讨论及研究等努力,终于在2018年8月《高等教育制度》得以正式生效,标志澳门进入“依法治教”新阶段。新的制度拓宽了高校的业务空间,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同时,该制度也明晰了高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职责,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完善的管理模式。
2.补充高等教育配套行政法规,形成澳门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
为让《高等教育制度》得以贯彻和落实,2018年8月,特区政府补充颁布了三部行政法规:(1)《高等教育素质评鉴制度》(第17/2018号行政法规)确定了以院校、课程评鉴和外部信息回馈机制的方式,实现对高校教育内容的动态化监督和调整,强化高等院校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2)《高等教育规章》(第 18/2018号行政法规)详细规定了澳门高等教育的组织、人员、运行方面的规范性要求,厘清了高校内部结构关系,推动了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3)《高等教育学分制度》(第19/2018号行政法规)确定了不同院校学分互认的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高等院校的课程多元化和活力化。
上述法规的施行,帮助澳门高等教育建立了从上到下的教育行政配套系统,形成了完善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内容,而且强化了高校内部治理的自主性。这有利于澳门高校之间良性竞争,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成立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澳门高等教育外部统筹管理条件
为促进高等院校的规范及高效运营,2018年8月,特区政府设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及高等教育基金会;次年1月,又将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升级为高等教育局。这一系列调整的目的在于强化澳门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环境和增强特区政府的统筹规划能力:(1)高等教育委员会主要是集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参与、协调、合作和检讨,促进行政当局与高等院校或高等院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助力高等教育与经济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2)高等教育基金会主要通过配合高等教育的优先政策和高等院校的发展计划,为高校提供资助及财政援助,促进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平等及高校间良性竞争;(3)高等教育局的成立有利于高校落实高等教育制度的各项规定及履行相关职责,对高校的办学行为起到行政监督和制约作用。新的组织架构分别从人才输送、教育资金、高校管理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动澳门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扶持与监督高校运作,一改原先被动管理的局面。
(四)本土化:配合国家政策定位,培植服务澳门发展人才
高等院校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澳门高等院校的发展特色是紧贴现实需要,致力于构建本土化实用专业课程,培养与市场需求具有潜在一致性的高素质人才。
1.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教研活动
为配合特区政府与国家的规划,澳门10所高等院校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政策,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本土化教学教研活动。“一中心”是指国家将澳门定位为世界休闲旅游中心。为实现此定位,旅游学院与全球超过500家不同的旅游及酒店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还与20个国际认证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证书及文凭课程。[13]“一平台”是指区域商贸服务平台。澳门高等院校积极投入,加强与葡语国家及世界华商合作联系。例如澳门理工学院联合多所语言高校,共同研发中国与拉丁语系及中葡沿线的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翻译软件,成立中葡联合教育实验室,并培养精通葡语的专业化商贸人才,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
2.配合澳门特区政府施政,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学科体系
澳门回归以来,博彩业经营权的开放,促使博彩业成为澳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配合特区政府本土的施政和经济发展,中西创新学院、澳门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均设置了“博彩学科”,为本土各大企业培养博彩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外,澳门的高等教育院校还有专门开展博彩科技的研究,例如澳门理工学院建立了澳门唯一的博彩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研究赌场中老虎机的程序,提高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同时,也研制赌场的监控系统,旨在将本土博彩支柱产业推向科技化、高层次、高平台的领域。其他高等院校本身就是应对社会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澳门管理学院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管理人才为主,旅游学院、镜湖护理学院及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是以培养实用专业型人才为主)。这些院校的目标指向明确,即为澳门本地乃至于全球就业市场培养紧缺的专业人才。[15]
二、回归20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就,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现时还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问题。
(一)高校办学空间受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第一,受地域发展影响,澳门高校办学空间受限。2014年,除澳门大学搬至横琴新校区外,其他9所高等院校均存在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甚至存在“有校无园”的窘境,如澳门管理学院的校址是位于写字楼或居民楼的高层,没有可供学生锻炼、休息的操场、餐厅、书店等校园配套设施。第二,缺乏办学用地,不利学校可持续发展。旅游学院作为应用专业学校,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早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澳门美食之都荣誉后,旅游学院便提出“厨艺中心”概念,但由于缺乏建设厨房土地,设置的厨艺管理专业每年仅能招收24名学生,导致学院提出的理念无法实现。狭小的发展空间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实现量与质的协调统一发展。第三,限制外地招生比例,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澳门高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学生,特区政府规定公立学校需招收本地学生约85%,但由于澳门本地学生数量不足,2017/2018学年澳门各高等院校的注册学生数量总共33098人,平均在校生仅有三千多人,有的学校仅几百人或几十人(详见图1),导致部分高校招生存在“无米下锅”的窘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图1 2017/2018澳门各高等院校注册学生人数(单位:人)[16]
(二)学科建设结构失衡,高校竞争能力不强
回归以来,旅游博彩成为澳门经济的龙头产业,拉动澳门整体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然而单一的经济模式和单薄的学术积累也给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全面性和内部结构的均衡性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澳门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学科建设全面性不足,不利于高校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澳门高等教育学科范畴分析,发现高校设置的人文社科范畴缺失哲学系,理工科范畴缺失物理系。这说明高校学科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导致高校整体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影响高校教育生命力的延续。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内部结构失衡,导致教育资源向单一学科倾斜。[17]根据澳门高教局2017/2018学年统计,澳门10所高校提供约三十多个学科专业,注册学生总数共计33098人,其中“商务与管理”和“旅游及娱乐服务”学生人数最多,分别为8196人和6264人,两者之和占总数的43.69%。[16]这说明澳门高等院校存在重点学科一头偏大,而普通学科发展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也不利于学科建设结构的稳定性,这种“短板效应”会影响高等院校整体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就业市场易于饱和,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澳门作为微小型社会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受产业结构和人口资源等条件限制。[18]实际上,澳门繁荣的经济与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其产业结构单一,除高利润的博彩业以外的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较少,就业市场易于饱和。例如,高等院校开设营养系培养专业人才,两至三年后澳门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市场便会饱和,这会导致后续毕业的学生难以正常就业,并使该专业难以进一步发展,不利于高等院校形成层次分明、综合性高的教育体系。其次,高等院校开设一门课程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就业市场后继乏力,这不仅会进一步增大高等院校对学科建设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实现教学的规模效应。从实际情况看,澳门部分高等院校目前确实存在只有两三门高教课程、二三十个教师、几十个学生的情况,这导致高等院校不仅规模难以扩大,而且收支也难以平衡。此外,单一的旅游博彩业为澳门带来巨额效益,使得澳门社会难以产生推动产业多元化的内力,让澳门不同产业间缺乏走向高级互动的条件。这导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职业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四)人才引进配套落后,高层次人才易流失
虽然澳门高等院校已经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但实际收效甚微,存在人才“引不进来”或“留不住”的困境。其主要源于特区政府人才引进配套制度的落后,过于强调使用行政管理方法,实行本地就业保护,缺乏制度活力。第一,人才引进配套法律滞后,缺乏机动性。目前,特区政府还未制定高校可接受访问学者的政策,不利于澳门高校与世界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学术关系网络的建立。同时,由于制度缺乏灵活性,所有全职与兼职教师均需走相同流程,这种低效率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科招收人才会出现短时难以获得及时补给的问题,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发展。第二,人才引进审核程序复杂,耗时周期长。特区政府办理接收外地教师到澳门工作的居留权程序内容复杂,过程繁琐,通常需耗费一年以上时间,续签同样需耗时一年以上,相较香港一周即完成所有流程的高效率,澳门高校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第三,人才引进评判标准僵化,难吸纳优质青年人才。目前,特区政府引进人才的标准是高职称、高职务、高成果,这“三高”的拥有者往往是阅历丰厚的年长学者,如此之高的“门槛”会阻挡许多有实力的优质青年人才进入澳门高校工作,从而制约高校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展望未来,特区政府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解决澳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问题,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引领澳门社会走向崭新的未来。
(一)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澳门高校到内地独立办学
澳门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其当地就业市场的需求乏力,加强粤港澳互动,是实现澳门当地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必要条件。[19]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利好的政策为澳门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湾区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解决澳门高等院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一,拓展内澳高校合作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内澳两地高校优势互补。现阶段,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处于起步时期,预期合作的深度、规模、影响力都需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20]在学校规模方面,澳门高校可前往内地开设分校,这有利于解决澳门土地缺乏的困境,同时,吸收内地优质的生源和师资能极大地推动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20]第二,联合共建品牌学科,促进两地高校在合作中全面提升。为解决澳门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动力不足问题,澳门可联合内地最好高校,共建品牌学科,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例如,旅游学院联合内地高校开设营养师专业,这有利于强化院校间、专业间的互动合作。第三,提供澳门高校来内地独立办学渠道,增强澳门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前提下,准许澳门能够依据“校本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自行办学,自主管理,加强教职人员聘任、课程设置、办学形式、管理模式、经费发放和学科建设等的自主性和灵活性。[21]
(二)变革制度适应人才竞争趋势,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贡献澳门
澳门高等教育要走向新的台阶,特区政府要发挥高等教育师资引进的统筹、协调和支援作用。实际上,招纳外部的学者和专家不仅可以改变澳门本地专业人才不充足的困境,而且富有经验的专家可以为澳门高等教育职业的发展增添智力支撑。[22]
一方面,完善特区政府人才引进配套制度,吸引更多海内外优质师资。首先,创造海内外教师在澳门高校合作访学机会,提升高校国际化和教学科研水平。其次,简化人才引进的程序,提高人才招聘办事效率。例如,在聘请澳门本地之外的教职人员时,政府应适当精简诸如需经行政长官批准的复杂手续,减少引进人才所需时限。同时,建立科学考核制度,优化高校教师岗位结构。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时,不仅要考核人才在学术科研、论文发表、教师资质等方面的“硬”实力,同时也需考虑他们未来是否真正能够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培育人文底蕴的“软”实力。
另一方面,增强澳门高等机构人才引进自主权,提高大学管理灵活性。目前,澳门高等机构的自治还停留在公共行政层面上的自治,实质上,公立的高等院校还需为政府服务,属于政府的行政机构。为加强澳门高校的“学术自治、大学自立”,特区政府应减少对高校人事招聘方面的公共行政制度、法规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允许高校对大学管理层人才实施弹性招聘,以避开政府架构的局限,增强大学管理灵活性和提高大学运行质量和效率;同时,鼓励高校自主建设合理优质教师梯队,招聘适量有学术分量的学者,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与学术水平的质素。[19]
(三)调整澳门高等院校办学结构,促进澳门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
为改变澳门“博彩业”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特区政府亟需扶持新产业成长成熟,以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和可持续发展。澳门相对空间狭小、资源匮乏,不适合发展第二产业,但澳门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相对于内地、海外,有更明显的后发优势。推动澳门高等教育产业化,除了能带动经济联动发展,还能促进产学融合,是适合澳门未来发展的另一支柱产业。如境外学生来澳门求学能增加本地的国民收入,刺激本地消费,促进本地就业,这对澳门长期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有益影响。[23]
同时,吸引大批国内外青年来澳门求学,可以提升和优化澳门的社会环境,助力科技和研究的发展,从而提升澳门的城市形象,这对推动澳门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23]总的来看,澳门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内地一流高校,其产业化之路仍有很多提升空间。
为帮助澳门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特区政府应重视对高等院校办学结构不断优化改革,旨在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第一,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持,提高澳门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特区政府应注重高等教育的投资,着重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优质国内外生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土壤”。第二,完善各学科协调发展,建构健全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实质上是高等学校的学术布局问题。[24]澳门高校应平衡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建设,增强包括人文学科、制造业、会展业、高科技产业等“冷门”学科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促进澳门高等院校知识结构的完整化,改变学科失衡的局面。[25]第三,引进国际知名学府进澳门,将澳门建设成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特区可允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府在澳门开办分校,建立完善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逐步扩大澳门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规模,将澳门打造为国际知名学府分校的聚集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协同与集成化,推动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
高等院校不仅是为社会提供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一个能集聚行业高端研发能力的学术平台,通过聚集高水平、高技术的行业人才群,带动当地产学研一体化经济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6]未来澳门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发挥资源优势协调与集成化的优势,充分利用粤澳两地高等教育的地缘交流优势[27],构建政府、高校、行业、市场相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一,科研方面,提高澳门高校研究水平,攻克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特区政府可以在已建立的以微电子、中医药、智慧城市物联网等为标志的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构建更多开放式的科研基地,[28]鼓励尖端科技的发展,为澳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第二,生产方面,鼓励高校与高端产业发展互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澳门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然而,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东高校具有澳门所未有的有利政策和市场基础与条件,两地高校的互相合作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9]因此,澳门高校可以利用粤港澳发展机遇,推动科技成果从澳门本地的内循环向广东发展的外循环转变。第三,产业方面,配合国家与特区政府施政目标,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特区政府应制定《澳门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长远谋划以高等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略,鼓励高校实施与产业升级相配合,建设能够与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相匹配的、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有利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
四、结 语
虽然澳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起步晚,但回归20年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劲头也十分强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为巩固和加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解决高等教育现存的问题,澳门还需继续以“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为目标,制定适合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更为长远的发展规划,促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特区政府还应抓住发展机遇,统摄多方教育资源和多元发展力量,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合作,加强科技成果创新,实现澳门高等教育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承担起引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此外,政府、社会、高等院校还需集聚智慧,通力合作,将澳门打造成世界一流名校聚集地,为湾区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