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策略研究
2020-04-09陈源
陈源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北京100844)
1 中国铁路国际标准化工作背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1]。截至2018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1万km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2.9万km,占世界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的60%以上[2]。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典型代表,成为最能代表我国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识之一。我国铁路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积累,成功构建了高速、普速、重载三大领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2]。我国大力参与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铁路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是进一步配合实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3],不断推进“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全面提升中国铁路标准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范围内国际标准化活动最为活跃,制定并发布标准和技术规则数量最多,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标准化机构[4]。2012年ISO成立了“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专门负责制定面向铁路(含城市轨道交通)的ISO国际标准[5]。ISO/TC269与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电工委员会“铁路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9)构成了中国铁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平台[6]。随着铁路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和铁路“走出去”工作对国际标准化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全面梳理中国铁路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发展建议,为进一步提升中国铁路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和中国铁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指导。
2 主要工作机制
ISO国际标准化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当前技术管理局(TMB)—技术委员会(及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含特别工作组)三级管理方式[4]。
技术管理局全面负责ISO国际标准技术工作,并在各专业领域设置专门的技术委员会(TC)负责各自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截至2019年5月,ISO共设有248个技术委员会,广泛分布于通用基础、健康安全、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农业食品、材料技术、建筑等技术领域。部分技术委员会之下设置了分技术委员会(SC),负责细分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在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之下,根据具体的标准工作对象,设置工作组(WG)或特别工作组(AHG),负责具体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如ISO/TC269为ISO在铁路应用领域设置的专门技术委员会,其下设有基础设施(SC1)、机车车辆(SC2)和运营服务(SC3)3个分委员会,在TC269/SC2下设有“铁路制动”工作组(WG1),组织各国专家专门负责铁路制动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与ISO国际标准技术工作相对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作为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协调和指导国内各有关行业、地方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7],并批准相关专业机构作为对应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组织参与该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具体负责选派专家参与各工作组的国际标准制修订等工作,推进相关技术领域的ISO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与ISO/TC269的设置相对应,国家标准委批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集团公司)及其下属铁道建筑研究所、机车车辆研究所、标准计量研究所(分别简称铁建所、机辆所、标准所)3个专业科研所分别承担ISO/TC269及其SC1、SC2、SC3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组织推进铁路应用及其基础设施、机车车辆、运营服务领域的ISO国际标准化工作。ISO国际标准技术工作及我国对应工作机制见图1。
图1 ISO国际标准技术工作及我国对应工作机制
3 主要工作成效及经验
自2012年ISO/TC269成立以来,在国家标准委指导下,按照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参与ISO/TC269国际标准化工作。截至2019年5月,我国选派专家参与了ISO/TC269全部21个工作组工作,主持开展了包括“轨道几何和轨道几何质量特征”(ISO 23054-1)、“机车车辆侧窗”(ISO 22752)、“钢轨焊接通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ISO 23300-1)、“机车车辆制动通用技术条件”(ISO 24221)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我国主持ISO/TC269工作组(特别工作组)数和国际标准数均居ISO/TC269各参与成员国(ISO称为积极成员)前列。此外,我国铁路专家还积极参与了包括ISO/TC17/SC15“钢/钢轨、轮对及紧固件”、ISO/TC204“智能交通系统”等技术委员会铁路相关标准化工作。通过不断推进ISO/TC269国际标准化各项工作实践,积累了一些中国铁路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1)积极发动行业力量,广泛吸收专家参与。铁路标准专业范围及内容广泛,涵盖铁路工务工程、机车车辆、客货运输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试验测试、质量验收、运营管理和维护等众多方面。在参与ISO/TC269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发挥了我国铁路行业主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建设运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ISO/TC269中的注册专家为例,截至2018年5月底,全部186名中国专家中,来自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及下属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的专家25名,占13.4%;来自铁科院集团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97名,占52.1%;来自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重要企业的专家44名,占23.6%;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10名,占5.3%。此外,来自其他研究机构、铁路重要产品供货商企业的专家也参与到TC269工作中。广泛专家来源为中国铁路参与TC269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也为扩大中国铁路在TC269工作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ISO/TC269全部战略层面的研究。我国在重视派专家参与具体国际标准项目的同时,还全面参与了ISO/TC269标准化战略层面的一系列高层研究工作,并积极发挥中国铁路的影响。比如通过参加“TC269主席顾问组”,研究确定TC269年度主要工作及进展情况,参与国际标准项目立项的前置研究,积极体现中国铁路的话语权[8];通过参加“ISO与UIC合作”的研究,积极推动ISO与UIC签署合作协议,并发挥中国铁路在UIC的影响力和协调作用;通过参与“迁徙政策”研究,提前了解并预判欧洲铁路标准快速转化为ISO标准的影响并做出积极反应[9]。通过参与这些研究工作,使标准国际化的整体工作更具有前瞻性,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铁路标准的影响力。
(3)通过中外标准化双边合作积极推动ISO/TC269工作。随着中外标准双边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对于铁路发展的重视,铁路标准已经成为中外标准双边交流合作的重要议题。在我国开展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标准双边交流中,始终坚持将共同推动ISO/TC269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相互沟通与支持实现互利共赢。以中法标准化合作为例,在中法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中法标准化合作路线图,中法两国共同承担了ISO/TC269的基础设施分委员会(SC1)秘书处和机车车辆分委会(SC2)主席/副主席工作,并相互支持对方标准提案工作;与此同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也为两国开展标准互认和进一步的标准交流开创了良好局面。
(4)认真研究并优化标准提案推荐工作。标准提案是国际标准工作的起点,为了获得国际标准的主动权,各国在标准提案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自2013年以来,铁科院集团公司作为TC269技术对口单位每年都在向全行业征集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并选拔推荐最能代表我国铁路技术特色并适合国际化推广的标准提案,并在TC269及其分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积极争取立项。在总结历年工作基础上,2017年形成了包括7大项20小项的指标提案推荐选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符合性、代表性和可行性3个方面对标准建议进行总体评价[10]。通过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为客观地选择优秀的标准提案项目,也为各单位更好地准备标准提案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5)积极主持承办ISO/TC269各层面的会议。通过承办ISO/TC269及其分委员会年会、各工作组会议等,积极推动中方主持的标准项目工作,扩展我国铁路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工作深度,通过同期举办的技术参观等活动向来华专家进一步宣传中国铁路的技术发展情况,为扩大中国铁路影响力创造有利条件。2015年10月,ISO/TC269第4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1]。ISO/TC269各工作组(特别工作组)多次在我国北京等地举办会议[12]。
4 发展策略
我国铁路丰富的运营实践和成套技术标准体系是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最强大的基础。研究提出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策略,就是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化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发挥中国铁路标准工作整体优势,努力争取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力争将标准打造成为我国铁路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1)学习和遵守ISO国际规则,规范有序开展工作。ISO及其技术委员会作为专业的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有一整套专业的国际规则[12-13]。遵守ISO国际规则,是参与ISO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前提,正确有效运用ISO国际规则,也是承担ISO技术机构负责人,组织各国专家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必备条件。此外,ISO国际规则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能够及时理解并有效运用规则的变化,也是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工作主动权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运用ISO国际规则不断扩大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影响力是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需要不断打造的软实力。
(2)将ISO/TC269打造成中国铁路参与ISO工作的主平台,做好与其他技术委员会的分工合作。ISO/TC269是ISO在铁路应用领域设置的专门技术委员会,从ISO设置TC269的初衷出发,从参与效果出发,都应积极将ISO/TC269打造成中国铁路参与ISO工作的主舞台。但同时应了解到,铁路作为一个系统复杂、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除ISO/TC269外,ISO/TC17“钢”、ISO/TC61“塑料”、ISO/TC43“声学”、ISO/TC135“无损检测”等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也都涉及了铁路相关国际标准;作为综合交通的一部分,铁路领域的国际标准还与ISO/TC204“智能交通系统”、ISO/TC207“环境治理”、ISO/TC268“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等技术委员会工作产生交集。因此,在ISO工作中,首先应该立足于ISO/TC269作为主舞台,积极争取将主要应用于铁路、关键技术指标需要通过铁路应用实践进行确定、主要依靠铁路技术力量开展标准工作的国际标准项目纳入ISO/TC269工作范围。与铁路相关的ISO提案应首先考虑通过ISO/TC269平台进行申报。同时,对于明确属于ISO其他技术委员会工作范围或涉及多个技术委员会交叉领域的提案,要积极与相应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沟通协调,有效推进国际标准立项并创造有利于我国铁路专家参与的积极条件。
(3)与UIC国际标准化工作相互配合、各有侧重。UIC是铁路行业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6]。UIC主要成员为铁路运输企业、铁路研究机构等,制定的国际标准文件在全球铁路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UIC已与ISO签署合作协议,并与ISO/TC269建立了高级别的联络关系。UIC是中国铁路开展国际标准化最早、成效最显著的重要标准化平台[14],我国仍将积极参与UIC国际标准化工作,并着重在高速铁路系统设计、高速列车网络、车辆制动、接触网系统等方面形成优势力量。与此同时对于基础设施、机车车辆领域重要系统的计算方法、技术要求、检验检测等将着重通过ISO/TC269平台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两者相互配合、各有侧重。
(4)积极研究谋划ISO标准工作的提前布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与铁路管理与应用融合加深,铁路设计、制造、维护技术不断升级,铁路互联互通从传统的接轨通车扩展到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数据信息共享、电子化清算结算等多层次多领域,所有这些都将产生对铁路国际标准的新需求。新的标准需求也极有可能推动ISO/TC269等铁路相关技术委员会在分委员会架构、工作组设置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国铁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智能高铁”建设,并不断提升铁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15]。积极研究铁路领域在智能铁路、铁路信息互联共享等方面国际标准的新需求并谋划新的国际标准布局,利于中国铁路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占据更大的主动性。
(5)争取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参与ISO/TC269工作。截至2019年5月,ISO/TC269共有24个具有投票权的积极成员和13个观察成员。积极成员中,欧洲国家18个占绝对多数,亚洲国家(含中国)4个,非洲国家2个。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通过双边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已经成为ISO/TC269观察成员的蒙古、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白俄罗斯等国成为积极成员,推动有中国铁路“走出去”落地项目的国家加入到ISO/TC269当中,扩大中国铁路在ISO/TC269的“朋友圈”,更好地展现中国铁路标准的应用成效,增进中国铁路标准的说服力和国际影响力。
(6)在ISO工作中统筹考虑标准、检验检测、合格评定工作。标准、检验检测、合格评定工作都是质量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6]。标准为检验检测和合格评定提供主要的技术支持和依据,也应充分满足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的需要。在ISO/TC269中,专门设置了“铁路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组以及“铁路质量管理合格评定”特别工作组,反映了铁路应用领域对于标准与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相结合的关注程度。在ISO/TC269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中,也有涉及人员资质、检验验收等方面的条款内容。因此,在参与ISO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统筹考虑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标准互认、检验检测及实验室互认[17]、产品准入国际互认[18]等工作,为全方位推进铁路质量基础设施“走出去”提供基础支持。
5 结束语
大力参与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提升中国铁路标准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依托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和运营实践基础上,积极研究并实施参与ISO国际标准战略,将ISO/TC269打造成中国铁路参与ISO工作的主舞台,积极提升中国铁路参与ISO工作的软实力,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铁路标准的整体优势,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