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气压治疗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04-09吴玉宝李祝华刘桂香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冷感二聚体神经外科

吴玉宝 李祝华 刘桂香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外科,广东阳春 529600

下肢深静脉血栓 (LDVT )是实施神经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国学者报道称,脑卒中患者发生DVT 的概率为53%,可见DVT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极高[1]。血栓脱落后容易引发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术后早期LDVT 较为隐匿,不易察觉[2],早期如果护理不当,出现LDVT 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减少LDVT 发生率,是临床工作者工作的重心所在[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LDVT 认识的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术后LDVT 早期发现及预防的重视程度也得以提高,间隙气压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研究间歇气压治疗在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将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预防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间歇气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冷感评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手术患者80 例。(1)纳入标准:①术前头颅CT 证实脑挫裂伤、颅内血肿;②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钻孔颅内血肿引流术;③术后有长期卧床、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2)排除标准:①发病后存活时间少于3 周;②深静脉血栓病史;③血小板计数<100×109/L;④对肝素过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及预防组各40 例,两组均给予间歇气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最小40.3 岁,最大81.7 岁,平均(62.0±3.1)岁;平均病程(3.58±0.45)个月,其中脊柱骨折22 例,脑出血伴全身骨折10 例,其他8 例。预防组男26例,女14 例;年龄最小41.5 岁,最大82.5 岁,平均(61.9±3.1)岁;平均病程(3.55±0.485)个月,其中脊柱骨折20 例,脑出血伴全身骨折8 例,其他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间歇气压治疗,具体操作为:治疗前,观察患者的下肢皮肤状态,告知其间歇气压治疗的目的、步骤及具体注意事项,将2 只气囊分别置于双下肢进行固定,充气压力为(9.09±1.30)kPa,每腔持续加压时间12s,每次治疗40min,每日2 次,连续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随其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康复指导,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关注其并发症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被褥及个人用品。

预防组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严密观察病情: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情况发生,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及松紧度,如出现任何异常,意识告知主治医师,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2)宣教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针对处于清醒状态,能交流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DVT 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向其发放疾病预防及治疗的相关宣传手册,便于随时阅读,提高疾病认知能力;(3)下肢护理:指导家属参与其中,协助护理人员,在患者膝下垫软枕,并将下肢抬高15°左右,从远端至近端,为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并指导患者配合下肢运动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回流受阻[5];(4)生活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出现破损,保持皮肤的干燥性,每日为患者擦洗身体,注意力道;(5)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清淡、易消化、脂肪含量低、含盐量低的食物为主,多食用高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6]。

1.3 检测诊断

术前两组均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术后7、14、21d 复查D-二聚体。两组均于术后 7、14、21d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超声诊断LDVT 标准:(1)静脉腔内强弱不等的实性回声;(2)加压管腔不变瘪或部分变瘪;(3)在病变处不能探及血流或显示血流充盈缺损。

1.4 观察指标

(1)D-二聚体水平。(2)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并对其肢体冷感进行评分,0 分表示患者无冷感;1 分表示患者偶尔出现怕冷感;2 分表示患者经常出现发冷感觉;3 分表示患者肢体发冷,需要采取保暖措施才能缓解;4 分表示患者冷感强烈,实施保暖措施后仍无明显改善。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冷感越强烈。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 软件系统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且预防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0 782.59±140.58 420.12±101.15 13.237 0.000预防组 40 785.69±138.54 154.36±35.14 27.936 0.000 t 0.099 15.697 P 0.921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经比较,预防组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及L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肢体冷感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冷感评分明显下降,且预防组肢体冷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冷感评分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冷感评分结果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0 2.89±0.41 1.98±0.24 12.380 0.000预防组 40 2.88±0.43 0.95±0.18 26.185 0.000 t 0.106 21.714 P 0.915 0.000

3 讨论

LDVT 是神经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由各种因素引起,使得患者血液在深静脉中异常凝结,从而形成血栓,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7]。如不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护理手段,将对患者肢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8]。手术治疗后长期卧床的重症疾病及慢性疾病是LDVT 发生率的主要原因,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手术患者,需要接受侵入性治疗,血管内壁受到严重损伤,血小板增多,使得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同时禁食、灌肠、补液不足或者使用大量脱水剂的患者,使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再加上长时间卧床,使得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9]。

国内关于术后术后静脉栓塞症发病率的研究较少,随着人们对DVT 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对术后LDVT 预防及发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理疗、药物治疗等预防性的措施开始被临床医师所认可,但尽管如此,对于LDVT 最好的应对方法还是预防[10]。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长期卧床的患者,使用间歇气压治疗,能降低LDVT 发生率,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11]。其为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的物质治疗技术,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气囊,气囊紧束患者下肢,随着压力的升高对肢体进行挤压、按摩,刺激深部肌肉、血管及淋巴管,排空静脉血管,加速血液回流[12],骤然减压使得静脉血液迅速充盈,增加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滞,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13]。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治疗前需要先向患者讲述间歇气压治疗的目的、逐步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认知及配合度[14];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观察患者下肢血液回流情况;压力及间歇时间参数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参考患者的耐受程度来适当调节[15-16]。本研究中,预防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得以减少,肢体冷感情况得以改善,说明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手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治疗疗效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于神经外科术后静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来说,LDVT 的发生率仍很高。因此,对于静脉血栓高风险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要早期进行防治和护理。我市地处山区,人口120 多万,脑出血的发病率及脑外伤的发生率较高,神经外科的手术病例逐年增多。而研究间歇气压治疗在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影响,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改善预后有很大帮助,其发展前景良好。

猜你喜欢

冷感二聚体神经外科
长春花蓝+玉米黄
夏天降温黑科技,今年的冷感毛巾又来啦
第二眼酷感
织物冷感效果的检测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