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网络游戏,妙解楹联典故
2020-04-08万海容
万海容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智趣和情趣课程的集合,以语文课程为主融合其他课程,能够全面改进语文学习的形式,让语文学习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很多的网络游戏如《三国杀》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楹联典故,利用学生的游戏情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巧妙解释这些楹联典故的含义,能够培养学生高雅的学习趣味和游戏趣味。
关键词:网络游戏;楹联典故;三国杀
“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认识语文与其他文化的紧密关联性和语文知识的多种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就以网络游戏《三国杀》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借用网络游戏,妙解楹联典故。
一、拓展历史故事,讲解锦囊含义
在《三国杀》游戏中,每个回合可以使用任意张锦囊牌。表示使用距离无限制,“群”表示该牌的作用对象为所有玩家。锦囊分为延时类锦囊和非延时类锦囊,延时类锦囊打出后进入判定区等待判定;非延时类锦囊打出去后立即生效。锦囊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教师可以联系教材中的有关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锦囊牌命名的依据。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课外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杀》中的锦囊牌进行生动讲解。比如。在游戏中“探囊取物”可以对与玩主距离为1的角色使用,玩主可以摸取一张该角色的牌(手牌或装备区的牌或判定区的牌)。学生通过游戏能够大致明白探囊取物就是将对方的牌从手中抽出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能够知道小说中关羽在轻松地斩杀颜良后对曹操说:“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让学生意识到关羽将三弟张飞夸赞成能够随意取对方大将首级的猛将,也是告诉曹操“我的三弟都这样厉害,我这个做二哥的更加厉害。”这样学生就能从关羽巧妙的应答中对探囊取物这一典故有深刻的理解了。
二、依托历史名人,讲解武器威力
在《三国杀》游戏中装备武器可以提高攻击范围。装备区内只能同时存在一把武器,如想装备新的武器,需弃置原来的武器,用新武器替换。而这些武器大多都是来自于我国古代流传中的经典武器。教师可以将与武器有关的历史名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武器的相关故事进行深刻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史记》对《三国杀》中的武器进行生动讲解。比如,在游戏中,“鱼肠剑”对别的角色出杀时,可以无视该角色的防具。学生可以感受到“鱼肠剑”巨大的杀伤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历史中真正的鱼肠剑威力如何呢?阅读《史记·刺客列传》可以知道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而专诸也被吴王的手下所杀。学生就知道鱼肠剑的来历充满了悲壮的色彩。教师还可以结合古代著名剑学家薛烛对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的观点了解鱼肠剑不仅是一件武器,还是违反忠孝道德的邪恶象征。
三、引申传统习俗,讲解防具来源
《三国杀》中装备防具可以提高生存能力。装备区内只能同时存在一个防具,如想装备新的防具,需弃置原来的防具,用新防具替换。游戏中的很多防具在传统习俗中广泛应用于生活与交际之中。教师可以對传统习俗进行引申,让学生从防具中了解传统的生活习俗和人民的审美心理。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对古代的文物进行拓展。文中对景泰蓝这种工艺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师可以设定古代工艺品的专题,对游戏中的“玉如意”进行讲解。在游戏中每当需要出闪的时候,有“玉如意”防具的玩主可以选择进行一次判定:如果判定为红色花色的牌,则视为出了一张闪;如果判定为黑色花色的牌,则视为判定失败,依旧要出闪。学生可以感受到“玉如意”具有消除困难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在春节时很多的门庭上都有“事事如意,岁岁平安”的楹联。接着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取其名曰:“尽如人意”。这样学生能够从古代的生活习俗中了解到“玉如意”命名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网络游戏中有着对传统典故和楹联的广泛运用,通过将语文教学和网络游戏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到典故楹联与现代生活的多重关联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高雅的学习趣味和游戏趣味,提升全面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三国杀》游戏文本的互文性分析,王梵锦,《华侨大学》,2019年.
[2]中国元素在虚拟游戏道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姚笛,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