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0-04-08张晓丽

科技资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师范生培育

张晓丽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教育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是教育专家和学者一直在致力探讨的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需先扶志。作为脱贫致富的首要选择,同时也是重要途径,教育有着巨大的力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振兴乡村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而在乡村教育振兴中,乡村教师是中坚力量。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乡村教育情怀。基于此,该文就如何培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进行研讨。

关键词:师范生  乡村  教育情怀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229-02

1  乡村教育情怀的概述

1.1 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乡村教育环境艰苦,而且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城镇而言要差一些,发展前景也没有城镇广阔。换言之,对师范生来说,来到乡村地区担任教师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师范生不具备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精神,没有扎根于乡村,为了振兴乡村教育的心态和服务意识,是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留下去的[1]。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就是引导乡村教师学习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质,能够有为乡村教育做奉献的精神以及服务意识等。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怀,师范生才能在乡村教育中干下去、留下来。

1.2 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家发布的有关教育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并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教育,不断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对乡村教师而言,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必须要具备的情怀与品质。乡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地理环境较差,而且教师的学习机会比较少,发展空间受限。此外,乡村地区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教师的肩上担起的更多是使命和责任。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反映出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认同,这也是教师愿意持续奉献乡村,愿意扎根乡村的动力[3]。在对师范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有了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师范生才会从内心去关注乡村教育的未来,并且立足现状不断探索,更新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获得自我心理认同和成就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1.3 认同感

乡村教育是一份平凡的事业。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不平凡的成绩,教师必须要积极投身于教育,认真学习。而这些前提是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很多师范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均是出于对外在因素的考虑,比如解决编制问题、家庭经济压力、父母意愿等,這类学生内心并没有对乡村教育这份事业给予认同,所以缺少内在力量和信念的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假如师范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对乡村教师这份职业给予认同,在学习期间或多或少会出现无所适从、焦虑和迷茫等情况。相反,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乡村教师这份职业给予认同,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更好。所以,在对师范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认同感,这是让师范生将来在乡村教育岗位上“留下去”的重要动力。

2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路径

2.1 做好师范生招生质量把控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社会,加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也有自己坚定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如经济压力、父母逼迫等,很多高中或初中学生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师范生,这些学生内心对乡村教师这份职业并不认同,在未来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几率相对来说也比较低。所以,师范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当从生源上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挑选未来有更大几率会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学生,这是培育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尽量挑选乡村生源,这类学生由于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度更高,而且他们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在毕业后成为乡村教师的概率更大。在笔者看来,师范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乡村教师职业意愿,在问卷调查之前,学校应当将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去处以及职业发展等情况向学生告知,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学校再展开问卷调查,对于那些排斥乡村教育事业,但是由于各种外在因素不得不违背意愿就读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劝退,或者帮助学生调换至其他的专业。

2.2 强化对师范生的职业教育

国家发布的有关教育文件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在对师范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要落实这一点,立足于实际,不断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教育。

首先,进行课程建设。依据师范生未来职业特点,学校应当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在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增加有关于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特点的内容,为师范生今后更好地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内容渗透可以让师范生掌握更多有关于乡村教育、乡村学生的信息,这对学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师范学校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入乡村地区,通过一线考察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源开发成课程资源,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其次,开展主题活动。除了加强课程建设,师范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一方面,这可以丰富师范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这可以为师范生未来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教育名家推介活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师范生深入乡村,去课堂上听课,和乡村学生玩耍,让师范生感受到乡村淳朴的氛围以及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这些丰富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师范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研究乡村教育问题。在对师范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师范生进行乡村教育见习实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师范生针对乡村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如乡村与城镇学校教育理念的差别、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乡村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乡村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等。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深入,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情感也就越深。

2.3 建立师范生与乡村教育的纽带

在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师范学校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立足于实际,帮助师范生建立与乡村学校之间的纽带。例如,让师范生与乡村学校的若干名学生结成准师生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乃国家发展之根基,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一直比较薄弱。师范学校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且热爱这份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振兴乡村教育。

参考文献

[1] 于海洪,王殿东.大数据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供给侧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17(2):62-67,126.

[2] 舒志定.培育儒师是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的积极探索[J].当代教师教育,2017(4):31-35.

[3] 彭寿清,于海洪,杨晓峰,等.UGSS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长江师范学院的改革实践[J].教师教育学报,2015(5):118-124.

猜你喜欢

乡村师范生培育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