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近代夹江竹纸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0-04-08李佳珺
李佳珺
摘 要:四川省夹江县的竹纸,是一种以竹叶为主要原料的手工造纸,2004年入列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夹江竹纸在近代的生产得以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夹江竹纸具有四大特点,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梳理夹江竹纸的发展,可以揭示其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传播史上的深远意义,进一步保护夹江手工造纸术,发展夹江宣纸,使其适应新形势,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 手工造纸 四川夹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206-02
夹江县坐落于四川盆地西缘,由于地形上的限制,平坝少,山地多,特别是在青衣江以西地区,土壤贫瘠。当地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却适合竹子的生长,由此诞生了漫长悠久的竹纸历史。绵延千年的夹江造纸业,在中国近代发展最为鼎盛,其在近代具有居四川造纸业之冠的地位。这一时期也是研究夹江造纸业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
1 夹江竹纸的历史沿革
夹江竹纸大概应起源于唐代益州纸。据《唐六典》记载,益州地区(即当今成都)以棉麻为原料,出产一种“益州纸”,曾闻名全国。宋代以后,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以竹叶为主要原料的手工造纸。从当地碑文家谱和纸卷来看,夹江造纸始于唐宋时期是比较可信的[1]。
清代,夹江造纸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据洪雅刘氏家谱载,明末清初,福建刘氏家族移民到峨眉,带来了新的手工造纸技术,其后传授给峨眉、夹江、洪雅3县纸农。3县多竹叶,以竹叶为原料的造纸业遂得以发展[2]。嘉庆《夹江县志》所载“水竹、白甲竹,邑资以为纸,而白甲竹优良”,明确提到了竹纸。同时期夹江知县裴显忠曾赋诗道:“寄语夹江诸父老,竹麻蜡树好扶持①。”由此可见,竹叶、麻叶、白蜡树枝已成为夹江造纸的主要原料。
清末停止科举后,夹江废除解纸,但并未对当地造成太大冲击,夹江逐渐向社会开放更大的市场。民国初,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各种民间纸业组织应运而生,与当地劝业局一起,共同维护解除解纸任务后的手工造纸业。但川政的混乱使当地槽户深受架槽税困扰,纸业在抗议中艰难发展。直到1935年当地才废除架槽税。
抗战后,内迁的机关单位对川内土纸的采购激增,夹江纸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1939年8月《改良造纸》载:“夹江向以产纸著名,造纸农产约5000家,赖此项副业以维持生活之农民约4万,每年产纸约9200t,照现价值洋900余万。[3]”
1943年,中国农业银行对夹江纸业进行调查,首次对夹江造纸业形成了全面的考察和记载,当时报告对夹江纸业总结道:“造纸技术甚精,川省其他各区无出其右者”。此时,夹江已经俨然成为战时大后方文化用纸的最大供应地。
抗战结束后,夹江当地的土纸销量开始下降。1949年末,大多作坊还处于半开工半停业状态。新中国建立后,夹江手工造纸业在恢复与破坏中波折发展。近年来,为保护和发展夹江手工造纸业,竹纸已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中[4]。
2 夹江竹纸的特点
近代史上波折的历史过程,使竹纸的整体发展走过了无数考验。在整个近代中,夹江竹纸主要具有数量多、品种全、技艺久、做工精的特点,并且在一段时间里销量巨大。
2.1 纸品丰富
夹江所产之纸主要是竹纸,但竹纸依照不同的色差,长短和厚薄,能够分为更多的不同用途的纸品。清中期时,夹江已产供给政府的生活用纸——“方细土连”,科举考试用纸——“长帘文卷纸”以及一般家用的连史纸、对方纸、迷信用小纸、染色纸。进入20世纪以后,在工业辅料的帮助下,对方和连史更加洁白且均匀,抗战前后还出现仿安徽宣纸的“夹宣”以及土报纸。截至1939年,所产手工纸共有3个系列,50多个品种。夹江竹纸花色品种多达140余种,形成了书画纸、染色纸、纸制品三大系列产品。
2.2 纸艺古老
与大多数传统手工造纸业中心一样,夹江的造纸区也有72道工序的说法,核心技艺约有20道工序,这些工序大都与《天工开物》杀青一节中的记载极其相似。
现藏于夹江县造纸博物馆看到的光绪年间《蔡翁碑叙》,有碑文对此造纸过程有过系统记叙:“吾乡中惜竹造纸者,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纸之法备,纸以张成。”其中仅用24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4个环节72道核心技艺工序,对研究古代造纸术具有参考意义。这一整套造纸工序完全够得了一家人齐上阵,对于一个造纸作坊而言,基本上一年的时间里,至少有1/3都要花费上去。
2.3 纸路广大
近代前,除主要供应官府规定的用纸以外,夹江竹纸部分销往夹江本地或周边临近大县。民国初,文化和交通进一步发展,造纸作坊随时代要求,逐渐改进规格,增加品种,满足了各地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扩大了当地销量。特别是抗战时期,成了夹江手工纸的“黄金”发展时期,其不仅供应全川,还满足了诸多外省的需要,大后方的各种书刊均大量使用夹江手工纸。
2.4 纸质优良
夹江竹纸质量上乘,从选材中可见一斑。竹纸所采用的竹子具有比其他植物更长的纤维,因此更加具有拉力,也亦着墨,竹纸内部散发的竹琨还可以有效抑菌,延长纸张保存时间。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夹江造纸业善于吸收先进技術和原料,进行创新,因此才使得手工纸质量相较其他地区更加优良。早在明清时期,夹江手工纸就曾吸收江西连史纸的优点,制作出了厚度适中、不易变色的本地连史纸,该纸还具有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的特点,书写、图画均宜。1920年后,当地又学会了使用漂白粉,使得纸张更加洁白细腻。在1922年的四川第三次劝业会日刊上,时人称“夹江贡纸似玉版”,虽价格略高,但非常适宜书写②。
最能代表手工纸技术的莫过于夹江国画纸,由张大千与石国梁于1941—1943年间共同研究而成的国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5种特色,谓之“五皮齐”。作为今天夹江的两大土特产之一,国画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近代夹江竹纸的社会影响
夹江的手工竹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造纸行业稳定并发展了当地经济,满足人员就业。在整个民国时期,以市场为主导的夹江造纸业虽不及机制纸,但处于于工业基础薄弱的民国社会中,其贡献的产值仍然不可小觑。1949年,在全国整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夹江仍然能保持产纸2070t,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96%,工业产值的43.6%③。抗战结束时,夹江近15万人口中,本地约8万人吃饭与纸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当地人称之为“吃竹根子饭”,满足了大量人员就业。
其次,造纸行业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稳定了当地社会政治,使人多地少矛盾得到缓解。从晚清到民国,四川政局虽不稳,但夹江人口基本上保持了增长趋势。从1916年到1949年,全县人口从150450人增加到168129人,增长率3.37%③。并且,在造纸术的延续过程中,当地建构了起一种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技术继承方式和对蔡伦等造纸先辈的行业崇拜。
最后,系统的行业发展为纸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长达几百年以上的纸业发展过程中,复杂而又充满技术量的造纸术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非物质遗产。因造纸行业而繁荣的夹江年画、竹麻号子丰富了夹江的文化内涵。夹江年画内容主要以当地风土人情为题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竹麻号子则是在手工造纸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用于打竹麻时活跃气氛、提高劳动效率、消除疲劳。
总之,夹江造纸业的特色发展道路,满足了广大行业的发展,使得夹江无愧为“蜀纸第一”的名号。
4 结语
从夹江纸的历史、特点和影响,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曾经具有辉煌历史的手工造纸聚落深厚底蕴。夹江造纸业在近代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既是中国造纸业的近代缩影,也是夹江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节点。作为当地人文建设不可忽视的源流,在新的时代变化和经济形势下,发展手工造纸业需要抓好纸乡人文历史的建设,保证传统工艺的传承,抓牢纸乡文化的宣传,控好纸业精品——国画纸的发展,才能使百年纸乡的人文曙光继续照耀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少泉.夹江手工纸与中外经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10.
[2]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 清 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3] 向玉成.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所在地乐山旅游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5.
[4]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集录第1部下[M].成都:巴蜀书社,2011.
[5] 四川省夹江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纂.夹江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6] (德)艾约博.以竹为生 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12.
[7] 钟崇敏.四川手工纸业调查报告[M].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1943.
[8] 刘仁庆.参观“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散记[J].纸和造纸,1989(3):57-58.
[9] 张学君.十九世纪后期的四川工场手工业[J].社会科学研究,1987(3):79-85.
注释
①夹江政协委员会编.夹江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6:44.
②会场新闻:夹江贡纸似玉版[J].四川第三次劝业会日刊,1922(16):2.
③夹江县编史维修志委员会.夹江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