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企业家特质的探析

2020-04-08李保明董佳会

商情 2020年6期

李保明 董佳会

【摘要】社会企业是一种将商业属性与社会属性集合起来的组织,近年来社会企業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社会与商业两个属性,市场、政府、文化三个角度具体分析社会企业家的哪些特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社会企业发的成长与发展,以期提高社会及政府对培养社会企业家的重视。

【关键词】两个维度  三个角度  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

一、社会企业与企业家

社会企业最早发源于西方欧洲国家,它的兴起与欧洲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有关。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倡削减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成本,重视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将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部分委托交给市场如民间组织,在此期间出现了投身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并最终部分发展成为社会企业;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使政府减少公益支出,鼓励社会公益基金运作,导致一部分非营利组织采用商业手段获取利润。社会企业在西方已有充分的实践,政府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给予社会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但是近些年社会企业才在中国开始发展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长期以来过于重视GDP的增长,忽视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造成了这些问题的日益严重,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关怀、文化遗产保护等。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能够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包括传统的三大部门:传统非营利组织(NPO),普通企业(PMB)和政府部门。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能够通过制定规则、创造条件、增加公益支出来关注弱势群体,缓解社会问题;市场作为“看得见的手”,普通企业能够通过慈善活动或者成立公益基金实施组织公民行为。但政府存在监管不力、效率低下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不能面面俱到;而普通企业由于利益导向对社会问题的投入也是有限的,导致很多关注者将目光投向第三个部门—非营利组织。然而慈善组织在获取资金上存在困难,而且公益组织的投入往往治标不治本。社会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社会企业集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于一身,它与传统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运作上采用商业组织的运作形式,用商业手段获取资金支持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对传统三大部门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相对于普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不仅能够弥补政府治理的缺陷,而且能充分发挥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社会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困境实现社会企业的双重目标,同步实现它的商业盈利与社会责任,一定需要一批既懂得公益理念,又要懂得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人物,企业家的行为与选择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企业家的主要作用就是运用自身才能对各种资源进行支配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乃至提升整个社会资源效率。其中企业家特质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行为与绩效的重要变量,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家特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就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破坏力量,企业家不断地作出创业投资行为(包括开发新生产方式、新产品、新渠道等)来取代现有产品与制造程序。Pennings发现在新技术变革和企业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预见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Zimmerer 和Scarborough指出,企业家特质的关键在于企业家不仅仅要有新颖的想法, 更要有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和魄力。国内学者张倩秋、陆智能认为创业型企业家通常都是带领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领军者,他们敢于打破均衡、有愿景、会抓住机会、有抱负。。钟鸣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成败归因、创新能力、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战略能力、学习能力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转型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和社会联系等因素对创业都有很大影响。

以上相关理论及研究为我们研究社会企业家的特质指明了方向,方便我们结合社会企业的特性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社会企业家更能做社会企业的指路明灯。

二、从两个维度看社会企业家—社会性与商业性

(一)基于社会企业的社会性

社会企业的诞生是为了弥补政府和市场忽略或者暂时无法予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普通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组织的根本区别有两点:首先,社会企业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的某些问题而产生的,相对于短期的解决困难,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善与解决一些社会需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系统;其次,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企业的最终盈利只能进行有限的利润分配,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社会企业的维持和进一步发展,即为社会企业的“社会性”。慈善组织和公益机构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问题,但是它们的资金来自于社会及企业募捐,一旦资金断流就会造成问题累积甚至恶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社会企业是一类自给自足的企业,它通过自身的商业运营创造盈利,一方面,社会企业的运营就可以增加某些弱势人群的就业,如深圳残友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一些残障人士,通过解决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进而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改善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公司的盈利还可以使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基于社会企业的“社会性”,社会企业家必须具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有能力经营企业的企业家也许很多,有公益理念的企业家也有不少,但是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愿景的企业家少之又少。社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社会企业家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他们致力于实现社会目标,创造社会价值,稳定社会秩序,他们为理想所驱动,为社会所献身—这就是他们的使命感所在。德鲁克说,社会企业家应是有理想并能够推广理想的人;郭欣楠,赵萌通过社会企业家精神补充了社会企业的社会元素和商业元素,提出社会企业是一种应用社会企业家精神解决社会问题并从中创造社会价值的组织。每一个社会企业家心中都有一本社会蓝图,他们心怀着“天下”,他们为了完成他们心中的社会蓝图不断地努力和实践着。

(二)基于社会企业的商业性

基于社会企业的“商业性”,社会企业家需要具备比慈善家更多的素质。第一,社会企业家要具有机会意识与创新思维。在Hayek和Kirzner看来,企业家拥有高于常人的洞察力,这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发挥信息价值。这意味着一旦他们获得行业内的竞争者未察觉的相关有效信息,就能够迅速地对信息做出反应。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如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持续存在、残障人士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等,那么社会企业家如果想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了解目标群体及目标地域的信息,善于发现可利用资源,开发可实现渠道。第二,社会企业家要有商业运营能力。熊毅提出企业家特质的客观方面,即企业家的能力对企业治理的影响极大。企业家的能力决定了他将如何经营和组织企业,是否能够高效地领导团队,是否能够使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不足的企业家反而会制约企业成长。那么对于社会企业家来说,社会企业的盈利方式与一般企业不同,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比一般企业更加注重对环境、居民等的影响,如果为了盈利忽略这些问题就会变成本末倒置,因此对社会企业家的能力要求更甚。其中商业能力当然包括领导力、协调力以及一些管理技巧。

三、从三个角度看社会企业家—市场、政府与文化

政府部门、普通企业和传统非营利组织对某些社会问题解决的不及时、不根本、不充分,社会企业为了弥补三大传统部门的不足应运而生。国际上社会企业助推社区治理的例子有很多,英国自20年代初期便提出福利多元化”概念,将政府、志愿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组织都纳入了多元化治理当中。并对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成的社会企业提供各种宽容的支持政策,如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经济手段。在立法方面,为了规范社会企业,西方的很多国家在上世纪末就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制度,如2002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社区利益公司规章》。相对而言,我国对社会企业活动进行规范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就显得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事实上,我国社会企业确实存在着很多状况制约着社会企业的发展,如权利机制是否合法,资源是否充分,治理是否规范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多维度多方面的问题,文章将接着从政府、市场、文化三个角度分析社会企业家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

(一)市场角度

相对于传统企业或者非社会型的企业,社会企业更加需要进行创新及变革。著名的社会企业SHOKAY是一家生产牦牛绒织品的企业,是全球首个致力于用牦牛绒制作奢华产品的品牌。牦牛绒是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高寒草原上的牦牛的体毛制成的,牦牛绒非常稀有和高贵,可以用来制成柔软、光滑、保暖性强而且不刺痒皮肤的织物。在SHOKAY成立之前,为了保持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丢失,藏区牧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这也造成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大部分地区。SHOKAY的创始人乔婉珊发现了这一机遇并实施了这一想法,通过牦牛绒制作的纺织品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并且保护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同时通过这种天然纤维手工制作的产品持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一个社会企业家来说,公益理念的产生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发现公益行动的市场契机并且把创造社会价值落到实处更为重要,这需要社会企业家的商业才能与历练积累。加强商业才能是社会企业家把社会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保证。

(二)政府角度

澳大利亚很久之前就有了社会企业承接政府养老项目的成功案例,政府对社会企业型的养老机构及入住老年人设立严格标准,并加以政策扶持和合理监督,这不仅弱化了政府直接供给养老服务的角色,而且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这对中国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借鉴意义。但是在我国,社会企业只能选择社会服务机构或者工商企业来注册,这不仅不利于企业日常经营,也不利于社会企业享受政府优惠,更不利于社会企业的长远发展。社会企业家及社会企业本来就属于新兴群体,社会企业除了需要获取公众的理解与信任,更需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只有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才拥有制度保障,才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在社区建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帮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政府需要对与社会企业合作持有一种全新的态度,这种“间接解决问题型合作”使得政府可以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社会企业间接解决社会问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将演变成社会企业,政府退居幕后成为了社会企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优势,而且能够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除此之外,从立法角度强调突出社会企业的重要性并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是政府亟需关注的方面,为社会企业发展健全制度保障,为其运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更能构建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现状下,社会企业家所要做的工作和普通私有企业的企业家相比,更加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社会企业家不仅需要增强社交网络与交涉能力,通过正当途径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要时时刻刻关注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政策,及时作出决策调整和适应,达到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将社会企业的公益及商业属性发挥到极致。因此,与政府部门的交涉要求社会企业家更加具有政治敏感度、更加具有会谈交涉能力。

(三)文化角度

社会企业的本质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型组织,它打破了傳统市场存在的固有模式,很多人对于社会企业的公益性以及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存在质疑。同时,社会企业的知名度和普及度不高也导致公众并不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社会企业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领导人,还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先行者,推动社会进步,鼓励组织创新。社会企业家需要科学的普及社会企业的知识及价值,提高大众对于社会企业的认知,帮助社会企业这一模式得到长远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企业家的两项主要职责,社会企业家更应主动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宗旨,积极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普及社会企业的创业构想,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建格莱珉银行尤努斯先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不仅通过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帮助孟加拉无数贫困家庭及弱势妇女走出困境,还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格莱珉模式,并建立尤努斯基金会,努力号召其他企业家改善全世界贫困人群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我国的台湾尤努斯基金会通过一些活动,带领着小朋友通过做游戏和参观等方式,从小向他们普及社会企业知识以及公益理念,这不仅仅是在创造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文化宣传意识,因为社会企业家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已知者参与,更要让不知者融入。

四、评述与展望

基于社会企业的特征,在总结概括相关文献企业家特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企业的两个维度和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社会企业家比普通企业家更需要具备的一些特质。从社会企业的社会性来看,社会企业家需要具备更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商业性来看,社会企业家需要具有社会治理的机会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商业运营能力。在面向市场、政府和文化角度,社会企业家需要具备发现公益行动的市场契机并把它落实到实处的能力,具备与政府谈判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向社会大众宣传并使之被大众所接受的能力。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够促进当今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能够帮助社会企业家更好得发展社会企业。此外,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仅仅展开了社会企业家需要的特质,但并未基于各个角度提供具体的实施办法,由此后续研究可以尝试深入探究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acques Defourny.“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Carol Borzaga& Jacques Defourny(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1-28.

[2]Johanna Mair,Ignasi Mart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41(1).

[3]John Thompson,Bob Doherty. The diverse world of social enterpri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06,33(5/6).

[4]Shuanping Dai,Yuanyuan Wang,Yang Liu.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social connections an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2019,11(3).

[5]Tsambou A D. Cameroon: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 and SMME Performance [M]. Entrepreneurship and SME Management Across Africa. Springer,Singapore,2016: 9 ~ 30.

[6]Zimmerer,T.W.,Scarborough,N.M.Essential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M]. NewYork:Prentice Hall,2005.

[7]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6(02):1-31.

[8]高传胜.社会企业的包容性治理功用及其发挥条件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66-70.

[9]陶传进,张丛丛.社会企业的新增潜力空间及其实现方式:以残疾人就业领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8(08):52-58.

[10]方艺文. 企业家内外控人格特质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1]李巍,许晖.企业家特质、能力升级与国际新创企业成长[J].管理报,2016,13(05):715-724.

[12]張倩秋,陆智能.创业型企业家及其心理特质[J].科技与经济,2014,27(06):91-95.

[13]钟鸣.探究企业家的特质[J].企业管理,2014(12):1.

[14]赵萌,郭欣楠.中国社会企业的界定框架——从二元分析视角到元素组合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2):136-147.

[15]严维佳.社会企业家的内涵与界定:基于社会创新的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5):111-114.

[16]熊毅.家族企业成长中的企业家特质变动与企业治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06):117-121.

[17]付鸿彦,廉晓洁.社会企业家与公益创业、社会创新[J].人民论坛,2011(32):226-227.

[18]姚博文. 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关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19]王梓木.培养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8(07):52-54.

[20]陈雅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背景下社会企业的发展策略[J].甘肃理论学刊,2018(06):123-128.

[21]韩照婷.社会企业助推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3):94-95+130.

[22]刘彬.CEO特质与企业竞争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5).

[23]郑健壮.民营科技企业家特质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04(03):37-40.

[24]刘志彪,王建国.工业化与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指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34-40+2.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计划项目《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创新研究》(G20190226010)。

作者简介:李保明 (1969-),男,汉,河南郑州,教授,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创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董佳会(1995-),女,汉,硕士,郑州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