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2020-04-08程振理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简答题单选题题型

程振理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总体平稳,贴近时代生活,关注语言素养,文化意味浓厚,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审美鉴赏和问题思维探究等语文素养,可谓平稳中不乏创新,感性中不乏理性,彰显了江苏语文卷的文化味、生活气、时代感、灵活性等特点,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考试评价中的体现,也比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鉴往知来,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有助于确定新高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关注日常语言生活,注重传统文化积累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为4道单选题,总分值12分。考查题型延续了2018年的词语辨析、衔接连贯、诗句对应和图画理解,题量比2018年减少了一道语意提炼题。题型考点大致稳定,难度适中。

命题选材上较接地气,第1题词语辨析、第2题衔接连贯、第3题诗句对应的选文语境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生活性和诗意性,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生活的诗意与美好。其中,第3道诗句对应题提醒考生平时需注意借助古典诗词关注传统文化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场景。第4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不同于2018年对漫画《拔萝卜》的寓意理解,2019年则考查了“VR技术”立体三维导图,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影响。

总体而言,2019年语言文字运用题坚持了江苏卷多年来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命题风格,同时突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在试题中都得到较好体现,这对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注重传统文化积累,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生活性、情境性,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素养。

二、加强古代诗文阅读,夯实古典文言基础

2019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材料为《临川汤先生传》,文中所述的明末剧作家汤显祖亦与江苏颇有渊源。汤显祖“才情偏爱六朝诗”,将南京视作第二故乡。身居江苏的生活积累也为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所选文段体现了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利诱、不徇私情、淡泊功名等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于书无所不读、读书不为功名等精神追求,亦对考生具有正面引导作用。

该部分设计了语境实词理解、内容概括分析、文言语句翻译和信息提取概括4道题。题型与2018年相同,保持了江苏卷文言文阅读一贯的命题思路和风格。但在赋分上,文言翻译题增加了2分,升值为10分,这既有文本选材上的量体裁衣之需,也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翻译能力的重视。这些传统题型仍应是文言文阅读训练的重点,多读多练,自能融会贯通。

古诗词鉴赏篇目为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题量分值与去年持平,且同为唐诗,但题型设计上略有变化。第9题考查了前六句诗在勾勒精卫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体现了江苏卷一贯的命题风格。考生只需读懂诗歌,结合诗句规范答题,简要分析“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即可。第10题“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与去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类。

古诗词鉴赏的命题,体现了江苏卷稳中有变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变”,总体还是遵循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即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考生应立足于对教材与选本中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把握古诗词中常见的写作特点及表情达意的艺术特征,真正读通读懂古诗词,准确体会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坚持多读多练,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名句名篇默写,2019年的命题与往年一样,高中、初中及课外名句的比例仍为4∶2∶2。其中先秦三句,宋代兩句,三国、唐代、清代各一句。涉及的体裁有语录、诗、词、文、赋,丰富了默写题的选材样式。所考句子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对考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拓展现代文本阅读,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著名作家林斤澜的小说《表妹》,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村劳动者观念与生活的新变化。文章语言亲切自然,用字浅显,格调明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故事情节的发展隐在生活画面背后,于平常处见功力。为与全国卷命题保持一致,题型、题量与分值上出现了较大调整,不同于2018年的4道简答题共计20分,2019年命题参照全国卷设计了3道题,其中一道单选题3分,2道简答题各6分,共计1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3道题,无论是形式新变的第12题单选题,还是相对常规的第13题“分析人物形象”、第14题“分析思想感情”两道简答题,都聚焦于文本核心价值,从文本内容(写了什么),到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怎么写),再到文中所寄寓的情感(为什么写),设题由表及里地让考生体会和挖掘文本的内涵,既注重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赏析,更引导考生体会文本背后的情怀,对考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均具较好的引导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书家和善书者》,这是其《学书有法·沈尹默讲书法》中的一篇,体现了沈尹默先生的书学思想。考查形式也不同于2018年的3道简答题,将其调整为2道单选题各3分,一道简答题6分,共计12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2道单选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和内容理解的能力,而简答题则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如第17题需结合文本第3、4两段内容进行概括。

2019年江苏卷除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外,相比2018年,现代文阅读部分还增加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这也是为了过渡衔接全国卷的命题板块。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天津的开合桥》。考查题型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类似,也是2道单选题各3分,一道简答题6分,共计12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而简答题则需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再针对问题回归原文概括相关要点。

四、重视作文审题训练,巩固语文半壁江山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一贯的命题形式——选择了既贴近现实,又颇具理趣的生活材料。相比2017年的“车”、2018年的“语言”,2019年的“调和”,既具有“车”的生活气息,又具有“语言”的人文色彩,同时选材范围更广,思维要求更高,话题聚焦性也更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意在强调世间万物各有其不同的特性或特点;第二句表明同类事物的简单相加至多带来量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特性;第三句意为不同特性的事物经由“调和”,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可达到“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境界;第四句既点明了“调和”之理,又拓展了写作的视野,指出“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不仅限于饮食烹调,也是世间万物与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

可见整个材料的主体内容为“物各有性”“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考生只要围绕这四组词意之一构思谋篇,即视为基本切题。然而材料中四句话之间,却又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物各有性”只是整则材料事件的引子,“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才是整个材料事件追求的境界,而“(五味)调和”则是整则材料事件由“物各有性”到“百味纷呈”的关键——因而只有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和全局,紧扣材料的整体核心意涵进行构思与写作,才是此篇作文表情达意的最佳选择。

同时,材料中的所谓“调和”“相生”,应该既可以指不同事物,也可以指某事物内在的不同部分、不同特征或特性。世间万物及其内在组成,均存在着个体与整体、个性与共性、单调与丰富等复杂关系,固守狭小单一的空间,必然不能突破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只有通过相互调和、共存相生、交流互鉴,才能优化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进而构建一个多元丰富、“百味纷呈”的世界。

这个言说情境旨在引导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地引申发散,谋篇成文。考生自可调动个人的生活感悟,发挥个人的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进而做到“文各有性”“百味纷呈”。

此外,文科附加题的题型、题量与分值,保持了江苏卷近年来的一贯形式,没有新的变化,体现了江苏卷向全国卷过渡期间的稳定性。文言材料选自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选段富有内涵,精悍耐读。所设3道题,依次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文学常识、文意概括等古文素养。命题方式与往年相同,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名著阅读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人物、主要情节、关键细节的阅读积累,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著,就应该能准确作答。材料概括分析题的材料选自周乾《从细节来阅读故宫历史》,3道简答题15分,延续了江苏卷的传统考查形式,重点考查学生通读理解和材料概括与分析能力。

五、针对命题新形势,自觉优化教学策略

鉴于2020届高考是江苏最后一年自主命题,因而既要保持江苏卷一贯的文化底蕴与审美风格,又要稳步过渡和对接全国卷的命题形式。2020年高考江苏卷将基本延续2019年的面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试卷整体板块组成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而面对新课标的颁布、向全国卷的过渡等新情况,又必须做到“稳中有变,稳步微变”,进而为江苏长达17年的高考自主命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据此,教师应针对特定命题形势,自觉优化教学策略。

第一,扎实巩固既定板块,突出语文素养积累。无论新课标如何渗透,全国卷如何影响,江苏卷如何过渡,高考语文仍将考查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素养。因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可偏废,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强化不可放松,限时定向写作的基本功训练不可减弱。只有全面、整体、扎实地推进复习,才能做到以不变的实力应对可能变化的未来。教学中要瞄准2019年《考试说明》,全面充分地稳步推进学生的全面积累与系统训练。

第二,关注新课标,衔接全国卷,瞄准正方向。作为江苏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卷,2020高考江苏卷不可能出现命题结构大变化,不可能命制怪异题型,不可能增加学生做题难度,一定是“稳”字當头,最多是“稳中微变”。作为向全国卷过渡的2020年江苏卷,身处新课标启动实施的大背景下,可能“微变”的部分也只能是趋向全国卷的现有形式。因而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建议参照2019年江苏卷,密切研究2019年全国卷,适当关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政策。

第三,抓实课堂教学实效,引导学生能力生成。高三多门学科复习齐头并进,学科多、课时紧,语文复习要高度聚焦、目标精准、化繁为简、注重实效。课堂讲练要高度瞄准《考试说明》,瞄准高考题型,瞄准真实学情。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以讲代练或练得极少,二是以练代讲或题海战术。务必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质量结合、课内外结合,切实突出课堂实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第四,用好教材,注重回归课本常识。高考试题的知能网络,其实与教材中的课本选文与知识短篇,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学生在考场上答题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回归到教材,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或解说。因此高三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教材,注重前后关联,切实打通课内积累与课外考查、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勾连。

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切实提升语文表达。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摒弃一味追求题海战术的行为,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加强在不同场景和具体情境中的语文实践。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类型、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素材,丰富语言文字及相关知识积累,培养语感,增强逻辑,从而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运用中所遇问题的能力。

第六,坚持拓展阅读积累,注重读写综合提升。读写本应是一体,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现代文阅读,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都应注重名家名篇和典范作品研读,把握不同文本的形式和特点,增强自身阅读鉴赏能力,这也是提升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路径。还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成果应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训练中内化阅读积累。

第七,高度重视作文训练,鼓励学生表达才情。作文训练重在平时,传统的两周一次大作文,并不符合作文训练规律。建议高三作文训练要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大小结合,一文多改。既可随文写作,也可随练写作;既可微型写作,亦可大文专练;既可一文多写,还可一体多练。作文训练要注重激发学生内驱力,被动写作训练10篇,不如主动写作反复修改一篇。作文讲评要以面批指导为主,精批细改10篇文,不如面批指导10分钟。倡导3天写练一篇文,保持思维表达灵活度。倡导分类、分体、分层次、针对性训练与讲评,让学生每作均有获得感。鼓励学生要敢于突破传统考场作文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出有灵气、有才情、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猜你喜欢

简答题单选题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浅析高考化学简答题的应答策略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培养——简答题(阅读表达题)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孝心是道单选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答高考生物简答题
化学常考简答题速解
《护理研究》继续医学教育答题卡(2010年中旬版第1期~第6期)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