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改良
2020-04-08潘爱娅
潘爱娅
去年的猪瘟,给广大市民的餐桌产生了一点影响。好在,市场上其他肉食品丰富,如鱼,鸡鸭,牛羊肉,蛋类等。关于影响,只是口头上和网络上的小小喧嚣。实际上并没动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于我来说,对于猪肉价格的暴涨没有啥子感觉。我还在猪肉没涨价时,买的1 kg肉在冰箱里,如今还有一半存在。只是因为,我不喜欢烧它们时的那种气味,那种如氨水般的饲料味。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不喜欢也就少做和少吃。不过在餐馆里,我还是乐于尝一尝那红呵呵的大烧肉。
餐馆里的红烧肉是经过大厨,用高技术和许多香料加工出来的。像那冲鼻的氨水味,邪怪的饲料味,已被那些香料所掩盖,不讨人喜欢的味道闻不到了,吃一点也无妨,不影响我的嗅觉和感觉。
作为一个厨娘,从去菜市场买食材,到美味上餐桌这一流程,再是熟悉不过。对于各种食材的气味也是特别的敏感。比如买猪肉禽肉等,往肉案边一站,生肉的气味如果太冲,可以说,厨娘本事再大,那肉烧出来肯定是没有好口感的。
敏感莫过于舌尖,这是所有人的本能。尝过了土鸡再来吃混合饲料鸡,三岁小孩都能区别口味的好与劣。可惜的是,真正的土鸡一般人已经很难尝得到了。除非那人在农村里还有点老屋和土地,恰好老屋里还有留守老人,守着几只鸡和一份菜园子。老人怀揣着对子孙的爱,天天用稻子,麦子,虫子饲养着那些鸡鸭。
这些正本清源的老口味,留守老人自己是舍不得尝的。他们留着,攒着捎给城里的子孙。只有这些留守老人的子孙,才算上最有口福的人了。换回来说,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应该感谢这些留守老人,是他们的坚守,才为当今社会保留了一些正宗的,自然的好口味。不然,恐怕那些自然味的肉类,就要被灭绝了。
有天,老家的亲戚送来了几条鱼,说是分的塘鱼。还说这塘鱼是野生的,不是人工饲养的,我有点不信。现在的农村哪里还有一块土地和池塘不被承包,不被养上鱼和虾,不被投入大量人工合成的飼料?
在处理鱼的过程中,我相信了。因为这些鱼都很瘦,没有那种饱食终日的肥胖体态。
这些瘦鱼的香和鲜,让我重新享受到了阔别很久的,那种符合舌尖所追求的香、鲜、正的美味。在人工合成味当道的现在,几条土味瘦鱼让我感慨颇多。
既然是土鸡、土鸭、土猪、土鱼的口感味道好,又能卖个好价钱。很多人看准了这样的商机,养起了土鸡土鸭和土猪。他们租赁山地,养细脚小骨架的鸡,养黑猪,弄来一些老品种,让它们回归大自然,在山头上放养。
市场上现在涌出了大量的“青山土鸡、河湾土鸭”等等。这些土鸡土鸭,比那些工厂化,混合饲料味的肉类的价格,要贵上两倍。现在人不缺钱,哪里有好口味就往哪里涌,那些鸡摊鸭摊往往人满为患。
我也经常去买。然而,那些所谓的细脚土鸡们,在锅里翻炒时照样的是氨水味十足。
我有次和鸡摊老板谈到这个问题,他一再坚持他的土鸡是放养的,是在山头上自由成长的。我说:无论是怎样的放养,如果还是吃人工合成饲料,那种气味都还在。老板也无奈,他说如果全部喂粮食的话,长得慢,成本太高就赚不了多少钱。
因为利益的原因,造成市场上很多土鸡实际上是“香蕉鸡”。它们是土鸡的种,吃的是人工合成的食。样子还是土的,质已经是洋的了。不是说“洋”的口味有什么不好,只是不适合我们土百姓的口感罢了。
为了追求一点好口味,我们这地方有条件的人家,把洋鸡买回家来加以改良。过年之前,在菜市场买几只硕大的肥鸡,放在小院里或者楼顶上。买来稻子或玉米,把它们当作孩子一样精心喂养。按土法子养上两个月,那些肥鸡的邪怪气味,基本上被改良得差不多。
在新的环境里,吃着不熟悉的粮食,这些肥鸡或许还减了肥。原来的2 500 g,也可能变成了2 000 g。然而,质地已经大大改变。它们原来一肚子的白油,变成了橙黄橙黄了。虽说样子还是五大三粗,本质已经是从洋变土,口感完全顺从了我们的意愿。
这就说明什么土鸡洋鸡,什么白猪黑猪,它们的肉质口感不在于有什么样的外表,什么样的名字和在什么地方养殖,而是取决于它们吃什么样的饲料。
我经常想,我们人类已经能够上天入地,能够呼风唤雨了。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无数的伟大成果。像那些本是酸、甜、涩各种味道的水果,现在清一色都变成了符合大众口味的鲜甜,这就是个例子。
如果有哪位科学家,在这些禽畜饲料的气味上努把力,把那些禽畜的肉质味道也给改良一下。改成所有人都喜欢的香、鲜、正的气味,这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举。
“安得美味遍人间,大庇百姓俱欢颜”哈!毕竟,人以食为天,美味是大众的追求。也或许,我的这一愿望不会太久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