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守护莫高窟
2020-04-08长弓
长弓
2019,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李云鹤,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风刀沙剑,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笔下千年。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李云鹤,用心做笔,以血为墨,让风化的历史暗香浮动,绚烂重生。”沉甸甸的颁奖词诉说着李云鹤平凡却伟大的人生故事。从洞窟清洁工到修复国之瑰宝的大国工匠,李云鹤的一生与敦煌壁画息息相关。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李家后辈也纷纷加入守护国之瑰宝行列中,三代人传承接力守护莫高窟。
为国之瑰寶扎根大漠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这颗保存完好的璀璨艺术明珠离不开一群特殊的守护者,87岁的李云鹤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24岁的李云鹤,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前往新疆工作。从家乡山东青州到新疆,一路向西经过甘肃敦煌,李云鹤的舅舅霍熙亮就在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壁画临摹工作。临行前,母亲叮嘱李云鹤:“在敦煌多停留几日,陪陪舅舅。”李云鹤点头答应,这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莫高窟,李云鹤巧遇时任院长常书鸿。因为李云鹤的踏实勤勉,常书鸿邀他留在莫高窟。经过3个月的考察,李云鹤顺利转正。转正第二天,常书鸿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以后就由你来保护这些壁画和塑像怎么样?当一个洞窟里的医生,给这些宝贝治病。”“我不会啊!”他如实相告。常书鸿笑着说:“你不会,目前我们国家也没有人会,就看你愿不愿意学了。”“我愿意学。”李云鹤语气坚定地回答。
做壁画医生
1957年,国家文化部文物局邀请捷克文物修复专家格拉尔来敦煌为莫高窟做文物保护。李云鹤做格拉尔的助手。格拉尔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打针修复法”:将胶水注入壁画破损处,使起翘的壁画变得平整。但修复过程中,他的核心技术总是对中方人员有所保留。李云鹤明白,自力更生才是长久之道。
过了一段时间,格拉尔受不了莫高窟的艰苦环境提前离开了,李云鹤开始在格拉尔所教授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尝试、研究。一天,他看到同事的孩子捏着血压计上的打气囊玩,突然茅塞顿开。他拿来打气囊,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果然,经过几次实验,黏合剂可以酌量控制了。用血压计的打气囊输送黏合剂成了他的独家发明,大大提高了滴灌修复的精准度。
为了弄清楚壁画颜料、胶水老化等问题,李云鹤去美术院求教如何调色。为了搞清楚壁画病害的成因,他就地取材将莫高窟前大泉河的淤泥晒干成质地细腻的澄板土,加不同水量和成“敦煌泥巴”,表层涂上颜料,再用日晒、风吹、火烤等土办法来模拟洞窟壁画的材质与环境。洞窟里没有灯光,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引进”进洞窟,再“借光”修复壁画……技术难题不断攻破,李云鹤也从当时什么也不懂的小伙子成了懂化学、物理、艺术的主力干将,还学会了木工、铁艺和泥工等各种手艺。
1962年夏天,李云鹤修复161窟60多平方米的壁画。161窟是敦煌位置最高、受损最严重的洞窟。经过700多天的艰苦奋斗,面临毁灭的161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上起死回生,成为敦煌研究院首个自主修复的洞窟,也被称为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保护的起点。
用心培养继承者
1990年,小儿子李波大学毕业后,在李云鹤的动员下回到莫高窟,拿起修复笔和父亲并肩作战,成为了李家守护莫高窟队伍的第二代主力。
1989年出生的李晓洋是李家的第三代。李晓洋9岁那年暑假,李云鹤要去甘肃威武做天梯山大佛的复原修复工程,便带上了他。李晓洋跟着爷爷吃住在搭在悬崖下的工棚,刮风漏风、下雨漏雨,但小小年纪的他没有说过一句苦。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李云鹤开玩笑:“果然是在莫高窟长大的孩子。”
初中毕业后,李晓洋前往澳大利亚留学,2011年大学毕业时,学室内设计的他本想留在国外,但在毕业之际接到了爷爷的电话:“你要不要回来跟我干一到两年?实在不行你再改行,完全可以。”李晓洋听出了爷爷语气中的殷切之情,便毅然决然回到了莫高窟。工作的前两年,李晓洋一直在给爷爷打下手,和泥、递工具、学习。一年多的学徒期和考察期结束后,李晓洋终于被允许真正接触壁画了。
脚步永不停歇
壁画的修复,看似简单,实则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一块千年前凝结祖先心血的文物就彻底毁灭了。所以,李云鹤对后辈们的要求很严格:“修复师是没有听诊器的医生,病人痛了不会喊不会说,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匠心,更要有医德。”
2006年,一个修复师在工作时把一小块壁画皮碰落,掉在了自己指甲盖上,他随手便弹了出去。这一幕正好被李云鹤看到,他顿时火冒三丈地把对方开除了:“人的皮肉破了可以长好,文物损失了就再也没有了。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也是有生命的东西。”
如今,在爷爷的教诲下,李晓洋从事壁画工作9年了,他成立了自己的修复工作室,在全国各地进行文物修复。他还发挥学习设计的专业优势,在修复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技。但这是一项学无止境的工作,遇到困难时,他还常常向爷爷求教。2019年春天,李晓洋被安排前往四川成都宝光寺修复壁画。使用同样的材料和工序有小部分的壁画无论如何也无法回贴。他只好通过视频请爷爷支招。在爷爷的远程指导下,李晓洋重新做了一个载体层,才把空鼓壁画贴了回去。
任何技术、手艺都会面临传承的问题,文物修复技艺也不例外,这门技术活大多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李云鹤依然握着修复笔,一边自己动手修复,一边指导年轻人工作。长期蹲、站、跪等姿势导致他的双腿肿胀挫伤,可他不想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始终在与风沙和时间赛跑的他说:“只要能干得动,我就还接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