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

2020-04-08陈丽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少数民族

陈丽明

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5.12”大地震后10年建设情况,围绕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获批的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进行剖析,调研其村寨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充分挖掘各村落特色及建设中的不足。结合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促进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建设;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4-026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造成北川县无数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同时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北川县是“5.12”地震极重灾区之一,人员伤亡数42 561人,失踪1 023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地震造成北川县大部分建筑垮塌,自然环境资源、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北川不得不将县城迁往他处,重建新城。

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状

距离“5.12”大地震已经过去逾10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于2017年4月获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本文对擂鼓镇猫儿石村、曲山镇石椅村、桂溪乡渭沟村伊纳羌寨、马槽乡黑水村、青片乡上五村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1.1    擂鼓镇猫儿石村(又名吉娜羌寨)

地震前该村约70户村民居住,地震中整个村落房屋多有损毁,部分已完全垮塌,因该村位于绵阳市至北川老城的交通要道上,且处在安县和北川交界处,擂鼓镇政府将作为北川南大门的猫儿石村打造成北川第一羌寨。震后在原废墟上新建起来的民居结构和外观造型采用羌族建筑风格,极具特色,村内柏油路主干道蜿蜒而上,再由主干道铺设通向各家各户的小路,组团式布局规划异常明显,基础设施完善[1]。震前该村居民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为主,农耕作物只能自给自足,收入水平极其有限;新建村寨建成后,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被打造成如今众人皆知的旅游羌寨。

1.2    曲山镇石椅村

石椅村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1.5 km,村中居民90多户,以羌族人口居多。2008年,石椅羌寨历经八级地震,羌寨内建筑物无损伤,生态环境无破坏,居住在羌寨内的人员无伤亡,被媒体誉为“史上最安全羌寨”,因该村半山腰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形似中式椅子的石头,故名石椅羌寨,属省级旅游示范村。

石椅羌寨森林覆盖率极高,达95%,被喻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中原始森林占25%,人工造林占30%,高山果园、林地和茶园等农作物占45%。该村长期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成立石椅村旅游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客源、统一接待、统一结算,有效带动村民开展农家乐。该村许多羌民族文化风俗至今保存完好,春来可赏花,夏秋可品果,是北川旅游的大好去处。

1.3    桂溪乡渭沟村伊纳羌寨

该村群山围绕、邻水而居,整体建筑风貌为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羌族建筑特色造型突出,与该村周边大片油菜花田相互映衬,一派优美宜居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前。渭沟村是融合安居乐业、产业发展、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羌寨,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东部,占据北川东大门、三县交界、北川羌族地区咽喉部的区位优势,“九黄环线”穿境而过,毗邻北川药王谷、九皇山景区,险山幽谷、迷人花海,加之该村拥有浓郁的羌族文化,以及每年6月初桂溪乡约33.3 hm2枇杷季,可吸引不少外來游客。

1.4    马槽乡黑水村

该村现有居民逾120户、500多人,位于马槽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0 min车程,该村地形复杂,为高山峡谷地貌,交通条件较为落后,通达性差,由于地形受限,黑水村的对外交通安全保障性仍然较差。

由于交通条件落后,鲜少有外来游客,游客多以当地马槽乡居民为主,依靠旅游带动村落发展并非易事。但是黑水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村内民居为依山而建的木质结构吊脚楼,多为二层结构的瓦屋,屋顶边沿用白色线条勾画,棱角分明,房屋布置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于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一个原生态的休闲之地,有着浓厚的羌族原生态生活气息,景色别具一格,加上地道的羌族美食、腊肉、绿色蔬菜、当地野菜等,该村也在尝试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在乡政府领导下,黑水村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以中药材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增加村民收入[2]。

1.5    青片乡上五村

位于北川青片乡南部,地处高山峡谷地带,被群山环绕,全村约150户、600余人,其中羌族人口占99%。上五村民居建筑以砖木结构房屋为主,地震中建筑受损严重,部分上百年的吊脚楼能够保存下来堪称奇迹。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羌寨也融入了现代化气息,但是上五村的建筑风格依旧保持着最为古老的样式,是羌族建筑的根本。

村中一石一树,均刻有深深的历史痕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留至今,如羌绣、口弦、羌笛、羌年习俗等,村中有数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上五村的羌绣远近闻名,作为该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县妇联扶持下,开展多期羌绣培训班,扩大村民灵活就业人群,弘扬并传承羌绣文化的同时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道。近2年,该村在返乡青年参与下,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及羌族文化资源等,陆续兴建农家乐,带动当地居民就业,通过售卖小商品、小饰品或特产增加村民收入。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整合有待提升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土地的开发与经营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震后得到重新规划与设计,但部分村落并没有将土地与村寨联系起来,农作物散落种植,没有统一规划的道路、灌溉系统等,保持原有的传统农耕种植方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乡风景色建设有待加强,以提高农村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乡村。

2.2    缺乏有实力的农村经济合作社

过去,农产品主要作用是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而现今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与提升,农产品除满足生活所需之外尚有余留。以往多余农产品无处销售,只能自行加工保存,无法加工保存的送亲朋好友,或在当地零星售卖,收入极其有限。农产品经营若以自产自销形式为主,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且耗时耗力,这也导致许多有想法、有志向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不愿将青春耗费在土地上。

2.3    民族村寨品牌效应较低,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要吸引投资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或者特色村寨旅游企业的青睐,必须成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储备专门的营销人才,加大宣传投入。绿色水果、蔬菜、家禽肉类等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奢望,通过定点输送绿色瓜果蔬菜,利用互联网接收订单等方式,逐步打响农村绿色品牌知名度。此外,通过与各地旅行社、康养旅行公司等合作,依据各村特色加强宣传,打响知名度[3]。

2.4    居民观念保守,缺乏创新人才

少数民族村寨的常驻居民,多数沿袭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劳作方式,思想观念较为固守,不愿主动尝试更多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发展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带领。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本,只有将各自有限的资本规模化、统一化,才有可能生产出规模化农业产品,招商引资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但有见识、有学识、有胆识、有创新意识的农村青年人才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乡村的并不多见,导致部分村寨出现发展难、发展慢的局面。

3    创新性发展机制

近年来,人们不断向往农村生活,只因那里清净、干净、自然、广袤、安全、放松等,这也是城市周边农家乐、采摘游、古镇等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高度文明的农村生活,如年轻人的短期度假;老年人的长期康养计划;家庭的劳作生活体验;短期采风写生团、采摘一日团等,这对农村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

结合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以及当下优秀乡村建设理论,笔者初步提出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促进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

3.1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机制

北川羌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以羌族为主,其民居建筑多以羌族建筑形式存在。在统一规划布局村寨建设的同时,需要重点保护好当地建筑特色,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少数民族观光地。同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应与街道式、阵列式、军营式等建筑规划布局形态不同,应该错落有致、风格统一、特点突出、各户型有所差异,营造出一种统一中有变化的乡村风貌。

在部分震后损毁不是特别严重的少数民族村落中,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特色建筑,无论改建还是新建,在建筑外观上都不宜做过大改变、过多重建,并且需向村委会申报通过后才能动工建造。若在地震中损毁严重,也应当整体规划,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允许各自修建。

3.2    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机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农村在各地兴建,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与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村寨建设需因地制宜,根据各村不同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环境,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形成空间感觉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自然村落。如:擂鼓镇猫儿石村是一个建在微倾斜山坡上的村寨,利用坡度落差顺次而上规划布局。该村从公路到村内被一条河流阻断,将不利因素巧妙地加以利用,建造一座跨河特色桥,作为村落的“门头”;此外,村内有一条无污染的小溪常年不断,该溪流被设计成为该村的最大特色,由上而下穿过村寨,常年均有活水流过,为村寨带来不少生气。

村寨的布局应该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而进行设计,少数民族村落更是如此,因其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要与自然背景环境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一副美丽的乡村景象。在功能上,村落建设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各民族村落的发展特点,预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将未来村落发展需求纳入规划之初。民族特色村寨要避免无规划、无计划的新建和扩建,在满足功能性基础上保护生态平衡,使人、村、山、水、林、耕的有机统一[4]。

3.3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历经5 000年变迁而沉积流传下来,是一笔优秀的、有灵魂、有价值的财富。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遭受冲击,少数民族村民被汉化程度越发严峻,随着民族村寨长居人口的不断减少,村民凝聚力变得涣散,民族文化逐渐被弱化。加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大量开发,对民族文化的侵蚀作用日渐显现。因此,需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進行有效保护,并形成保护机制。

首先,少数民族生活中所形成的优秀少数民族村落文化可以通过文字、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保存下来,传统民俗歌舞、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等需要沿袭,深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其次,民族文化需要代代传承,在教育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以言行进行影响,使村民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一切经济利益均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突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3.4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增长机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除了基础设施设备好、村民生活环境优美、民俗文化得到重视和保护之外,要使村寨长期持续发展,还必须具备多样化的、有实力的产业或旅游业作为支撑,使村民在自家门前、利用自家土地或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家致富,方为长远之道。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背景下,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成立种植技术小组,科学管理农业生产,专人对农业产品进行统筹统销或加工销售,创建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实行统一经营与管理,带动村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如:桂溪乡渭沟村伊纳羌寨利用独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羌寨民俗文化特色、琵琶等农产品特产,重点发展旅游业,打造既满足现代居住功能又极具羌族建筑特色的民宿度假村,与九黄线串联起来,丰富旅游线路内容和项目,更加广泛地吸引远近游客前往体验。

与此同时,定期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通过科学知识转变村民固有的旧观念,挖掘适合本村长远发展的新的农村经营模式,使农民真正过上富裕生活。

4    结语

村寨、环境、文化、经济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核心要素,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整个统一体就无法相辅相成,村寨的发展也会遭受影响。因此,要加强认知、科学规划,在发展中不断尝试和反思,寻找一条适合各村长期发展的道路。

“5.12”汶川大地震雖然给以上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环境、文化、经济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影响,但是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当地政府和村民坚强奋战,将被毁的村寨重新规划与修建。震后10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村民的生活坏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顺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需要,部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酒店等,部分村寨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实现了部分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开发中的不足,各村都应当克服一切困难,带领村民将村寨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志宏,李忠国.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规划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9):31-34.

[2]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27-37.

[3]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1):8-11.

[4] 龙晔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问题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湘西南民族村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5(3):68-72.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