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促进农林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调研报告

2020-04-08戴文戴昳然郑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成效问题

戴文 戴昳然 郑鑫

摘要    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介绍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南组科技帮扶存在的问题及成效,为探索职业教师培养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    挂县强农;农林高职院校;问题;成效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4-0258-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数量随之增加,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为职业教育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设定为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职院校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目前,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培养教师让他们尽快成长,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新时代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操作技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本科院校,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系统理论培养,缺少教学工作经历、经验,缺少教育教学实践操作技能,缺少事业发展的方向感。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老教师相继退休,造成青年教师基本功较差、教学功底薄弱。

1.2    重学历轻技能现象严重

教师来源于社会招聘,对企业工作经历十分看重,如从事过什么样的职业、是否具有项目开发的能力、企业工作時间达到若干年以上。但在招聘过程中,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技能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但学历低的能人、工匠却被拒之门外。即使是一些能人、工匠被招聘也会因人事性质、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原因而流失[1]。

1.3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培养模式实效性差

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当前技术水平同步,丰富了教师的创业工作实践经验,提升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了一部分“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这种培养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比如:企业不配合,教师不努力,缺乏实践活动的监管机制,缺乏补偿性制度,教师积极性不高。

2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成效

2009年,江苏省启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各地的农业研究教学单位与市(区)、县结对,强化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发展上水平、农民增收得实惠、科技能力获提升的多赢局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南组的教师通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在科技帮扶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

2.1    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近5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南课题组在上兴镇龙峰村建设高档优质蓝梅基地2 hm2、示范6.67 hm2;在天目湖镇桂林村、洙漕村、社渚镇金山村建设新优茶高效种植基地2 hm2、示范6.67 hm2;戴埠镇牛场村建立彩叶苗木种植2 hm2、示范6.67 hm2。以观赏园艺苗木繁育和高效茶时生产为主攻方向,推动高效有机茶、蓝莓、彩叶苗木等产业快速形成,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中,举办苗木技术培训3期、茶叶生产培训2期、茶叶职业技能培训3期,进行蓝莓容器栽培技术、青枫嫁接三角枫、南天竹嫁接火焰南天竹等技术培训。这些培训既培养了农企员工,也培养了蹲点教师。农林职业院校教师到对接点企业实践促使教师体验企业文化,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升华,让教学接地气。农林高职教师通过“挂县强农”后来组织教育教学,教学强调了实践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2.2    利于教师专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要求教师都必须参与项目开发,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其次要主动保持与对接农企的密切联系,了解农企的基本技术状况和最新技术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要,符合学院对教师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申报常州市农业工改更新工程,合作开发荔枝木起苗机,共同研究茶叶绿色防控繁育加工新技术、天目湖白茶茶园土壤肥力改良和优质高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完善江苏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及江苏省特粮经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培养了教师扎根基层的热情,提高了科技研发能力,组建了一支会研发、有成果愿服务的高素质科技队伍,使教师既能“顶天”又能“立地”。同时,教师通过项目的实施等载体,提高了科研能力,拓展了专业视野,把握了专业和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参与项目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知识更新的过程,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有效途径。

2.3    利于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双提升

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更应注重综合能力养成。要求教师既是传授知识的“讲师”,又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能力要有专业性、方向性、技术性、操作性,还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中,在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金泉科技生态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促进茶叶品质提升;依托南天竹合作社,建立牛场村彩叶苗木示范村及挂林村白茶生产示范村,助力示范镇建设;依托沙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洙漕村新優茶种植示范基地,并开展现场观摩,指导示范户,应用“农技耘”APP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农林高职教师通过到农企锻炼,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企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为青年教师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4]。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在农业技术资源整合、推广机制创新、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工作取得了实效,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从2019年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以来,学校受到农业部表彰1次、中国青年报报道1次,连续5年受到省农业农村厅的表彰。“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使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增强[5],1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教学名师”,2人次被农业农村厅表彰为先进个人,晋升高级职称1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使科研取得丰硕的成果。3年来获发明专项授权7项,获国家新品种1项,获省认定品种1项,研发新技术6个,发表论文4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为农林教师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3    参考文献

[1] 李仙玲.农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8019-8020.

[2] 李志方,王健,薛德华,等.“333”科技服务体系开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新局面[J].江苏农村经济,2012(11):72.

[3] 黄莉新.开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建设新局面[J].江苏农村经济,2011(4):8-10.

[4] 吴植,王洁,周霞,等.泰州市姜堰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工作举措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257-259.

[5] 李大寨.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成效问题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