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南药产业发展探讨
2020-04-08缪勇强陈晶潘河彤
缪勇强 陈晶 潘河彤
摘要 本文对河源市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基础优势和面临的形势展开分析研究,认为河源市南药产业存在产业分散、规模较小,环节初始、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匮乏,农户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发展定位、发展路径、空间布局、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南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笔者认为,河源基本确立起南药产业初步发展的态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 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东河源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4-007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basic advantages and facing situations of southern medicine industry in Heyuan City.It was believed that southern medicine industry of Heyuan had industrial dispersion,small scale,initial link,low added value,lack of leading enterprises,lack of market information and technical guidance,and low enthusiasm of farmers.The basic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medicine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from related planning and supporting policies,development orientation,development path,spatial layout,development goals and other measures.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Heyuan City basically establishe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rn medicine industry and was able to achiev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Key words southern medicine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development idea;Heyuan Guangdong
南药是指生长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大体以北纬25°为界,传统指粤、桂、闽、云琼及台湾等部分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1-2]。在广东省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河源市委、市政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部署的背景下,河源市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推動当地生态发展,大力培育南药产业,但仍然存在着发展重点不突出、产业链条低端、创新能力不强、优质项目少、特色不鲜明、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等发展瓶颈[3]。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河源市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展开研究,提出推进南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河源市位于北纬23°10′~24°47′,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凭借优良的生态优势和部分主体的市场行为(自发种植),河源市在南药产业发展方面积淀了微弱的基础。
1.1.1 南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合作社及企业通过分析研究市场形势,确立了南药产业初步发展的态势。河源市南药产业现以种植为主,各县(区)有1~2家药材生产加工企业,灯塔盆地正积极推进“南药谷”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学院等科研院校有在河源市开设研究机构(分支)的强烈意愿和相关准备。
1.1.2 南药种植集中分布于紫金县和灯塔盆地。据不完全统计,河源市林地中草药种植产业总产值约7千万元,现有南药种植面积近2 666.67 hm2,集中分布于紫金县和灯塔盆地的山地林地,其他各县(区)规模相对较小。其中,紫金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 333.33 hm2,以合作社、公司及散户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且集中分布在龙窝、九和、凤安;灯塔盆地南药产业园规划2021年前完成南药种植666.67 hm2,连平县、和平县、东源县、龙川现有南药种植面积分别约433.33、200.00、200.00、133.33 hm2。河源市南药以灵芝、铁皮石斛、五指毛桃等特色品种和牛大力[4]、岗梅、佛手、化橘红、巴戟天、南板蓝、紫珠、吴茱萸、四叶参、肉桂、黄精、霍香、石参、无花果、葛根等品种为主。
1.1.3 野生南药品种多,药性强。人工栽培和种植的中药材相对较少,以天然野生品种为主,主要野生药用品种有牛大力、山楂、南板蓝、土茯苓、鸡骨草、灵芝、五指毛桃、黄精、巴戟天、白花蛇舌草、艾草、金线莲等,但野生南药的市场价值在河源市未得到充分释放。
1.1.4 当地政府和有意愿、有实力的主体积极性高。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迫切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南药刚好切中要害。有意愿和有实力的种植大户、合作社、示范基地等主体正自发组织成立有关的南药协会,形成价格谈判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行为[5-6]。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產业分散、规模较小,环节初始、附加值低。河源市南药种植区域分布较散乱,种植基地面积多以6.67 hm2为界,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低;特色、知名南药品种和品牌少。以原始粗放的种植、初始加工为主,缺乏精深加工的药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初始环节,产业化水平低,附加值低。市县(区)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划,无序状态常见[7-8]。
1.2.2 龙头企业少,带动效应差。当地的南药生产经营活动多是农户、家庭、小规模(甚至无规模)企业的自发行为,种植、生产等具有一定的盲从性,总体实力不强,缺乏大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产业整体效应差。
1.2.3 面临用地、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一是用地问题。南药种植所需的土地流转缓慢,制约项目的有序推进;药材所需平整、开阔的晒干场地缺乏,而当前的烘干技术会影响南药功效。二是资金问题。种植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且是季节性用工,人员相对缺乏;市县(区)政府在南药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少。三是人才问题。受山区影响,南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且待遇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制约了当地南药产业发展[9-10]。
1.2.4 缺乏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服务。现有农户的南药成品缺乏供求信息支撑,多由种植户自己联系销路或依靠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主体收购,存在外部市场广阔而内部销路不畅等产销对接困境。例如,五指毛桃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种,市场供不应求,甚至存在用广西等外地品种充当河源品牌的不规范、无序的市场行为。此外,科研创新及其人才不足,导致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成本高。
1.2.5 农户因南药种植周期长而积极性不高。南药种植周期长,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加上政府层面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少,无有效资源的推动,农户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不稳定心态,积极性不高。
2 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面临的形势
2.1 基础优势
南药适宜在年均气温20 ℃以上、年降雨1 200~2 000 mm、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pH值4.5~5.5、坡度15°~30°的山地环境中种植,忌霜雪、干旱、高温和强风。河源市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南药多样化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
2.1.1 地理资源。河源市位于粤北山区,地貌类型复杂,以山地、丘陵、坡地等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与平原占11%,南药种植可利用面积大。河源市山势分别向东江、新丰江方向倾斜,境内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和莲花山支脉。
2.1.2 气候条件。河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0 ℃,年平均降水量1 742.0 mm,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 733.9 h,年平均相对湿度77.4%,河源市常年无雪,台风因山地阻挡风速已基本减弱,影响相对较小。
2.1.3 水文特征。河源市地处东江中上游,江河湖溪众多,水资源丰富且优良,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水质条件适宜南药栽植。
2.2 面临的形势
2.2.1 面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11-13]。
2.2.2 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格局开创河源南药发展空间。按照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河源市被划入“一区”——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要求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发展与生态功能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立足这一功能定位,依据河源市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药产业恰好符合这一功能定位的要求[14]。
2.2.3 南药市场广阔、潜力大。因南药的特殊性,只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气候资源等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独特价值。在面临野生药材资源枯竭,而中药厂商又需要大量采用人工种植南药的情况下,当前的供给已经满足不了药厂需求,供需市场面临脱节的困境[15-17]。同时,中药标准化需要从源头控制药材的质量和药效,中药厂商不得不自行种植或定点委托种植,这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18]。因此,河源市凭借强大的生态资源优势,有能力在南药产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河源市南药处于起步阶段,有优良的生态和一定的规模基础,农户有意愿发展南药增加收入、提升获得感,市场潜力大。同时,对比肇庆、惠州、韶关、清远、云浮、梅州、江门等地现有南药产业发展情况,河源市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 产业发展思路
3.1 制订南药产業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
河源市暂无南药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的支撑。南药种植周期大概在5年左右,期限较长,加上河源市南药现有产业基础较弱,产业链多,且种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无品牌、产销不畅,需要政府出台关于南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来引导市场行为良性发展。
3.2 以“五大发展路径”推进南药发展
3.2.1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市、县(区)、镇3级政府层面的规划(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手段和路径的引导,突破当前由农户自发、规模小、分布散乱等无序状况,推动河源市南药产业向有序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带动产业规模发展壮大[19-21]。
3.2.2 继承保护、创新发展。深入县(区)、镇、村调研,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同中草药店铺、传统药铺(医馆)、乡村老人等实体的沟通交流,挖掘野生名贵中草药和民间传统药材工艺、独门药方(偏方),将其筛选继承、保护发展,注重保护道地药材资源,尤其是要发展当地特色药材。
3.2.3 全面布局、融合发展。延长河源市稍具优势的种植产业链至初加工、精深加工,积极探索育种、研发、销售,以及“药材+膳食”“药材+康养”“药材+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布局上以点带面打通南药一二三全产业链条,在产业链上全面布局,打造河源市南药核心竞争力。
3.2.4 创新机制、多元发展。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有实力、有资金、有意愿的干部带头种植,形成示范效应,降低民众对南药产业发展的多重疑虑。以企业为主体,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整合资金投入南药产业发展的路径方法[22]。
3.2.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保护好生态屏障,绝不触碰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发挥生态、地形、气候、水文等独特优势,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林地、桉树林退出等潜在可利用土地,以集约经营、规模生产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3.3 打造“一核两带多园”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河源市现有南药产业发展基础,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议采取“一核两带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即核心区,选择灯塔盆地作为河源市南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形成良种(苗)繁育基地、龙头带动示范、智慧市场、研发中心、技术服务等高端组团式布局。“两带”即龙川、连平、和平形成北部产业带,紫金、江东新区形成南部产业带,全面布局提升河源南药产业发展基础和质量。“多园”即若干种植园区、初加工园区和深加工园区,实现点状开发、重点打造、连点成片发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园区(基地)经济效益。
3.4 开展资源调查和土地检测
本次为期2 d的调研时间过于仓促,未能掌握土质、水质等资源环境状况,而南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繁育和种植,其与土质、水质等资源环境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若要真正将南药产业发展壮大,就需要深入开展资源调查和土地监测,摸清各县(区)镇真正适合发展的南药品种,提高品种成活率和药效,指导南药种植。在南药种植后期,需对土质、水质等资源环境状况开展动态监测,使地力能够确保南药生长环境不受或少受影响。
3.5 开展南药示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先行在灯塔盆地、紫金等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打造若干万亩种植示范基地,优选区域和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万亩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基地、大宗南药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总结示范经验,推广成熟做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3.6 建立具有现代化倾向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以合作社、药企、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为核心,参考“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开展订单式农业生产,探索由核心经营主体负责技术指导、保价收购、初加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模式,减轻小农户等较弱群体的经营负担,以此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鼓励并引导相关南药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成立协会(商会、联盟),形成合力,壮大地区南药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将初加工放在种植基地,将精深加工放在园区,探索种植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集中化模式,集约土地利用,高效规模化生产。鼓励药企入股合作社,探索药企可租用土地自行投资经营。在除草、种植、加工等过程采用小型化机械,提高南药产业现代化、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23-25]。
3.7 建立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智库)的对接交流,将其引进河源创办分院(基地),提升河源南药种植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知名度。由科研院所负责技术创新,并专职或兼职指导南药技术推广队伍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探索设立专门的技术服务中心,由事业单位等群体担任政策研究、行情研究等,强化行情动态跟踪能力。建立南药智慧中心(网站),将品种繁育、种植指导、生产加工、研发创新、市场交易、品牌营销、信息发布等多种或部分功能(信息)整合,集中统一数据出入口,并借助展销会、广告、口碑等多种形式向市场推介,打造成展示河源市南药成果的窗口。建立专业农产品(中药)市场、流通中心,按照国家规范,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将药材当农产品销售,强化药材集散地建设,借助“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市场。建立“三大市场体系”(即全程溯源体系、市场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增强安全生产和标准化能力及南药市场影响力。支持专业化机构(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按照现代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由专业化机构(团队)提供繁育种植、除草杀虫、采收加工、技术指导等服务。
3.8 整合各类资金,创新金融工具引导发展
南药种植周期長(约5年),种植主体在前期面临无收入的状态,要生存求发展,在漫长的种植过程中如何保障经济来源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此种贷款极其严格,以至于申请不到相关贷款的支持,因而可争取金融贷款和保险支持。探索由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保价收购、贷款申请等措施;争取药企投资到合作社,共担风险和投资;加强对南药保险、南药期货等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推出相关产品支持南药发展。对于在河源市设立关于南药的研发分支机构、创建团队、引进人才的,或者有建设基地、引进相关生产经营设备的,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或税收返还)。
3.9 推动南药一、二、三产业融合,高端、高质发展
加强同对药材有需求的药厂联系,引进原材料药企加工厂到原材料场地开办初始加工链。面向初加工、精深加工方向,扶持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探索各县(区)调整现有产值较低工业园建立农产品、南药加工区域的做法,根据市场行情动态调整农产品和南药加工,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促进南药全产业链开发。打造新兴业态,积极主动探索南药产业向生命健康产业、保健、膳食、文旅及康养综合体等方向发展。同时,发展基层中医院,开设绿色通道引进高端人才。
4 参考文献
[1] 周树平,陈有权,卢广超.云浮市现代特色南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9(8):110-111.
[2] 马延红,周丽,邵玲,等.肇庆市南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8):164-171.
[3] 刘信丹,张英,吴孟华,等.岭南药材道地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9(11):2185-2190.
[4] 周树忠,范建新,秦夏杰.牛大力育苗及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4):80-81.
[5] 陈国军,刘玉丹.茂名市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7):112-113.
[6] 张晓燕,杨洋,章涤凡,等.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0):170-173.
[7] 冯耀华,冯世炳.南药种植开始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效益作用[J].源流,2018(3):29.
[8] 曾鹏,蔡悦灵,吴功亮.桂林南药核心产品“技术领先+质量控制”双目标协同模式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7(10):128-137.
[9] 李晨晨,周再知,梁坤南,等.南药立体经营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J].植物研究,2017(5):778-788.
[10] 陈彩英,黄永秋,贺小英,等.南药岗梅本草溯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9):119-123.
[11] 单武雄.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314.
[12] 周春燕.浅析贡山县白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7):156.
[13] 谢岳昌.梅州南药产业的发展前景、现状与对策[C]//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交流部,2010.
[14] 张浪,任军方,王春梅,等.海南南药黎药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43-45.
[15] 张鹏,黄双建,李西文.南药广陈皮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234-239.
[16] 邓栩雯.浅谈几种药食两用南药及其产业发展潜力[J].南方农业(21):121-122.
[17] 宫璐,汪鹏,谭瑞湘,等.南药巴戟天的全球产地区划[J].世界中医药,2017(5):37-39.
[18] 李艺超.高州市南药生产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19] 李涛,赵东兴,陈林杨,等.南药牛大力引种试验初报[J].中国热带农业,2016(3):59-62.
[20] 李小婷,庞玉新,杨全,等.四大南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5(2):15-20.
[21] 谭清萍,许先升,吴友根,等.南药养生园植物配置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5(2):193-197.
[22] 黄梅,庞玉新,杨全,等.道地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及产业现状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5):8-12.
[23] 张连帅.基于SWOT分析法的海南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0):1420-1423.
[24] 蒋祺,顾国栋,兰海.南药发展对攀枝花市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4(1):27-33.
[25] 王宏,陈建南.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