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0-04-08戚春辉
戚春辉
(荥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郑州450100)
一、中职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现状
传统文化是社会珍贵的资源,我们今年的生活理想、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等,都在很大程度和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是维持一个民族和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的重要条件。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或民族就没有对外的象征标志,就没有足以向全世界炫耀的精神财富和发展动力。传统文化和是现代文明的内在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文化的健康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时代发展的必然任。而打赢这一场传统文化保卫战,最好的阵地就是基于文化母体的语文教学。但目前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青少年受西方思想的误导,拜金现象比较严重,极个别的同学也因为崇尚所谓的自由和个性抛弃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的美德。这不利于提升青少年素质以达到让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栋梁的目的。目前已经实行的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措施中还存在仅传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让学生学习教材的文章和文字,而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精神培养的情况,忽略了使学生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熏陶。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的深刻历史意义,这是中央领导人层面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中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阐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用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国家之林中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振兴家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言,学生越熟悉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对于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并且会增强“我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的文化价值观信念。尤其置身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文化已经融入全球发展浪潮中,整体发展的诉求和趋向也空前频繁和迅速。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语文是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知识,感受古文音韵的优美之处,还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合理、有效、可操作性的语文素质教育实践。学生能从古人的精神和意志中学到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如岳飞、文天祥和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了历代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些的爱国主义精神足以帮助当今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这些熟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也将带动整个社会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国家的大步前进提供充足的动力。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有利于我国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不至于使这些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在漫长的历史中流失。
三、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撷取传统文化精华入课堂
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就以“精神文化”这一隐型文化为主,后三者均是显型文化,与其构成不可分割的文化组成。在教学内容中,有古诗文语言形式和语言符号所反映的内容都有着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礼仪、传统历史、传统伦理道德等均可撷取精华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可从三个维度的目标着手安排,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把握好三个教学维度,让学生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在实践指导过程中感悟人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能力目标中,以传授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主,除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还应适当进行拓展。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与学习,注重教学文章中的情景体会和感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堂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教学的第三个维度,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受环境氛围影响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更高效准确的学习知识。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根据社会文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陈年古董,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和重要价值,沉淀保存中随着时代发展并有着新内涵,它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历史性中又呈现着现实性,。而在中职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职教师具体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要诵读的传统名篇文章的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古琴曲、古筝曲,二胡曲等古典音乐。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时间长了以后自然会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文和音乐的熏陶。另外,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的情况,中职教师可以在领读的同时变化诵读的形式,同时利用古文节奏感强,韵律感好的特点让学生从读的正确,读的流利,逐渐转化为熟读成诵和充满感情地背诵。
另外,除了在课堂上注意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外,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校园文化的装饰等方面也可以考虑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态大环境中进行比较和学习。如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榫卯技术在世界的独创和先进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实现美育的目的。阅读可以通过固定的“读书交流会”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阅读,更好地汲取图书中传统文化的营养。
(三)提高教师素质
在中职课堂上,既然语文教师担当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就要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学生的引路人。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首先自己就要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激情,比学生学得更深,走得更远才能担任引领和示范的角色,为学生做模范。在这方面,中职教师除了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传统优秀经典文章的同时,还可以尝试着了解古代名儒的典故,将他们的事件在中职教学中逐渐渗透进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乐趣,并拓展学生的见识,增加学生人生的厚度。比如学习古文时,老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前准备一些当下流行的时事素材,引发学生对古今事件的关联想象,让学生从古人的优秀思想中获得对现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职教师还应注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更是为中华民族培养后继人才,提高中华民族后浪的综合素养。
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播与互动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发展思维。做好在教学中的传播与互动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教学学习中积累语言、提升审美,可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一处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传播与互动教学中,教师渊博的学识有助于他们树立学习目标,灵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时长的教学课堂中,更好地探寻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从制订学习目标开始,列出学习指导重点以及指导思想。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入阶段,介绍文章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履历,明确学习指导课题。接着就进入互动教学中的预习交流,让学生就已有知识一直讨论下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故事,接着师生共同交流,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在文学史或专业领域的地位影响进行探讨。
接下来进入作品学习的阶段,以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入阅读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节,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补充同时代的作品。知人论世纵向研究作者和作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引入唤醒教育策略,做好知识的输出。唤醒教育是通过主体间的意义对话及活动,从学生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意识,使其生命感和价值观、创造力全面觉醒。学生通过语言讲解的表达和写作的表达这两种知识输出,让他们从语言文字、文化主题意蕴和审美体验三个层面实践唤醒教育。在互动教学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受到当今社会部分的错误价值观误导,如他们对于金钱的认识、对于普通百姓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于诚信等正确的理解,都要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解读。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国家最宝贵的珍宝。语文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是人本身。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为我国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