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服务视域的广场文化建设探讨
2020-04-08陈茜
陈 茜
(福建省宁德市艺术馆,福建 宁德352100)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广场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公共服务含义
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投入等,通过公共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服务包含的范围相对广泛,如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交通等,广场文化建设则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建设。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精准脱贫战略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各地通过文化站的方式推进广场文化的构建,更好满足人们在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广场文化的含义
广场文化就是以广场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居民通过广场文化的参与满足自身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广场文化中,广场是文化传承、延续、发展的载体,而文化则赋予了广场人文价值,提高了人们对广场的认同感。广场文化实现了人、文化、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且广场文化范围广泛,不仅有我们熟知的乡村文化广场,还有城市公园,社区广场等,这些均属于广场文化的构成元素。
(三)广场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广场文化能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广场文化具有地方特点,一般是在当地文化活动以及居民喜好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乡村广场文化更具地域特点。广场为居民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居民在文化活动中不断熏陶,文化素养会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广场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聚集地,各种守法宣传活动,司法下乡活动均借助广场这一载体予以推进,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其次,广场文化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潜力。文化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文化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中,往往会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转换为价值,以此提升地方潜力。例如,井冈山地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的乡村地区在广场文化建设中,主要通过“红歌会”实现地方文旅资源的开发,在满足地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广场文化更具特色。
再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广场文化作用下,人们在闲余时刻可以充分参与其中,通过舞蹈、体育运动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达到缓解工作压力,释放不满情绪的作用,与此同时,广场为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场所,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
此外,广场是重要节日活动的表演地,通过浓郁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提高文艺气息,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公共服务视阈下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广场布局缺乏特色,文化投入力度有限
广场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塑造方面,广场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凸显广场特色就必须要展现广场文化内涵,体现广场风格特点。目前而言,城市广场,尤其是公园特色较为显著,各种健身设备齐全,广场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宣传丰富多彩,但乡村广场相对单一,在整体布局规划方面千篇一律,多数文化广场在建设中仅仅满足基本的健身需求,文化宣传推广方面相对欠缺。首先,乡村广场文化建设资金相对匮乏,乡镇文化站资金有限,在公共服务当中往往以基础建设为核心,没有过多资金用于广场文化建设;其次,公共服务视阈下广场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人文风貌对广场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导致广场单调,缺乏文化气息。
(二)文化活动类型单一,缺乏创新性
广场文化突出在“文化”层面,广场仅仅是一个场地,本身并没有任何内涵和寓意,只有将广场与人文活动结合起来,广场才富有生命,广场文化才具有生机。公共服务视阈下,广场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方面缺乏创新性,文化活动内容相对单一,趣味性不足,无法展现广场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来看,多数广场文化活动主要以舞蹈、体育运动为主,尤其是“广场舞”风靡全国,在国内任何广场均能够看到广场舞运动者的身影,当然,对于体育运动爱好者而言,能够有效满足他们的身体锻炼需求,但对于其它爱好者而言,则难以满足需求,例如,一些喜爱绘画、阅读、下棋的居民,广场上往往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更没有与之对应的设备供他们娱乐需求,这对于广场文化的塑造显然是极其不利的。
此外,广场文化活动的单一,使得广场在晚上利用率最高,白天很少有居民在广场上活动,这就造成广场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广场舞台,耗资较大但利用率极低。
(三)广场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管理机制,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广场文化建设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文化方面的突入力度,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将文化建设元素纳入其中,通过财政等途径推进了各地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每个村都有对应的文化广场,人们文化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当然,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管理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广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广场基础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应的人才,尤其是乡村区域,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匮乏,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当中。
人才匮乏的原因诸多,首先,乡村经济滞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人才资源不足;其次,管理人员缺乏文创意识,没有意识到广场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不懂得广场文化的深挖与拓展。
三、公共服务视阈下广场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创新公共服务理念,开展多元化广场文化建设
广场文化属于公共文化、大众文化,在建设中必须要实践服务理念的创新,不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新,以满足居民文化的多元化需求。
首先,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创建理念,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将地方文化与广场文化建设相互衔接,通过群众喜好的调查设置对应的广场文化设施,满足不同主体的文化需求。例如,河南是豫剧之乡,中老年人对戏曲有着独特的爱好,在广场文化构建中,可以将戏曲元素融入其中,如,在乡村区域可以构建戏迷活动中心,邀请乡村爱好戏曲、戏曲演唱的人员参与其中,每周举办一次戏曲表演活动,通过戏曲小品、戏曲文艺、戏曲经典传唱等塑造良好的戏曲氛围,满足地方中老人的戏曲爱好需求。
其次,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广场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群众需求,不同主体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则存在差异,因此,在广场文化构建中,必须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多元文化活动的创建来增强广场文化的趣味性。例如,广场基础设施是广场文化服务的载体,有对应的设备才能够满足对应的文化服务,因此,在广场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前,要结合地方特点,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地方居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并以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广场的建设。比如,居民有喜欢运动的,有喜欢下棋、读书的,有喜欢唱歌、唱戏的,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些需求开展戏曲舞台、阅读室、棋社等方面的建设,并实现对外开放,这样居民多元文化需求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二)完善管理体系,培育文创人才
广场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对应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文创人才,因此,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管理体系、人才机制的健全完善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管理体系完善。
首先,完善组织体系。广场文化是社会公众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要通过组织体系的完善为广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组织体系构建方面,要将文化、宣传、财务等多部门有效结合,通过部门之间的协同推动广场文化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完善运营机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文化产业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提升,广场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对地方文创产业发展意义巨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广场文化的推动作用,通过运营机制的完善来将广场文化转变为文创产业,实现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云南澜沧县在广场文化建设中,就充分利用澜沧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不断拓展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广场文化相互融合,构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馆,如青竹坊、芦笙坊等,而且在广场文化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拉祜族将拉祜族芦笙舞、摆舞融入到广场文化中,一方面延续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也成为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地方旅游的特色和影响力,真正实现了广场文化与地方文创产业的衔接发展。
2.文创人才培育。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公共服务视阈下的广场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创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培育在广场文化建设中尤为关键。
首先,通过福利待遇提升来吸引文创人员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当中,乡村广场文化建设更需要青年一代的参与,可以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中,利用他们的独特思维和创新精神来提升广场文化的活力和内涵;
其次,地方要加强文创人才的培育,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文创人才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并努力提升广场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