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演奏技法的发展流变分析
2020-04-08吴志闹
吴志闹
(四川音乐学院 作曲系,四川 成都610021)
阮是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弹拨类乐器之一,兴盛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代逐渐没落,直到上个世纪50 年代,现代阮才逐渐得到发展,随着阮族品种的不断增加,其曲目也相应的增加,但是相比于其他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其演奏技法的发展还需要作曲家和演奏家们从阮族乐器个性与共性方面加以探究,进行创新和拓展。
一、阮的乐器发展历史源流
阮距今发展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最早在秦朝被称为“秦琵琶”,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能工巧匠结合琴、筝、箜、筑等乐器创造了阮的雏形,称为“汉琵琶”。该琴可在马上演奏,于是迅速在游牧民族中普及,受到贵族阶层的喜爱。在晋代,“竹林七贤”中一位名叫阮咸的人精通音律,非常擅长弹奏这种乐器,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自此阮的演奏技巧初定雏形。当时阮的音律及演奏就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阮发展到唐朝时期才正式以阮咸的名字来命名,唐朝可谓是阮发展的“高光时刻”,一句“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春风不是秋”可以看出诗人对阮咸的高度赞扬。到宋朝,阮的形制发生改变,出现了“五弦阮”。通过查阅大量史实,发现宋代的音乐文化逐渐由宫廷向民间发展,音乐形式逐渐多元化,一些说唱、戏曲音乐流行起来。而社会上工商业发展迅速,商品交易频繁,民众对精神生活尤其是音乐的需求大大增加,阮作为伴奏、独奏、合奏乐器,在民间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发展。但在宋朝以后,阮在民间的流行程度逐渐下降。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会演奏阮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阮古谱也失传,阮的社会发展逐渐走向低谷。
到了近现代,阮又得到新的发展:首先是1946 年无锡华光国乐团将不同规格的阮结合起来演奏,一鸣惊人。而后1955 年北京民族乐器厂对阮进行专门改良,分别制作了大、中、小、低音四种阮,对阮的音孔进行了优化(将阮的音孔改善为圆形,便于发声共鸣和演奏控制)。到1987 年,又制作出高音阮,满足了乐队声部组合的演奏需求。至此,阮的构成及演奏技巧基本成熟,合奏中阮的音色较为圆润,演奏技巧较为丰富,可满足各种合奏的需求。
当代阮的演奏技巧多种多样,其既有琵琶的一些演奏技巧,也可表现出类似吉他的清晰音色,琴声质朴、音色柔和,与其它民族乐器合奏融合度高,是民族音乐中常见乐器之一,阮族的合奏涵盖各声部音区音域,音响效果统一整齐。
二、阮的演奏技巧
(一)阮的演奏姿势
阮的演奏姿势是否正确会对演奏效果造成一定影响,这里阮的演奏不仅包含坐姿,手指的摆放姿势也很重要。合适的手指姿势可以提高阮演奏的实际表现效果。演奏姿势要根据演奏需求调整,也要考虑到姿势的可观赏性。故演奏人员要注重自身各部分的协调,也要考虑到演奏的舒适性,给观众带来整体的视觉观赏美感。演奏中,人员姿势要端正,双腿自然放平,将阮琴底座置于两腿之间,琴身向左倾斜(以45°为宜)[1]。阮的演奏分为左手、右手持琴,左手持琴分为拇指托琴、虎口持琴。其中,拇指托琴可便于配合演奏及时换把;虎口持琴则便于把握音色,用于一些对音色要求较为浓厚的演奏中。右手持琴和左右持琴存在一定差异,右手持琴需打开虎口,大拇指和食指配合捏拨,其他手指可自然弯曲,整体姿势保持自然。
(二)阮的基本演奏技巧
早期的阮演奏较为简单,只是单纯的拨打琴弦发声。近现代阮的演奏技巧发展流变较大,相较于传统演奏技巧,现代化的阮演奏专业性要求严格,且技巧丰富多彩。例如,阮的左手技巧是在基本弦变化的基础上的优化,包含推拉弦、揉弦、吟弦、滑弦、带弦、打弦等。此外,演奏需求不同,所使用的阮演奏技巧也各不相同。若采用推拉弦、滑弦,其效果如滑音所示,音色圆润且流畅。但是推拉弦是以演奏者手指推、拉动琴弦完成音高起伏变化的控制,滑弦则通过手指在不同品位的滑动实现音高控制[2]。揉弦、吟弦二者相似性突出,但是振幅、频率及速度却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并不相同。
阮对演奏者的专业性水平要求严格,只有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才可表现出最佳的演奏效果。弹挑是阮的右手主要技巧。阮的右手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奏,需先要学习弹挑的基本功。弹挑中的“弹”是以拨片向左弹弦实现发音,“挑”是在原本“弹”的动作基础上,以拨片再向右挑实现发声。“弹”和“挑”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展现不同的线性旋律线条[3]。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来一系列的右手弹奏技巧,如轮奏、双弹、双挑、划弦、扫拂等等。二者的组合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右手弹奏中的轮奏,其速度可快可慢,可分为长轮、双轮、扫轮等方式。右手弹奏的技巧较多,各个不同的技巧相互配合可以使阮演奏出各类点状与线状的音效,大大丰富了独奏乐器的表现力,增加了合奏、重奏中阮族的平衡力与融合度。
(三)阮演奏技巧的发展
1.多样性发展
阮的形制发展促进阮的演奏技巧向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人们演奏中对阮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阮演奏也就逐渐适应各式各样的需求。阮的形制较多,甚至形成了系列乐器,统称为“阮族”,包含后来衍生的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等各个类型[4]。各个类型的阮在演奏中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根据需要独奏。例如,在一些民族管弦乐器的合奏中,为表现出低音部分的感情色彩,往往采用中阮、大阮负责重低音声部表达,而长音、音程及和弦多以伴奏织体演奏,以阮演奏实现乐队音色的相互融合,使弹奏更平滑。阮序列的组合中,高音阮、小阮(担任高音声部)、中阮、(担任中高音声部)大阮(担任低音声部),各司其职,构成演奏音域的各个音区,使得合奏出来的音调更加和谐悦耳,也体现出弹拨乐器自身的音色优势。新时期音乐家们对阮的研究逐渐深入,阮的演奏形式也不断拓宽,其演奏技巧逐渐专业化,继续向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阮琴的魅力,赋予其新时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规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民族乐器的传承作为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一环,也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各个艺术家共同努力背景下,传统阮的演奏技巧被逐一整理记录下来,并将其技巧优化处理,促进阮演奏走向成熟化、规范化。最典型的就是林吉良先生,最为杰出的老一辈音乐艺术家,其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并由其以阮的演奏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创作了诸如《石林夜曲》、《草原抒怀》、《满江红》等受到大众一致欢迎的优秀作品[5]。
在上述作品中,对阮的演奏技巧均有不同程度涉及:例如,在《草原抒怀》中,其以阮演奏出泛音,乐曲旋律也优美,且首次以阮以此形式演奏,具有高度创新性。林吉良在自身演奏研究当中,在传统一弹一挑的基础上优化阮演奏方式,提出左手、右手两种不同演奏方式,并结合自身经验,创作了《阮弹拨法》,为其他音乐爱好者更好的了解并学习弹奏阮提供良好基础,也为阮演奏技巧的规范处理提供有力参考,为国家民族乐器阮的规范演奏做出重要贡献。
3.创新化发展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体”同样适用于阮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后传统民族乐器的研究与演奏逐渐增多,艺术家的音乐素养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阮的演奏技巧也由原来单一的弹挑向新的演奏方式转变,原本演奏技巧的束缚被打破,阮的发展流变实现在规范中创新发展。
以刘星先生的《云南回忆》为例,其在演奏中以阮模仿古典吉他,既体现出古典吉他的丰富韵味,也通过阮的弹奏表现出民族乐器的传统美感。以阮模仿传统古典吉他,还可以表现出西洋乐器的美感。在《云南回忆》中的某些片段处,刘星先生以拨片靠紧琴码演奏,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在主题的两次表达中阮的演奏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差,由此可见,阮演奏的表现力较强,而创新性的演奏技巧可以充分拓展其表现力。刘星先生是我国阮演奏研究中贡献较高的艺术家,其开创阮演奏技巧移植及创新,在阮演奏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刘星先生出版了《中阮现代技巧运用》、《阮弹拨法》等,为后现代艺术家研究阮演奏技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对阮的推广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阮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其历史文化意义突出,研究阮的演奏技巧发展流变是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可和推广。阮早期的演奏技巧多从史料、诗词歌赋、壁画及出土文物上获取,大量宝贵的实物证明阮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目前针对阮的研究仅能通过现有资料回顾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新时期音乐文化向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阮作为一种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民族乐器,其文化底蕴深厚,演奏家们可继续借鉴、提高和完善阮的演奏技巧;同时作曲家们在充分掌握阮的演奏技术技巧基础上,在独奏、重奏作品中大胆尝试其各类技法音色的对比与应用,并且通过对阮族演奏法的调整,主动去适应合奏、民族交响乐中乐队声音共性的需要,让阮族声部在整个民族管弦乐队中得到充分与合理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