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0-04-08张小寒
张小寒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盘锦 124010)
临床上心源性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症,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而且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应该引起临床的关注与重视[1]。心源性脑梗死这种病症一般是因为来自于心脏的栓子对患者的脑动脉产生破坏,或者因为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使得双子被堵塞在脑血管当中,心源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很难根治的病症,而且病情会随着患者脑组织病灶的变大而导致脑神经损伤程度变大,这就会使患者生活能力大大的降低,严重的情况之下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2]。对这种病情进行治疗时,临床常以药物干预进行。尿激酶是临床上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这种药物主要从人尿液当中进行,可以将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所以尿激酶能够激活人体血液系统当中的纤溶系统,促使血管当中栓子得到溶解,而且尿激酶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所以被临床大大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于此主要分析将尿激酶溶栓应用在对心源性脑梗死治疗当中的效果,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另外3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保证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的一致性,以方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7,χ2=0.0589,Z=0.2408,P=0.8097;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62.38±10.24)岁,对照组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66.45±11.32),t=1.5547,P=0.1248;观察组患者病程时间为,1~5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25±0.82)年,对照组病程时间为1~5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30±0.79)年,t=0.2560,P=0.7987。本文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心源性脑梗死,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验和脑CT检查得到确诊。通过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本文所选择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被确诊为心源性脑梗死,诊断符合该病症的标准;②所有患者明确存在心源性栓子来源;③所有研究对象全部进行颅脑CT检验、核磁共振检验、血管造影检验等得到确诊;④所有研究对象第1次出现脑梗死症状;⑤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均不超过80周岁;⑥所有研究对象在发病之前均日常生活可以自理;⑦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够和主管医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⑧所有患者可以对本次治疗的意义予以明确,而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3]。
1.2.2 排除标准:①本文研究对象排除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病症;②不存在有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性病症的患者;③本文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④排除因为受文化程度、听力因素、智力因素和相关病症等因素而导致不能和主管医师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病例;⑤本文排除对本文治疗方案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⑥排除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调查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4]。
1.3 方法:本文所有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的脑梗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入院之前立刻完善相关的检查,如患者脑拴塞存在房颤,需要为患者选择采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每日为患者进行一次治疗,同时为患者用药罗内脂胶囊,每次用药60 mg,每日为患者用药两次;如不适合进行抗凝的患者,则给患者进行双抗,同时为患者应用舒血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等药物加以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首先为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处理,选择尿激酶1000000 U融入到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确保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完成滴注,然后为患者选择浓度为20%的甘露醇进行静脉注射,则剂量大约为250 mL。在对患者溶栓处理以后24 h,相关的治疗工作如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对本文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效果评价需要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患者治疗之后,如果临床病症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则说明显效;治疗以后如果患者的病症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自理则说明治疗有效;治疗以后如果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病情存在加重的趋势,那么说明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5]。评价本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该项评分主要用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基线评分能对患者的醋中严重程度进行估计,治疗以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状况的评分。如患者的基线评分超过16分,则说明患者很可能死亡,如患者基线评分不足6分,则说明患者恢复良好,基线评分每增加1分,患者的预后良好可能性就会降低1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神经的受损程度越严重,其分级如下:0~1分表示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表示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表示中度卒中;15~20分表示中~重度卒中;21~42分表示重度卒中[6]。
1.5 统计学分析:本文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本文所有的标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值检验,计数资料选择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通过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31例,治疗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疗以后有效22例,治疗有效率为64.7%,P<0.05;观察组治疗以后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约14.71%,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13例,发生率为38.24%,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文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调查对象经不同治疗前和治疗10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调查对象经不同治疗前和治疗10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注:治疗之前:两组比较,t=0.4349,P=0.6651>0.05;治疗以后,两组比较,t=7.3537,P=0.0000<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一般是因为多种因素联合而导致患者发病,很容易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新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相关的心血管病症所产生的栓子在经过患者血液流动到患者脑血管产生堵塞,而栓子可能是空气栓子、血栓或细菌栓子等[7]。当栓子栓塞在患者的脑血管中,就会使患者出现脑出血以及脑组织供血不足等情况,这会使患者发生一系列的症状。比如患者存在口眼歪斜,没有自主进行行动,流口水和意识障碍等情况[8]。而因为心源性脑梗死发病相对集中,而且很多患者出现脑梗死的面积比较大,这也会使患者神经功能出现严重的损毁,临床在治疗的过程中相对较为棘手[9]。
心源性脑梗死这种病症表现严重,患者的主要发病特点是病症发生比较急骤,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脑梗死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的损害。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针对患者病情的特点,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病情控制,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才是抢救的关键[10]。从现如今的临床角度而言,这种病情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升对患者治疗的效果。从现代的病情角度而言,对患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方案,药物治疗能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控制,有研究认为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尿激酶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而本文结果能够证实尿激酶应用的可行性,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尿激酶是临床上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一种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催化裂解纤溶酶原,使其形成纤溶酶,能够有效的降解纤维蛋白凝块,最终达到溶栓的效果。因为溶栓对新形成的血栓治疗具有理想的效果,临床常应用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会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停药几个小时以后,纤溶酶活性又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应用尿激酶对患者的血栓进行治疗,同时也能够控制患者的胸痛症状,对冠状动脉栓塞进行干预。但治疗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状况,避免患者存在注射部位针孔出血,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穿刺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