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08徐忠露
徐忠露
(丹东市公安医院骨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股骨颈骨折指的是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间的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人群为其高发人群,主要与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生理功能退化有关。与其他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的特点是应力集中、负重大、骨折部位血运条件差等[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到A组(n=56例)和B组(n=56例),A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58~80岁,平均(68.82±4.46)岁;Carden骨折分型:Ⅲ型35例,Ⅳ型21例。B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58~80岁,平均(68.74±4.55)岁;Carden 骨折分型:Ⅲ型33例,Ⅳ型23例。A组及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Carden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
1.2 方法:A组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采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34例,采用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采取前外侧手术入路,手术体位为侧卧位,以股骨大粗隆作一纵行切口,将阔筋膜切开,然后在股骨大粗隆前1/3位置将臀中肌切开,使髋关节前方的关节囊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将股骨头取出,扩大髋臼组织,切断股骨颈组织,并将髓腔组织同步扩大,将相应的假体置入,并将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进行适当的修补,常规关闭切口。
B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手术体位为平卧位,在患侧垫一软枕,将臀部组织适当抬高。麻醉方式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在C型X线机辅助下进行操作,将骨折部位切开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克氏针打入固定,以达到满意的复位状态,常规关闭切开。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Harris 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 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 评分进行评价,Harris评分≥90分为优,80分≤Harris 评分<90分为良,70分≤Harris 评分<80分为可,Harris 评分<70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进行t或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B组,均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29%(50/56),其中差2例,可4例,良24例,优26例;B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1.43%(40/56),其中差4例,可12例,良20例,优20例;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若不及时治疗,极易诱发肺栓塞、深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切开复位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术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可避免骨水泥假体植入时产生的风险。但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显示[2],由于老年人群为股骨颈骨折高发人群,老年人群多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极易出现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近些年,随着假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及医用材料的不断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应用越来越广泛[3]。本研究结果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固定术各有优缺点,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卧床时间短,有效减少了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对髋臼软骨进行处理,手术操作步骤比较复杂,因此术中出血量更多,但该术式的创伤性更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