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线数据传输设计在电火花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020-04-08闫妤婧王军民吕志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检波器电火花震源

闫妤婧, 王军民, 吕志杰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武汉 430100)

地震勘探是中国石油勘探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1]。目前,常用的震源可以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在中国陆地石油地震勘探中,所用的震源多为炸药震源[2]。电火花震源作为非炸药震源最初应用于海洋勘探[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陆地电火花震源,该技术在地面、井下、江河湖海、滩涂等条件下都有广泛的应用[4],改变了传统炸药爆破等高危险不易操作的勘探方法。

中国领土幅员辽阔,东西方相距5 000多千米,山川、平原、悬崖、峭壁等复杂地形一应俱全;中国的石油分布广泛,油田施工场环境往往处于交通不便利的地区,使得许多大型车辆无法行驶到施工现场,施工线缆自身体积大,无法被及时送到施工现场,导致的施工延期时有发生。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电缆故障频发,测量仪器的故障多由线缆故障造成,同时因地形复杂也给排线、布线带来了困难,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基于上述问题,开展对电火花作为震源的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提出新的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将采集到的数据信号通过无线模块传输到地面,以减少线缆的使用,同时提高地质勘探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而使配合电火花震源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地质环境。

1 系统整体方案

采用STM32F103ZET6作为系统的总控制器,相比于STC89C51等单片机,STM32F103ZET6具有以下优点:在保证采样精度的前提下,还兼并内存大,速率高等特点[5];串口通信技术成熟,可以将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传输到PC端,在数据传输方面采用XL-01数字音频模块作为核心,该产品体积小、抗干扰性强,模拟信号接入,模拟信号接出,最大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50 m[6]。该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图2 电火花震源与无线音频模块接线设计

电火花激发地震波时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主控箱、功率箱、开关箱、电容器和用来监视的高压电表,其工作原理为首先利用外接发电机为其供电,再经过充电回路对电容器充电,充到指定电压后,启动开关程序,电容器内聚集的电荷通过放电电流短时间快速释放,释放的电荷形成高温电弧,在放电探头附近产生高压高温的环境,将放电头附近的水气化,产生冲击波[7]。

在被测井附近的测量区域埋置检波器,无线音频发送模块和检波器相连,接收模块与ADC连接,接通电源,按下音频模块上的对码按键,通信正常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工作[8]。电火花震源与无线音频模块的配合如图2所示。

2 系统硬件的设计

2.1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中,以32位微处理器STM32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加上ADC模数转换器配合[9-10]。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控制系统电路

2.2 2.4G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在2.4G无线通讯模块设计中,将使用两个2.4G无线传输模块,最远传输零距离为150 m,可实现一发多收,多组并行工作,应用广泛,无线传输模块如图4所示。

图4 无线传输模块

2.2.1 发射、接收端电路设计

使用前,先将发射端和接收端的+5 V引脚与电源模块连接,将电线接地端(GND)与电源模块地线连接,使音频模块通电;再将输入端口(R-IN)引脚和对应的GND与地震检波器连接,再将输出端口(R-OUT)与STM32PA0引脚连接,对应的GND与是STM32的地线链接。XL-01的引脚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引脚示意图

2.2.2 模块与上位机配置方法

电源模块接电,按下对码按键,看到发射端的指示灯闪烁一下,接收端的指示灯闪烁两下,对码成功,说明其通讯功能正常,可以继续使用。

将STM32串口与电脑链接。打开电脑设备管理,会看到STM32的串口已被识别,串口为CH340。打开两个串口调试工具,将两个模块的波特率设置成9 600(该模块只能在9 600波特率下进入AT模式)后,点击打开串口按钮。

首先,使用示波器发射模拟信号配合完成实验步骤:使用示波器给音频模块发射一组模拟信号,发射端接收到模拟信号后自动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发射给接收端模块,接收端模块接收到数字信号后在转换为模拟信号发送给STM32的ADC模块,ADC模块完成转换后将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电脑[11-12],将电脑接收到的波形与示波器的波形比较发现存在不可避免的延时,延时时间为0.4 ms,而且再多次试验后发现该延时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变长。

其次,使用检波器完成模拟声波检测实验:将地震检波器放置于桌面,将检波器与发射端模块连接,设置完成后,将两个2.4G模块分别置于检波器旁和STM32旁边间距1 m,用小锤敲击地面,得到声波信号,然后通过两个模块传到上位机,对比波形,发现依然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延时。

2.3 上位机程序设计

上位机部分由STM32F103ZET6处理器为核心,STM32F103ZET6是一款高新能的32位ARM微控制器,其内核位Cortex-M3,芯片集成ADC、SPI等多种功能,芯片集成的ADC采样率为12位,存储器容量为16~32 KB,转换时间为1 μs。作为采集使用,集成的ADC可以在实验中使用[13]。具体程序设计如下。

初始化ADC用到的GPIO: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GPIO_Pin_1;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GPIO_Mode_Out_PP; //设置为推挽输出模式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GPIO_Speed_50MHz; //设置传输速度为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GPIO_Mode_AIN; //设置为模拟输入模式

GPIO_Init(GPIOB,&GPIO_InitStructure);

GPIO_SetBits(GPIOB,GPIO_Pin_All);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GPIO_Pin_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GPIO_Mode_AIN;

GPIO_Init(GPIOC,&GPIO_InitStructure);

配置ADC的工作参数并初始化:

ADC_InitStructure.ADC_ContinuousConvMode=ENABLE; //连续转换模式

ADC_InitStructure.ADC_DataAlign=ADC_DataAlign_Right; //右对齐

ADC_InitStructure.ADC_ExternalTrigConv=ADC_ExternalTrigConv_None; //禁止触发检测,使用软件触发

ADC_InitStructure.ADC_Mode=ADC_Mode_Independent; //独立工作模式

ADC_InitStructure.ADC_NbrOfChannel=1;//只转换规则序列1

ADC_InitStructure.ADC_ScanConvMode=ENABLE; //使用连续扫描模式

ADC_Init(ADC1,&ADC_InitStructure);

ADC_Cmd(ADC1,ENABLE); //使能ADC1

ADC_ResetCalibration(ADC1);//ADC校准

while(ADC_GetResetCalibrationStatus(ADC1));

ADC_StartCalibration(ADC1);

while(ADC_GetCalibrationStatus(ADC1));

ADC_SoftwareStartConvCmd(ADC1,ENABLE);

设置ADC转换通道顺序及采样时间:

u16 Get_ADC_Value(u8 ch,u8 times)

{

u32 temp_val;

u8 t; //设置指定ADC的规则组通道,一个序列,采样时间

ADC_RegularChannelConfig(ADC1,ch,1,ADC_SampleTime_1Cycles5);//ADC1,ADC通道1,1.5个周期

for(t=0;t

{

ADC_SoftwareStartConvCmd(ADC1, ENABLE);

while(!ADC_GetFlagStatus(ADC1, ADC_FLAG_EOC));//等待转换结束

temp_val=ADC_GetConversionValue(ADC1);

}

return temp_val;

}

系统主函数如下:

float date[5]={0};

int main()

{

u8 i=0;

SysTick_Init(72);

NVIC_PriorityGroupConfig(NVIC_PriorityGroup_2);

LED_Init();

USART1_Init(9600);

ADCx_Init();

while(1)

{

i++;

if(i%20==0)

{

led1=!led1;

}

value=Get_ADC_Value(ADC_Channel_1,1);

*(date+4)=*(date+3);

*(date+3)=*(date+2);

*(date+2)=*(date+1);

*(date+1)=*(date+0);

*(date+0)=value;

OutData[0] =(*(date+0)+*(date+1))/2;

OutPut_Data();

}

}

3 系统测试与分析

第一个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用锤子代替电火花震源,用敲击代替放点过程,利用小锤子的敲击产生地震波完成实验。距离敲击点1 m的位置,将检波器尖端朝下放置在地面上,2.4G无线音频模块之间的间距为1.5 m,在敲击点连续多次敲击地面,模拟地震信号,完成敲击后,先拿起放置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测试人员方可走动,因为该实验为表征现象的实验,由图6中峰值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出敲击点,无法确切定量其数据,因此没有横纵坐标单位。

实验结束后,通过2.4G无线音频模块传输到PC端记录数据。

敲击实验在测量时应避免人员走动,测量结束后应及时将检波器离开地面,以免造成因人员走动而产生的震动信号,导致数据不准确。

由图6、图7数据可知,敲击时的数据峰值较高,但是由于没有滤波,导致系统采集的噪声较多,因此采用软件滤波的方式进行滤波操作,滤波的程序如下。

value=Get_ADC_Value(ADC_Channel_1,1);

*(date+4)=*(date+3);

*(date+3)=*(date+2);

*(date+2)=*(date+1);

*(date+1)=*(date+0);

*(date+0)=value;

OutData[0] =(*(date+0)+*(date+1))/2;

OutPut_Data();

图6 敲击地面2次记录数据

图7 敲击地面5次数据

使用软件滤波后,再次将检波器垂放在地面,距离敲击点1 m,2.4G无线音频模块的接受与发送模块之间的间距为1.5 m,连续两次在敲击点进行敲击,得到的数据如图8所示。

图8 滤波后得到的实验数据

使用软件滤波后,所采集数据的噪音信号明显降低,数据的准确性更高,说明使用软件滤波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为验证无线音频模块可以应用在电火花震源下的石油勘探系统,在实验室外的模拟场地进行实验。实验环境如图9、图10所示。

图9 实验被测井现场

图10 被测井井口现场

该实验场地模拟了一种恶劣的地震环境,由图10可知,井口附近的淤泥较多,土质含水量极高,施工环境较差,无法将大型作业车辆驶入施工现场,在此环境下,难以使用传统的炸药震源和电缆采集地震数据。操作现场如图11所示。

图11 电火花震源操作平台与数据采集平台

如图10所示,电火花震源已经放置于被测井内;电火花的操作平台如图11 所示,其中电火花震源的能量固定在50 000 J,震源与操作平台直线距离3 m,操作平台环境相对干净整洁,在距离井口1 m的地方埋置检波器,记录长度为6 s。

根据获得的数据,分别从延时时间、峰值、数据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如图12所示。

图12 电火花做震源得到的实验数据

4 结论

在传统电火花地震勘探的基础上,使用无线音频模块作为地震数据传输的主要工具,以模块代替传统线缆,以期为无缆勘探、无缆采集的实现提供新思路。得到结论如下。

(1)使用XL-01无线数字音频模块作为地震数据传输模块,结果表明该实验的接收端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正常接收到地震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比传统的线缆数据传输采集到的信号,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但是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时间延迟。

(2)该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还可在桥梁、隧道、公路等工程物探领域中推广应用,针对不同领域,需要配合不同的震源便可以快速搭载一套采集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检波器电火花震源
6串1并与3串2并检波器串连接方式对比分析
插头插入时为何偶尔冒电火花
论电火花表面熔覆技术
Pusher端震源管理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模式下的应用*
老爷子的电火花
检波器容差对地震信号接收的影响研究
地震勘探检波器原理和特性及有关问题解析
数字三分量检波器在海拉尔盆地应用效果分析
竖向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技巧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