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浅埋盾构隧道相互影响机制与控制措施研究
2020-04-08赵乙丁刘守花阳军生傅金阳杨安民
赵乙丁,刘守花,阳军生,傅金阳,杨安民,刘 玮
(1.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075;2.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00;3. 广东华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620)
地下铁道区间隧道通常为双线平行盾构隧道,受周边地下建(构)筑物和线路规划的影响,双线隧道净间距往往小于规范[1-3]要求.此外,后行隧道施工的二次扰动打破了周围土体原有平衡状态,致使先行隧道受力状态发生变化[4-5].北京、上海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受后行隧道施工影响,先行隧道管片垂直抬升达50 mm[6],纵向拉应力增加3.13 MPa[1],后行洞的施工会造成先行隧道管片开裂,降低先行隧道管片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学者们围绕盾构隧道净距小、埋深浅问题分别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方面,晏莉等[7-8]基于复变函数理论,提出了半弹性应力场内并行双线隧道施工地层变形的解析值;刘俊等[9]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覆跨比下浅埋隧道的破坏模式.数值计算方面,Hage等[10-12]分析了双线盾构隧道不同布置形式、开挖顺序对地表沉降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李凤涛等[13]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了浅埋泥水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但是,国内外对于净距小并且埋深浅的盾构隧道研究并不多见,现有研究成果很难应用于小净距浅埋盾构隧道.
鉴如此,本文作者依托广州至佛山城际铁路陈村2号隧道工程,采用精细化数值模拟技术,建立盾构隧道施工三维模型,分析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管片位移、内力及接头张开量的影响,并对浅埋盾构隧道不同净距下双线施工相互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提出“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相结合的地层预加固控制措施,并应用到陈村2号线隧道工程.
1 工程概况
广佛城际铁路陈村2号隧道为双线平行隧道,区间采用土压平衡盾构,盾构机开挖直径D为8.8 m[14].管片环外径为8.5 m,厚0.4 m,宽1.6 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管片环向、纵向采用M30高强螺栓连接[14-15].地勘资料显示[15],盾构始发段地层属典型上软下硬地层,地质横断面见图1,其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该区段隧道的净距L最小为3.1 m,最大为8 m,且覆土层厚度为5.5 m.
表1 土层参数
2 双线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
陈村2号线隧道始发段具有净距小、埋深浅、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特点,始发段施工难度极大,且应用现有成果难以直接指导其施工.为给小净距浅埋盾构隧道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精细化建模,开展小净距浅埋盾构隧道相互影响机制研究.
2.1 工况设置
对于盾构隧道净距大于1倍洞径工程,国内外已有大量成功案例[1,6,11].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浅埋隧道净距小于1倍洞径情况,设置7种计算工况,双线净距L依次为3.1、4.0、5.0、6.0、7.0、8.0、8.8 m,隧道洞顶埋深取5.5 m,与始发段埋深相同.
2.2 精细化模型建立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隧道施工模型,分析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机理.为了降低计算成本,仅对模型中先行隧道中间5环管片建立非连续接触模型[16],管片精细化模型见图2,其余管片为等效匀质圆环.其中,非连续接触模型部分管片接头及切向采用库伦接触摩擦模型(Penalty),摩擦系数取0.83,法向采用“硬接触”(Hard Contact),管片间连接螺栓采用梁单元模拟,将其嵌入(Embedded)到管片中模拟两者相互作用[17-18],管片相邻环之间错缝拼装,见图2.对于等效匀质圆环,通过非连续接触数值模型模拟等效试验,刚度折减系数η取0.746,且符合建议值[19],与非连续接触模型切向同样采用库伦接触摩擦模型,法向采用硬接触.
盾构施工的三维数值模型见图3,模型侧面、底面约束法线方向位移,上表面自由边界.管片、螺栓、盾构机均采用弹性材料模拟,土体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盾构机采用匀质圆环模拟,刀盘和土舱对开挖面作用等效为刀盘扭矩和土仓压力[14,20],数值模型中结构空间分布见图4.
根据实际施工顺序进行数值模拟,主要包括地应力平衡和盾构掘进两个过程.在一环盾构施工分析步中,采用“Remove”杀死该环土体单元模拟土体开挖,激活(Add)盾壳单元模拟盾构机在顶推力作用下前移,并移除施加于开挖面上的土仓压力和刀盘扭矩,激活下一环土体开挖面上的土仓压力和刀盘扭矩;盾尾区域则杀死最后一环盾壳单元,激活该区域内的注浆层(硬化前)单元及管片单元,同时洞壁土层内表面及管片环外表面施加注浆压力,上一分析步中施加的注浆压力则进行移除.为考虑注浆层硬化的时间效应,将其等效为施工进尺,硬化时间为4环管片长度.
2.3 双线隧道盾构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以隧道净距L为3.1 m工况(陈村2号隧道)为例,中间位置作为分析断面,分析双线隧道施工相互影响.
2.3.1 地层变形
地表隆起与沉降是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的最直观反应,也是施工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先行线、后行线施工完成时,分别提取模型Z方向中轴面地表竖向位移,并绘制地表沉降槽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先行隧道施工完成后,地表呈“单峰”沉降槽状[21],最大沉降值为14.2 mm,双线施工完成后,地表沉降呈“双峰”分布[4-6,11,22-23],最大沉降值15.5 mm,峰值均位于先行隧道90°轴线附近,且最大沉降值小于规范控制值[24].后行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主要扩大了扰动区域,增加了地表沉降槽宽度,对地表沉降峰值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隧道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先行线施工后隧道周边土体出现塑性区域小,从而导致后行线施工对周边土体的扰动小,以致先行隧道沉降峰值并未发生明显增加.
2.3.2 先行隧道管片内力与变形
为分析后行线施工对先行隧道的影响,以先行隧道管片非连续段第③环为分析对象,提取先行线和后边线施工完成后管片位移,管片内缘总位移和附加位移示意见图6.由图6可见,先行隧道施工完成后,管片90°轴线附近区域均向内侧收敛,而180°轴线区域向外变形,直径最大变形为1.78‰D,小于规范值[24],且变形沿管片90°轴线对称分布;同时,后行隧道施工产生的“侧向加载”效应使先行隧道呈现出远离后行隧道的变形规律,即先行管片靠近后行隧道侧变形出现一定回弹,而远离后行隧道侧变形则进一步发展.由于隧道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上部地层抗扰动性能低,且由于该环管片刚度封顶块置顶,管片上部刚度小于下部刚度,此时管片刚度最小[17,21,25],导致管片上部位移大于下部位移.
选取第③环内壁竖直、水平方向附加位移最大值点A点和B点作为特征点,设后行隧道刀与分析断面的距离为H,管片内缘特征点随后行线掘进的位移曲线见图7.由图7可见,管片变形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规律,变形速率在H=0前后达到峰值;当H约为8.8 m时,即刀盘通过分析断面1倍开挖洞径时,变形量达到峰值,且A点和B点的受盾构掘进影响规律相同;当刀盘距开挖断面位于1倍开挖洞径区域(-D 相较于管片环的尺寸,纵向接头的张开量很小,将后行线施工完成后非连续衬砌环的变形量放大200倍,先行隧道管片接头张开示意见图8.由图8可见,纵向接头张开现象明显,管片180°轴线位置纵向接头有向外张开的趋势,90°轴线附近区域纵向接头则向内侧张开,并形成相应的张开角,说明环向螺栓的铰接作用使管片间有一定的连续性.管片不同纵向接头张开量变化曲线见图9.由图9可见,管片张开量与管片位移分布规律相同,主要是管片接头张开与变形相协调的结果. 管片内缘最大主应力和附加应力云图见图10.由图10 可见,由于管片间螺栓的铰接作用,管片内力在接头处存在突变或不连续现象,最大拉应力位于拱顶内缘达2.44 MPa,超过C5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1.89 MPa,附加拉应力最大值达0.58 MPa,超过应力控制标准[26]. 2.4.1 地层变形 双线施工完成后,不同净距L下地表沉降槽规律曲线见图11.由图11(a)可知,随着双线净距增加,沉降槽曲线“双峰”特性愈发明显;由图11(b)可见,沉降值为-5 mm的沉降槽宽度呈线性增大;由图11(c)可见,以隧道净距7.0 m为界,沉降峰值随净距呈先线性减小后基本稳定规律.说明净距增大到一定程度,相较于单线隧道,双线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主要表现为沉降槽宽度增加. 2.4.2 先行隧道管片内力与变形 不同净距下管片内力与变形曲线见图12.由图12可见,随着净距增大管片附加位移逐渐减小,即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影响减弱,且由于施工扰动和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影响,使得靠近后行隧道侧和顶部减小量明显.管片接头附加张开量和最大附加拉应力随净距增大呈线性减小规律,且隧道净距为3.1 m时,最大值附加拉应力为0.58 MPa,超过应力控制标准[26].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知,净距小于5.0 m时,先行管片拉应力、附加拉应力均超过控制标准[26].因此,为保证盾构小净距段的施工安全,提出“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地层的安全控制措施.水泥土搅拌桩地层预加固范围:盾构方向取净距小于5.0 m区域,即自盾构始发井位置盾构掘进方向取70 m;垂直盾构方向,水平向自管片180°轴线向外延伸3 m,竖向自管片90°轴线向上延伸3 m,向下深入全风化层1 m.共设置三道厚800 mm的素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作为隔断墙,隔断墙沿盾构方向长18 m,垂直盾构方向深16 m,地层预加固示意见图13. 考虑“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重新建立隧道施工数值模型,其中水泥土搅拌桩和隔断墙均采用弹性材料模拟[27-28].其力学参数由室内试验获取,弹性模量分别为170 MPa和28 GPa,泊松比分别为0.29和0.22. 结合现场地表沉降测试结果(测点布置见图1)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措施的安全控制效果. 3.2.1 先行隧道管片内力 先行管片最大主应力和附加拉应力云图见图14.由图14可知,先行隧道施工完成后,先行管片最大拉应力为1.7 MPa,小于管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先行管片附加拉应力最大值为0.29 MPa,小于应力控制标准[26]. 3.2.2 地层变形 地表沉降槽曲线见图15,土体竖向位移云图见图16.由图15、图16可知,实测地表沉降分布规律与数值模拟相同,且实测地表沉降最大值小于控制标准[24].因此,数值模拟结果合理可靠,“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控制效果明显. 依托广佛城际铁路陈村2号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精细化建模,开展了小净距浅埋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并提出了安全控制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双线隧道施工时,受后行隧道盾构施工影响:地表沉降槽宽度和沉降峰值均增大;先行隧道呈现向远离后行隧道变形规律;先行隧道管片接头张开量减小;双线净距与地表沉降槽宽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地表沉降峰值、管片附加变形、接头张开量和附加拉应力呈负相关;随净距增大,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和地表沉降的影响减弱,逐渐呈现单线隧道规律. 2)盾构隧道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施工时,由于上层粉细砂、淤泥强度小,上部软弱地层抗扰动性能差,使得管片上部受盾构施工影响明显.当管片封顶块置顶时刚度最小,封顶块置顶管片的变形、接头张开量等均最大,且管片上部抵抗变形能力差.因此,管片置顶进一步加剧了上软地层管片上部受盾构施工的影响,后续盾构施工应避免将封顶块置于拱顶位置. 3)由后行隧道盾构推进对先行隧道影响可知,在与后行隧道刀盘相距不大于1倍开挖直径范围内,先行隧道受后行隧道影响显著,该区域即为强影响区,施工中应加强该区域监控量测. 4)陈村2号隧道始发段数值模拟表明,净距小于5.0 m时,先行管片拉应力和附加拉应力均超过控制标准,提出对双线净距小于5.0 m区域实施“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控制措施.实测和数值结果均小于控制标准,因此,“隔断墙+水泥土搅拌桩”预加固措施安全控制效果良好,可供后续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2.4 不同净距下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规律
3 安全控制措施及效果
3.1 安全控制措施
3.2 安全控制效果分析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