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龟故事绘本与中日英文化美育比较研究

2020-04-08李杰玲

美育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龟太郎绘本

李杰玲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 京都)

2010年,澳大利亚培生教育出版了艾莉森·霍斯的英语绘本《灵和海龟》。2014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版权,将其作为培生幼儿英语预备级第二辑中的一本,在中国大陆出版。

《灵和海龟》的故事比较简单,绘本一共只有15页,每页图片用一句简单的英语说明。故事梗概是:一只乌龟在柔软的沙滩上,“救救我!”她(1)原文用表示女性的她,即“she”来称呼乌龟。说,“我就要沉到沙滩里了!”不远处有一艘小渔船。船上的渔夫灵用棍子把乌龟拉了起来,乌龟笑着向灵道谢,并游向大海,灵与她挥手道别。第二天,灵坐在舢板上出海捕鱼,忽然波浪涌来,渔船侧翻,“救救我!”他说,“我快要沉到大海里了!”海龟看到了灵,马上游过去让他趴在自己的壳上,并把他安全地带回到舢板上,灵微笑着向海龟道谢,并亲切地摸了一下海龟的头,海龟也微笑着向他道谢。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绘本所画的人物,还有故事情节本身,都与日本传说《浦岛太郎》(うらしまたろう)相似,而且二者均明显地带有中国色彩。本文将以此为角度,对海龟故事绘本中的中日英文化美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浦岛太郎和海龟

《浦岛太郎》最早见于八世纪初的《丹后国风土记》,在《日本书纪》中也有记载,而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出现了几首关于浦岛太郎的和歌。这个故事的说法流传多种,遍布日本各地,在日语教材中也出现了《浦岛太郎》[1]。这个故事也早就有中英文绘本,如东京涩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双语绘本《浦岛太郎》(2)Urashima Taro, Tokyo: IDEA Institute INC, 2009.,说的是比较通行的故事:

很久之前,在海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浦岛太郎的渔民,他和年迈的母亲一起住,他非常勤恳而且孝敬母亲,为了母亲,他每天都出海捕鱼,但有时候一条鱼都抓不到,这样的话他们就得挨饿,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一天,只捕到一点鱼的浦岛太郎结束一天的工作往家赶,走到海滩的时候发现几个小孩正在欺负一只幼小的海龟。浦岛太郎觉得那只海龟很可怜,于是出口制止了他们,并用自己捕来的鱼交换那只海龟,孩子们拿着装鱼的篓子,高高兴兴地散开了。

“不要再被抓到了哦!”浦岛太郎温柔地对海龟说,然后让海龟游到海水里。海龟快乐地游着,在沉到深海里之前,海龟回头看了一眼浦岛太郎。

回到家后,浦岛太郎把放生海龟的事情和妈妈说了,妈妈听了之后很高兴,夸赞他做了一件好事。虽然因为救海龟太郎把当天捕到的鱼都给了那些小孩,母子俩没有什么可吃的了,但他们还是很高兴。几天之后,太郎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一只大大的海龟慢慢地游向他。海龟说为了感谢太郎的相助,它的主人要送给太郎一份礼物。太郎想了想,说不认识这只海龟,也不知道何时帮助过它。

海龟说太郎前几天救了当时还很小的它,所以现在要带着太郎到海底的龙宫城堡,主人正等在那里。太郎想不过是去一会儿而已,没什么问题,于是他坐上海龟的背,让海龟驮着他游到了魅力非凡的海底龙宫。

龙宫主人乙姬热情地招待了太郎,乙姬带着太郎尽情地在海底龙宫参观游玩,同时享用人间难得的美味佳肴。太郎打开了四扇门,分别在四扇门后看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有一天,太郎忽然梦到了母亲日日到海边等他回来,于是太郎决定回家。乙姬挽留不住,赠给太郎一个宝匣,告诉太郎这个宝匣可以让他重回龙宫,但是在这之前不能打开匣子。

浦岛太郎回到村里后,感到物是人非,到处找不到自己的家后,向老人打听,才知道人间已过了几百年,他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老母亲了。浦岛太郎后悔莫及,悲伤慌乱之下,他忘了乙姬的话,打开了宝匣的盖子,里面冒出一缕轻烟,浦岛太郎瞬间变成了满头白发、弯腰驼背的老人家。

坪田让治的《浦岛太郎》[2]则写海龟对浦岛太郎有明显的依恋之情,而且海龟是由海底龙宫的主人龙宫仙女变成的。出于对浦岛太郎的爱,龙宫仙女派人驾驶一艘大船邀请浦岛太郎到海底龙宫生活。

浦岛太郎是丹后(今京都)人,丹后靠着日本海,海上交通方便,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与大海有关的传说流传很多。在日本的浦岛太郎故事里,太郎多是一位出海去了神奇而陌生的异乡,然后返回故里的人,回来后却发现物是人非,再也无法融入故乡。这个故事写出了当地经常出海寻梦的人的心声。在沿海地区,海上交通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龟在故事中就充当着“交通工具”的角色。东京IEDA出版的绘本明确指出这一观点,认为故事里的海龟不是普通的海龟,而是名为爱因斯坦号的光速宇宙飞船。(3)Urashima Taro, Tokyo: IDEA Institute INC, 2009。见书中松田健司所撰后记。所以在日本最常见的浦岛太郎雕像,就是他拿着钓鱼竿,坐在大海龟的背上望着远方出神。(4)日本飞鸟资料馆关于浦岛太郎故事的阐释也提出了这一观点,原文是:“浦島太郎としてのイメージは亀の背に乗っている姿でしょう。”https://www.asukanet.gr.jp/tobira/urashima/urashima.html。

二、海龟的文化意味及其美育效果

与把海龟当作单纯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另一种故事类型认为,海龟是指龟姬,是浦岛太郎的恋人或者妻子,能给男子带来财富和享乐。比如鸟取县日野郡流传的浦岛故事说活了三百多年的浦岛太郎打开宝匣变成仙鹤之后,龟姬为了与他长相厮守,也离开大海,变成海龟,爬上陆地,与浦岛太郎结为夫妇,因此在日本,龟鹤有着恩爱祥和与长寿的象征意义,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在浦岛故事的解说中指出龟是长寿的象征。[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龟鹤也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如龟鹤齐龄这一传统吉祥图案。[4]在南北朝的典籍中,就可以看到不少称扬龟鹤长寿仙灵的文字。1963年,鄂城县博物馆收集到一块直径22.3厘米、边厚1.20厘米的写着“龟鹤齐寿”的圆形元代铜镜。[5]中医还有龟鹤延年汤[6],这副汤药以乌龟和鸡肉、香菇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美容饮品龟鹤二仙茶,诸如此类,均反映龟鹤在民间的信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由此也可见一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龟文化,下文将作详述,此处从略。

另一方面,英国民俗学家安德鲁把这个故事当作孝子典型来进行宣传教育,并对龟姬与母亲在“争夺”浦岛的心的时候,浦岛倾向母亲的行为大加赞扬,他在故事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以后每当他们的孩子调皮时,他们就会说起那个孝顺的儿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他是如何为了自己的父母,放弃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7]浦岛太郎在故事中成为孝子的化身。培生英语绘本则简写这个故事,并把它写成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共生共存的生态人文关怀的故事。由此可见,不同国家、不同思想背景的编写者会把同一个故事写出不同的情节和不同的主题,各有取舍。

《浦岛太郎》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指出,浦岛太郎的故事是中国志怪小说和道教神仙思想在日本传播和发展的结晶[8],故事中的蓬莱山、龙宫等都与中国典籍《山海经》《搜神后记》等有关。《浦岛太郎》无疑融合着中日文化,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痕迹,也有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英语国家在接受日本浦岛太郎故事的时候,并未吸收其中的龟文化。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龟共有数百种,有淡水龟、海龟和陆龟几大种类,海龟的腿扁平,像鳍一样,既可以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行走,有时甚至还能用来攀爬,龟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动物了。[9]龟在中日文化中同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与龟的生物特性有密切关系。今天说到龟,仍然让人首先联想到龟的长寿。比如,在中英双语绘本《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中,首先出场的就是海龟:“今天是海龟爷爷的一百岁生日。海龟爷爷是大海里出了名的老寿星,大家都来替他祝寿。”[10]在这个系列的绘本中,还有一本《小海龟找妈妈》,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讲述了海龟在海滩上产下海龟蛋,小海龟破壳而出寻找妈妈,最后也强调了海龟的寿命可以长达一百五十多年,“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老寿星”。[11]30绘本《冰川在融化》也出现了海龟,这次,海龟是作为智慧的代表,来回答小北极熊的问题,解释温室效应引起冰川融化的危害及其原因。[11]18-25龟的智慧,与其长寿有关,曹操曾用“龟虽寿”为题写了一首四言古诗,不少玉石雕像都以龟喻长寿,如金代青玉龟游荷叶玉饰寓意吉祥长寿。[12]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认为在唐代,龟就超越了作为动物本身的含义,成为特定的象征符号,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和情感倾向,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蕴。龟的象征内涵有数端,主要表现为长寿、祥瑞、吉凶、权威与荣耀、贤德、事业等象征意蕴。[13]龟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与龟的占卜作用一脉相承。在唐宋时代,有不少人以“龟”命名,如“李龟年”等,也是取其长寿吉祥之意。[14]相关研究还有很多,兹不一一罗列。

在传统文化里,龟还可以预兆未来,如《搜神记》载:“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15]117意思是说,商纣王时,一只大乌龟身上长毛,兔子头上长角,而这些都被视为战争即将发生的征兆。又,同书载:“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城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15]298张仪修筑都城,几次都修不好,城塌下来,有一天,一只大龟浮出江面,到东子城东南角时忽然死了,张仪依巫师之言,用龟筑城,这次城筑好了,所以这座城被称为龟化城。像这样把龟视为建筑根基,起到支撑和巩固作用的,还有远古神话《女娲补天》,该故事在《列子·汤问》和汉代刘安所编的《淮南子》中都有记载,今天以绘本的形式活跃于儿童读者之中。如绘本《女娲补天》[16],说的是女娲炼石补天,拯救苍生,补好之后仍然担心不够牢固,于是找来一只上古神龟,用神龟的四只脚撑起西天。《列子·汤问》记载了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五座仙山由于无所维系,颠簸不定,住在山上的神仙、圣人很是苦恼,向天帝反映了这一问题,天帝“乃命禹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17]。十五只大海龟轮流载着五座仙山,才使得仙山稳固,神仙、圣人居有定所,生活无忧。

有日本研究者指出:“中国的龟崇拜思想很早就传到日本,影响及于日本的许多方面,包括人们的观念和艺术构思。”[18]日本的龟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日本民间故事《大年夜的龟》[19]里,龟具有神性,可以分清人品好坏,给善良的人带来财富,给贪婪的人带来惩罚。有研究者指出,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流传的神话中,由于乌龟是大地的负载者,所以地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海龟有时候想松动筋骨。[20]上述《列子·汤问》巨鳌载山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民间认为大地负载、地震与海龟有关。今天,日本民间认为龟可以预知地震。但是在日本文化里,支撑大地的是鱼,引发地震的也是鱼,龟负载的是人并带人通往神奇的异界。据学者研究,“关于地震的引发者,日本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八丈岛的岛民认为达摩祖师头上顶着岛屿,顶累了,头上盛物的草圈会偏移,这样就会发生地震。在阿波、德岛一带,人们认为鬼太郎‘儿啼爷’学婴儿叫时就会发生地震。在冲绳群岛,人们认为鳗鱼骚动会发生地震。在石垣岛,人们认为大螃蟹夹住鳗鱼,鳗鱼一颤抖就会发生地震。不过,日本最流行的地震神话是鲶鱼引发地震”。[21]但是鲶鱼与地震的关系,也是在江户时代初期才出现的。不过,由于日本是四面临海的岛国,因此大地形成的传说大都与海水及海洋生物有关,如《古事记》上卷称天地形成之初,“国土幼稚,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像海蜇那样浮游着”[22]。但是龟与大地也不是没有关联,同在《古事记》里,龟是守护国土之神的坐骑,《古事记》神武天皇东征中记载国土守护之神乘龟而来。

龟懂得报恩,助人救人的故事在日本流传较多。景戎著的《日本灵异记》上卷第7篇《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讲的是禅师弘济因救龟而得现报,在被海盗投入海中之时由龟负载得以保全性命。这个故事是对《冥报记》的改写(5)参见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2页;河合隼雄在其著作《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范作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龟与龟姬”中也提到了浦岛太郎故事中的龟,认为浦岛故事是因为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加入了动物报恩的情节。,但是也反映龟文化的中日共通点。龟长寿而可通灵,而且可以负载和拯救。

中国和日本均有龟卜,这也是中日文化都认为龟可以通灵的证明。龟卜起源很早,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很有可能已经将龟甲用于占卜[23],获得神灵的指示,商代晚期已经普遍出现龟卜。龟可通灵,采用龟甲占卜这一点也影响到了日本。《日本书纪》崇神天皇七年二月条记载,用龟卜寻找疫病的原因,然而,根据考古发掘,6世纪左右,龟卜传到日本,而且不仅是国事采用龟卜,贵族的日常事务也采用龟卜。出土龟卜的地方,集中在对马、伊豆和壱岐这三个与大陆、朝鲜半岛交通的要地[24],日本还流传着《龟兆传》《新撰龟相记》等龟卜用书。8世纪初,在确定平城宫(今奈良)地址时,就采用了龟卜。《日本书纪》中有关于龟卜的记载,又据学者调查得知,日本古代占卜用龟甲和鹿骨,因为鹿在日本人看来是神兽,而且不难获取。[25]据说徐福东渡日本,不仅把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生产技能带去,也把崇龟信仰传播开来。而在龟崇拜文化较为兴盛的唐代,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或到日本去的中国人,“把中国的崇龟俗也进一步交流去了”[26],而且,“唐代龟卜之盛也影响到了东邻日本”[27]。

由此可知,中日文化中的龟都具有负载大地和通灵这两个特点,所以在浦岛故事中,才会出现龟载着太郎到达海底龙宫的情节,体验神奇的异界生活。

三、浦岛太郎绘图西传及其英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

培生英语绘本《灵与海龟》只有龟载人、救人的情节,略去了中日传统龟文化中龟可通往异界的俗信,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互助互惠,集中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中国和日本不同,在英语文化中,“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28]。不少语言文化学者持这一说法:“英语中的turtle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仅仅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爬行动物,‘慢’是其最基本、最自然的特性。”[29]笔者通过邮件联系到《灵与海龟》的作者艾莉森·霍斯,在邮件中,霍斯称她的写作灵感来自约15年前读到的一则来自亚洲的故事,说一位女子掉落海里,被一只大海龟救起,女子在海龟的背上一直等到有人来营救她。此外,她的灵感还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的《狮子和老鼠》,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帮助,要懂得感恩和报恩。她说,在英语文化中,龟并没有特别的文化意义,仅是一种爬行缓慢的动物。(6)摘录自艾莉森·霍斯给笔者的邮件。

值得注意的是,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的着装颇具中国风,很像浙江舟山一代渔民穿的龙裤,裤腿较短,裤筒较大,且颜色多是灰黑色。另外,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渔夫所戴的帽子,也是中国渔民常戴的笠帽,帽边较宽,形似小伞,可挡风雨。(图1)[30]不像日本绘本那样画成典型的东洋着装风格,下身穿蓑裙、短裤,小腿扎着绑带,光着脚没有穿鞋。(图2,图3)就连浦岛太郎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名字“灵”。其形象比较如三图所示:

图1 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封面绘图)

图2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

图3 大阪榎本书店印行的《浦岛太郎》(7) 《浦岛太郎》,大阪:榎本书店,1948年,第1页。

英语国家接受浦岛太郎的故事似乎比较晚,2005年、2006年,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将一幅江户时代后期的浦岛太郎绘图和一幅明治时代的浦岛太郎绘图传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两幅浦岛太郎图像一幅画的是浦岛太郎和弹着三味线的美丽女子载歌载舞,浦岛太郎穿着画着龟的图案的裙子,另一幅则是浦岛太郎坐在龟背上前往龙宫,这两幅图分别是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磨和河锅晓斋所作。这两幅画都体现了道教文化,日本俗信认为是鲶鱼引发地震,有学者指出,其思想的发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道教思想。[31]相关论述还有很多,比如有研究指出《浦岛太郎》的成文受到唐传奇《游仙窟》的影响,并称《丹后国风土记》逸文中的浦岛太郎故事说浦岛钓到的是五色龟,五色龟对应着道教的五行思想,等等。[32]说起来,龟的长寿与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与道教思想相联系,从而显得神秘而神圣。但这种带着传统宗教特色的神秘、神圣感在英语绘本中,已经荡然无存,英语绘本用拟人手法,把海龟视为人类的朋友,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虽然《灵和海龟》《浦岛太郎》都是关于渔夫和海龟的故事,都有帮助和感恩的情节,但是,因文化背景和改编者观念的不同,英语的海龟故事与中日的海龟故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但二者都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教育功能。浦岛太郎带着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与思想,在遇到英语文化时,中日传统思想文化糅合为一体,龟文化及其民间信仰被过滤掉,却衍生出新的美育主题,那就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文化传播和阐释的复杂与多样。

猜你喜欢

海龟太郎绘本
孤独是基本条件
绘本
绘本
绘本
从暴走战士到西瓜太郎
可怕:一块塑料便可“杀死”一只海龟
海龟泡饭汤
细节处见真情
海龟
海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