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教材 助力语言建构
2020-04-07叶丹
叶丹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创造性地丰富当前课标中语用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统编版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为例,从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用好统编教材,助力学生的语言建构。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何谓“核心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是什么、抓手在哪?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从一年级开始,如何以教材为基础,真正完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语言建构的基础——语言理解
1.汉字文化有助于理解字义
语言建构和运用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实有难度,教会他们理解字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第一个目标。中国汉字,独特、具有个性。在小学低段课堂中,我们要激起孩子学习汉字的乐趣,在学习中充分感受汉字的字形美、意思美,让生字教学成为文化传承、审美培养以及语言建构的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中的生字和图片有极大的相似性。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再逐一展示每个图片对应的古体字,最后出示生字。在这样的一个生字学习过程中,文字和图片相对应,让学生既记住了汉字,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和趣味。教师还可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词与这些生字相关。学生兴趣高涨,能找到如日子、月亮、山水、火把等很多词。学生找的词越多,对这些生字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也就越能积极地对这些生字进行语言建构。
2.一字多义丰富词语理解
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有不同意思,即一字多义,这种现象却让低年段学生有些难以理解。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利用一定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一字多义。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时便会得心应手。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有这样一句话——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很多老师针对这句话,会让学生们思考:除了一群小画家,你还知道一群什么?学生会在老师的提示指导下,回答出“一群牛”“一群大雁”等。场面看似热闹,细细想想,学生说的这些词条中,“群”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作为量词来用。其实,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用“群”组词,这样学生的词汇就会丰富起来,“人群、羊群”这样的词一定会被学生说出来。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导:这些词中“群”的意思即为“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这样的词语学习带给学生的信息更丰富,让学生对“群”的理解更全面,词语建构更扎实,词语运动更灵活。
二、语言积累是关键
一年级是学生们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规范地表达。因此,仔细研读统编版教材,进行正确的、有梯度的教学必不可少。
比如量词的使用,在统编版一年级教材第7课《大小多少》中就出现:一头黄牛、一只猫……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了解量词,学生能知道这是量词,有个初步体会就行。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统编版)中,集中出现了量词的使用,如一匹马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板块进行量词的渗透。动词词组的运用在低年段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课《怎么都快乐》中,课后的“读一读,说一说”就集中出现了例如像“踢足球、听音乐”这样的词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动词词组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如统编教材识字5《动物儿歌》中,让学生对“蜻蜓展翅 蝴蝶飞舞”这样的词组读一读,记一记。这样的词语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有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蜻蜓在空中干什么、蝴蝶在花丛中做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师进一步引导其体会“蜻蜓展翅,蝴蝶飞舞”在表达上的美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说,比如:鱼儿 ,青蛙 。有了这样的语言积累,学生的语言建构也就自然生成了。
在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中,有这样几句话“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教师可以抓住“又大又多”引导学生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又……又”的词?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词语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表述,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步一步提高。
三、语言运用是升华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要载体自然是教材,一线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把课堂作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讓学生去体验、运用文字,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我们所用的统编版教材,内容都是专家精心选取的,文笔优美,内容积极向上,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优秀范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范例,积累语言的素材,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体悟语言的表达规律,并在举一反三中进行语言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范例的语用价值和训练功能。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语言简单,富有童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们都会知道: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荷叶是小青蛙的演唱舞台。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出示这样的填空题:荷叶是 的 。因为之前已经学习了大量的例句,所以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自己的表达,在表达中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课《四个太阳》,语言规范,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有兴趣。课文学完之后,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我画了一个 的太阳,送个 。 。这样的练习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并且丰富其语言。
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即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或者讲讲这个故事。这样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低年段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这时我们低年段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在语言运用中让学生学会语言建构的规律呢?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项链》课后练习中要求: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课后习题要求: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同样地,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咕咚》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野牛究竟又是怎么做的。从这样的练习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正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后练习,让学生掌握复述课文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人物入手,记住那些人,做了哪些事,结果怎样。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个故事,从而进行有条理的复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实语言建构的经验。有了在低年级段这样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到了中年级段后,复述课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驾轻就熟。
总之,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丰富当前课标中语用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构建具体的内容,让教材真正为语文教学、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服务。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