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0-04-07孙金龙
孙金龙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化。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把“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中的一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履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革文件或方案出台实施,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区域绿色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截至2019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保护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8项在2019年底提前完成,今年前三个季度保持向好态势。到今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有望圆满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世界影响更加深远。我国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牵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有力对冲了逆全球化影响。我国成功申请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将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实践证明,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十三五”时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们的绿色低碳意识普遍增强,呈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职能进行整合优化,有力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明显减少,发展与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明显改变,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着力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实践证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实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底线思维,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物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被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实践证明,必须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提高生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