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探究

2020-04-07王丽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数学

王丽丽

摘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因此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的培养任务也逐步提高,数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更要求注重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060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数学题目在出题方式和出题结构方面都更加多变,在内容上的变量关系和数量关系逐渐复杂难懂。从目前小学生的解题现状来看,学生并未掌握一定的技巧,解题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小学高年级学生仔细探究小学数学规律,总结答题技巧。本文将从一些具体案例来探究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题目的解题技巧。

一、创设多样变化的情景设计,训练学生的角度转换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和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经过之前的低年级数学训练,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思维的逻辑能力也受到某种固定“模式”的束缚,学生往往是直线式的思考问题,对于数学问题也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利用情境,提高题目的丰富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开放思维,尽情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训练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以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中的问题为例。首先,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通过问题设置情境:教师家里准备建造一个梯形的花园,这个花园的面积如何计算?让同学们拿出教具如三角板、正方形等物品摆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思考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量有关,为后期课堂做铺垫。其次,教师在教学的实际展开过程中,应该借助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学会从以往知识联系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鼓励学生推导正确的面积公式。最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梯形花园构想:普通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三种梯形可以转换为之前哪些图形,用之前所学的面积公式进行验证,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吸引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武器。我们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训练学生把数学题目和图片联系起来。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尤其是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目中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题目教学活动中,要运用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于数学题目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数学解题技巧方面的数形结合思维,教学资源应该具有层次性和推进性。

以小学数学《百分比的解决问题》为例,首先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展示一段有关于百分比的视频:妈妈到水果店买了10个苹果,是买的桃子的10%,李子的20%。在学生观看视频完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用圆圈表示谁是单位一,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掌握单位一的具体含义。其次,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学校图书室原有1200册图书,今年增加了10%,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自己的解答题式。最后,教师在教学推进的基础上开放教学形式,在这一数学应用题目中:施工队要修建一条公路,第一周的时候完成了300m,第二周完成了200m,还剩下50%没有完成。那么,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在对这一数学应用题进行解答的时候,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用图形表达题意的思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图形进行讲解,让学生直面题目,减少对题目的畏惧感,同时启发学生其他题目中数形结合方法的使用。

三、巧用层次叠加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等量代换能力

部分题目中会出现多属性的量,而且这种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应该重视通过使用难度层次叠加的教学模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题目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等量代换的能力。

以小學数学《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为例,首先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进行导入。我们一班30人,一周要喝300.6千克的水,请问每人每天喝多少水?教师不要直接给予答题思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不同的解法:一是先求30人每天需要喝的水除以班级总人数,二是先求30人每周需要喝的水除以天数。让学生首先对题目有一个基本认知并能正确解答。其次,在学生大部分完成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前一个题目提高难度:买A版的1桶桶装水和B版的1桶桶装水需要花12.8元。买3桶A版水和5桶B版水需要55.6元,求A、B两桶水的价格。在这个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用已知的A+B=12.8。假设购买3A+3B=3×12.8,用3A+ 5B-(3A+3B)=2B的逻辑链条,让学生轻松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该题目学习和解答的过程再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行进行等量代换的模仿套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训练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数学题目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题目环境,形成多样变化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熟知或者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彭强.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为例研究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J].神州,2019(8).

[2]贾国.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9(24).

[3]邓佳玉.谈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的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2019.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325800)

猜你喜欢

高年级小学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弹性作业的有效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