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

2020-04-07郭文斌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会意引申为瘟疫

郭文斌

“瘟疫”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瘟”,从其会意看,是一种发热的病,“昷”意为一个人坐在澡盆里洗澡,引申为发热。“疫”,从其会意看,是一种普遍性的病。《说文》释“殳”为“以杖殊人”。清医吴瑭在其《温病条辨》中说:“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一种像被驱赶服役一样难以逃脱的病,即为“瘟疫”。也有人考证,“殳”为古代巫医降妖之桃木剑。先民们认为瘟疫是鬼魅作祟所致,当祈神以解。《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两千多年前,从宫廷到乡间,每年岁终“先腊一日”,要举行“大傩”仪式,以送瘟逐疫。要想成功驱鬼逐疫,就要祈神娱神。因此“医”字从“酉”,据考为“酒坛”,引申为祈者饮至恍惚之状,以期会神。

中医之所以能预防瘟疫,在于其原始意义上的“卫生”思想,让生命保持生机,远离杀机,是其关键。生机从“能生”来。通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保持和“自然”能量上的高度同频。这个“自然”,就是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自然”,它是所有生命的母亲,是能生者,所以生机在它那里。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严守历法。对应在养生上,就是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让“真气存之”。落实在医理上,就是扶正祛邪。《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疾病的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所以治病必须寻求病因,对因治疗,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了治本,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特别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法也不单单是施药,还有乐疗、心疗、针疗、灸疗、按摩、导引,甚至包括祝由和吟诵。

许多中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設计。以过大年为例,在古代,从腊月十五开始,到正月三十结束,整整四十五天,中国人都窝在家里过年——《素问》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讲:“秋善病风疟”,主症为恶寒、发热、自汗、恶风。因此,古人设计了“秋收冬藏”,停止生产,在家安处。在许多地方,还有过年不动刀剪不动针线之俗,就是让人们停下来,享受生活,滋养生命。古人认为,不能保持生机的生产是需要警惕的。在速度和安宁之间,古人更选择安宁。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中国人的阴阳哲学观。《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春夏大动之后,通过大年,让人们进入大静,达到生命本身的阴阳平衡。换个方向看,也是通过大年的大静,为春夏更好的大动,储备生命力。中国人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也是“中”。

行文至此,我们就会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讲“上医医国”。中华文化,是一种保持生机的文化,一种以防为治的文化,一种以“中”为“医”的文化。

(摘自《文汇报》 )

猜你喜欢

会意引申为瘟疫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兔死狗烹
Bian Que
“会意”读书法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意象阅读:读出文本的真与美
“会意”与“欣然”
神奇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