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析

2020-04-07许秀芳周梦华

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需求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

许秀芳 周梦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供给侧”概念告诉我们要在改革发展中要抓住内因,挖掘内生动力,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维。文章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存在的困境,探讨供给侧改革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当前思政工作实际情况,探讨如何从“供给侧”端发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存在着“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借鉴和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是高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困境

当今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新情况,如高校主体和学生主体双方出现不协调矛盾,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需求等“供给侧”问题和“需求側”矛盾。

单一的供给主体与多元的需求客体之间的矛盾。在主体性方面,以教师为单一供给主体,进而导致价值观引领单一化的困境。高校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传统教育模式下“供给侧”主体更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等,而学生多扮演被动接受教育的需求者角色。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误以为思政教育只是一种政治理念的灌输,导致实际工作中和学生间产生许多“供需矛盾”,导致思政教学整个过程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甚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陪衬者。此外,部分教师教条地以教材为标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一封闭及惰性的教育风格等。

机械的供给话语与丰富的需求表达之间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上,师生双方面临话语体系冲突的困境。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意识形态方面,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因此,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会拘泥于官方的话语体系,机械地套用理论话语来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的差异,处于“需求侧”端的学生却无法对供给的内容进行理解并内化。最终会造成师生间在话语体系交流上的冲突,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往往被学生排斥甚至拒绝,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心中。

陈旧的供给载体与日新的需求质量之间的矛盾。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说教式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课堂或者会议讲授是“供给侧”最主要的载体和方式。形式主义泛滥,追求表面文章和会议群呼效应,未能顾及青年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感受。同时,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陈旧,缺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了解,不懂得适变的教育智慧和技巧,存在“一锅煮”的现象。互联网背景下,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光依靠课堂这一传统载体。需要挖掘多层次、多样式的供给载体,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端的输出质量。

2.供给侧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意义

“供给侧”改革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公共化、范式化的思政工作模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认识。恩格斯曾将“思维着的精神誉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1]因此,将“供给侧改革”这一理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有利于高校教育、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为的研究增添新意,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的必要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人类平均素质不断提升,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和课外讲座,能够一定程度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阶段性的需求。然而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在互联网世界里,大学生不仅海淘物质产品,精神生活也被海淘。“抖音”等自媒体微终端的普及流行,高校原有的思政供给方式更不被大学生接受。必须跟上信息时代技术发展需要,提升思政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供给侧改革”概念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求新模式,对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互联网 + ”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断突破创新。如今,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学校自身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互动化等必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得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的信息碎片,使同学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通过现代技术的媒介作用中,被并入倒现代社会制度中。”[2]针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 “技术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威胁。”[3]“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直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内容的自我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高等教育工具性膨胀的同时也导致就业资源不足、人力资源过剩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学校党委及教学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思政师资力量和资源的投入。总体来说,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未能引领时代发展,出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供需侧结构。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可行性路径

在今年的思政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工作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坚实保障。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以“供给”激活“需求”,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

“供给侧”关系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教师为关键,使师生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是内在统一的。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囿于意识宣传的功能,过多强调教师尤其是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双向互动、双重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关系表现的相互关系和一致性。”[4]师生双方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者,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者,在尊重双方主体性前提下,充分发挥双方主体性作用,把学生的“需”和思政教师的“供”有机有效匹配起来,达到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供给内容从机械宣传走向时代同频。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结构就是要与时代热点同频共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并结合时代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而非仅限于对某些权威性理论的刻板解读。高校应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意识好、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末端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时刻清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認清意识形态教育的严峻性,切实关注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看到效果。同时要转变工作观念,注重多元主体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坚持在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真正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课。

供给载体从言语输出走向“多端”并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供给载体、供给方式,拓展工作精准性和全面性。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新媒体终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结合,使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统筹课内、课外双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两微一端”、抖音等平台的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优势,借助于信息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全过程思政教育。其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每个环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政课堂是重要渠道,课程是主要载体。通过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信仰追求。积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才发挥着直接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即课堂思政工作,涉及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管理制度专业课学习等多种交流环节中。通俗地讲,就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种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承担双重诉求,一个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另一个就是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具体表现,充分体现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有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高校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基于“供给侧”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否定对需求侧的重要性。而是从辩证的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动力,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最终都是为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6页。

[2]苗涛: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失范的伦理道德审视[J],载《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5期。

[3]姜建成:《科学发展观: 现代性与哲学视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版,第193页。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社,2016年12月8日.

作者简介:许秀芳(1992.07-),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辅导员,从事高校思政工作;

周梦华(1991.12-),男,江苏阜宁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行政秘书。

猜你喜欢

需求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
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