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木头无言,匠心其妙
2020-04-07石鸣
石鸣
作为一门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民间艺术,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进人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头不言,匠心其妙,正是木雕打动人的地方。
作为一门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民间艺术,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战国木雕女俑、全国多处汉墓出土的木雕动物和男女侍俑,都显示出木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隋唐五代后,寺庙里精彩绝伦的木雕佛像、菩萨、罗汉以及殿堂庙宇楼阁等的木雕构建与配件,庭院家居里的装饰屏风、家庭日用的桌椅床柜雕花等,显示出木雕工艺的日趋完美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四川木雕也曾名扬海内,如宋代精美的作印经用的雕版,近代散落在四川各地的会馆、万年台、戏楼等上面的木雕,都是相当精彩的工艺品。
中国木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后,催生了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材料选择、工艺要求、纹样造型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有着“中国四大木雕”之称的浙江东阳木雕、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等。
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流派都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新的时代如何以现代的思维、眼光和审美去理解传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木雕传承人马锦胜既有浙江东阳木雕的传统根底,同时又融合了现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技艺,为木雕技艺的传承发展不断探索着。
木雕里的老成都
这是老成都日常而热闹的一天:大街小巷,有人在挑水买菜,有人在串门访友,有人在忙碌地建房,有人在悠闲地看报,黄包车拉着客人快步赶向目的地,茶客们围坐茶馆闲散地摆着龙门阵,饮食店准备好美食恭候食客上门……市井的日常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在时光中铺陈开来。突然又有一阵巨大的喧闹声传来,是各种杂技、杂耍和气功表演吸引了大批人流,就在中心地带的一块空地上。
于是惬意的市井里,又弥漫出一派赶庙会的热闹。看稀奇、赶热闹的人东挤西窜,小贩在人群中穿梭,偶遇的熟人在喧闹里漫谈,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角要买糖果……熙攘攘热热闹闹,都市的繁华扑面而来。而就在这热闹之中,你看见城中的河水依旧是细细流淌,一派气定神闲。老成都动静有致的市井生活,就这样被定格下来,仿佛一个不会远去的梦境。这就是木雕艺人马胜的《老成都》
定格这个老成都故事与梦境的,是一根长6米、直径40厘米的金丝楠木,为了将这些老成都的生活画面长久定格在金丝楠木上,雕刻者马锦胜花费了1800个工(一个工为8小时)去精雕细刻。所以这件名为《老成都》的大型木雕,既记录下了蓉城并不久远的岁月深处那曾经鲜活的生活画面,也留下了马锦胜对这个城市深深的情感。
雕刻《老成都》的马锦胜并不是成都人,他来自浙江东阳。但当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里采访他时,他却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他说他喜欢四川的麻辣烫,喜欢成都,作为到成都几十年的资深“蓉漂”,他对成都情有独钟。因其木雕技艺,2011年l0月,他被授予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马锦胜个子不高,长得健壮结实,笑起来有些憨厚,眼睛里却充满灵动。初中毕业就拜浙江东阳的木雕高手马旭华为师,几十年来的职业素养和坚持习艺,培养了他对木料与木雕的敏感,《老成都》的构思创作,便是缘于他对逐渐消失的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敏感。“从小就知道四川是天府之国,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马锦胜沏上一壶茶,带着一份成都人的随意与悠闲,对我说,“我1989年来成都,一眨眼都已经30年了。”
蓉漂:在静寂中磨炼自己
刚到成都时,马锦胜并没有遇上如他所期待的木雕氛围,“我是带着手艺来的,想多交流多做点活儿,但来了后走了一圈,就感觉到四川做木雕的匠人太少了,而且很多人对木雕的认识也比较淡薄。”这让马锦胜感到有些意外。
作为一门实用与审美兼具的民间艺术,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战国木雕女俑、全国多处汉墓出土的木雕动物和男女侍俑,都显示出木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后的隋唐五代直至宋明清,多处寺庙里精彩绝伦的木雕佛像、菩萨、罗汉,以及殿堂庙宇楼阁等大型建筑上的木雕构建与配件、庭院家居里的装饰屏风和祖先牌位、家庭日用的桌椅床柜雕花、用于印刷的精美雕版等,不仅显示出木雕工艺在发展过程中的日趋完美,也显示出应用范围的日趋扩大。在这条木雕艺术发展的线性脉络中,四川曾经名扬海内,如宋代精美的作印经用的雕版,近代有幸保留下来散落在四川各地的会馆、万年台、戏楼等上面的木雕,都是相当精彩的工艺品。
虽出师不利,但马锦胜还是在成都发现了机遇。“当时做木雕的匠人少,市場对木雕家具有需求。我到新都一些有实力的家具厂跟他们进行交流,为他们设计一些带木雕的家具,进行试探性生产,厂家发现这些家具市场好,利润也可观,就有了兴趣。这样我又联系了其他厂家,一家一家地做,木雕家具市场就慢慢起来了。
因为价格比普通家具高,当时的木雕家具一般都销往一些大型企业,以此为契机,马锦胜又慢慢进入装修行业,为一些酒店和大型企业的装修提供木雕装饰。“到了九二、三年,木雕在四川就比较流行了,我们也接到了更多的活儿,人定居下来,九三年以后慢慢开始创作一些木雕艺术品。当时木雕艺术品的市场并不好,做的东西卖不出去。好在一些比较有钱的家具厂收藏了我一些东西,我想那我就来慢慢做这个市场吧,毕竟自己喜欢它。”
像当初做木雕家具一样,马锦胜再次拿出了自己的耐心,在相对的静寂中磨炼自己。或者也不妨说正是因为这种相对的静寂,让他可以更专注地倾心于木雕艺术品的创作与打磨,才有了后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木雕艺术品的面世。2010年11月,在第十一届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上,他的木雕艺术品《赤壁赋》《孙子七十二贤座屏》双获木雕金奖;20l4年l0月,《老成都》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东阳)上荣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做有四川性格的木雕
木雕艺术品相对来讲则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中国木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后,催生了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材料选择、工艺要求、纹样造型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有着“中国四大木雕”之称的浙江东阳木雕、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所有的流派都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新的时代,如果不以现代的思维眼光和审美去理解传统,传统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僵化的概念。守成与创新,二者必须兼备。
马锦胜来自东阳,学艺在东阳,初期的技艺磨炼也在东阳,但他在成都开启的木雕生涯,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东阳木雕搬到成都。他在寻找一种融合,一种能将成都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质化进木雕的融合。在马锦胜看来,东阳木雕做工的精雕细刻和川菜烹饪的精选细做是气韵相通的,格调的清秀典雅与四川水的秀雅清丽也是相映成趣的,而四川人性格上的乐观、通透、豁达,既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映现,也可以通过变化的刀法、线条等来映现。理顺了思路,他开始创作,于是有了《李白醉酒》《香山九老》《老成都》等木雕作品的诞生。
《李白醉酒》是一扇以蜀地老金丝楠木精雕细刻的竖条屏风,净宽148厘米,净高206厘米,内容取材自李白戏弄高力士,让高力土为其脱靴的典故,却又把故事的发生地改换在了杨贵妃请李白为其写诗助兴的花园里。如果是严肃写史这种改换自然有争议,但马锦胜想用花园的诗意减弱画面的硬冲突,让整体气氛不像在朝廷上那么剑拔弩张。和传统上类似题材的满雕不同,《李白醉酒》以绘画构成的方式将题材内容分为前景、近景、中景、远景,并将主要人物李白、高力士、杨贵妃等置于中景(亦即视线的焦点位置),上画面舒缓而有张力。作品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完成,牡丹竹石、梅花鹿、仙鹤等栩栩如生,人物神态细致传神,为了展现李白的豪放不羁,作品特意用清刀手法处理李白的面部,,从而上刀法也成为人物性格表现的一部分。站立在屏风前,就如同置身于花园闲亭内,正观看着眼前一幕表面平缓实则波涛暗涌的大戏。
老工艺,新作品
在屏风前聊到木雕创作的工艺,马锦胜将我带到了他的工作台。台面上细细密密地摆放着两层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有圆口的斜口的,还有三角口的,光是看着这些刀,也能想象出木雕的繁复与费工夫。“我们用的刀总数有一百多把,主要分两大类:打胚工具和修光工具。”马锦胜介绍说,“打胚工具和修光工具在形式上都差不多,主要是刀口的宽度、厚度和手柄不一样。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刀,常用的有平凿、翘头凿、三角凿、圆凿。”马锦胜拿起台上不同类型的刀一解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位木雕艺人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刀。“现在你们用刀,是不是大多都买现成品了?”我问。“通用刀一般都用专业制刀工匠做的现成品回来再自己加工磨制。”马锦胜说,“有些特别精细的小刀,就要自己去亲手制作了。自己做刀,最关键的是磨刀,买钢条自己磨,主要磨刀口的斜度和厚薄。先在粗砂上粗磨,再在细石上细磨、开锋,行话说重磨轻荡,荡就是开锋。熟手的话,制作一把刀一般要一个多两个小时,考耐心,也考手上的功夫。”整套刀具磨制好,木雕艺人就有了行走江湖的利器,它们是木雕艺人随身携带的“魔法手”,也是木雕艺人展示技艺水平的宣示物一据说,内行人只要看一眼木雕艺人随身工具的使用保养水平,就知道其手艺的高低。
马锦胜还详细介绍了木雕的工艺流程,大致来讲,就是选料、下料制图、拓稿、打胚修光、精修、打磨八道工序,根据具体情况,有些木雕的工序也会简化一些。
选料,就是根据要制作的东西、要表现的题材来选择用什么材质的木料。不同的木料,术质有粗有细、有硬有软,木雕通常用术质细、硬度强、干燥后不易变形的木料,比如楠木、香樟、银杏、柏木等;下料,就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需求对材料进行切割取舍,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制图,就是根据木料的造型进行题材的创作构思,然后在纸上绘制好图稿。
马锦胜特别强调了创作构思的重要。所谓创作构思,既包括构思题材的内容、构成、布局,也包括雕刻手法、雕刻形式的预估和选用,亦即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有时候,巧妙的构思,必须依托相应的雕刻手法,才能呈现最理想的效果。
木雕分为阴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根雕等多种形式,对一位木雕师来讲,依料(木料)选材(题材)定手法和依材选料定手法既是经验和基本功的考验,也是审美判断和审美修养的直接呈现。有些木料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有些木料则是可遇不可求,遇上这样的木料,一旦雕刻题材的选定和构思不尽人意,或者题材内容与雕刻手法出现匹配失误,没有极好地展现出木料的优势与特色,就不仅仅是木料的损失,也是深深的创作遗憾了。所以遇上好的木料,在没有出现好的题材与构思之前,木雕师宁愿放着不动,哪怕是放上几年十几年。“好作品一定来自于深思熟虑。”马锦胜说,“我们做木雕,第一步就是要决定用哪种雕刻方式来表现选定的题材。当然,有时候也会灵光一闪,看到材料的第一眼马上就知道可以雕什么,而且效果还非常好。《老成都》就是這样,一根6米长的大料,我第一眼看到这材料,灵光一闪就觉得可以雕刻一件有场景、有故事的大作品,顺着这个感觉去想,老成都的构思就慢慢浮现出来。然后再细化,收集资料,找素材,还到一些地方实地观察,最终完成了构思。所以《老成都》这件作品里,很多老成都人都能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包括一些老建筑老房子。作品展出时,一些年纪大的参观者,更是能指认出说这里是某街某巷,然后感叹说可惜咯,现在这些都不见了。我觉得他们的这些感叹和认同,就是对《老成都》最大的肯定。著名雕塑家朱成看了《老成都》,评价也很高,而且说愿意给我提供资料和素材,鼓励我再雕刻一个姊妹篇出来。”
除了题材,《老成都》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它的雕刻手法。作为一件全景再现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木雕作品,马锦胜在创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雕刻手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深浮雕中含镂空雕。为什么呢?马锦胜说,“一是布局时需要整体考虑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照顾彼此之间的呼应和映衬,要避免杂乱堆砌,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关系;二是雕刻的层次多,在一层一层往下雕刻的过程中,上层的雕刻很容易受到损坏,所以要特别细致。比如《老成都》,里面的人物有一千多个、不同建筑上百幢,而且人物的形象、动态各异,所以在构思时就决定要以深浮雕中含镂空雕的方式来呈现,而且要采用人物景观花鸟等多种雕刻技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成都市井生活的丰富,作品整体的效果也才会更丰满。”
构思完成,图稿画好后,就是拓稿。,拓稿就是将画好的图样拓印到木料上。传统的拓稿,是先将图稿描一个副本,然后用米汤或浆糊将副本平贴到木板上,现在则多是用稀释的乳胶贴复印件。接下来就是J胚,也就是用专业的J胚刀塑造大形,确定雕刻内容各部分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打胚分为粗胚和细胚。粗胚就是在材料上根据题材内容和布局,把深浅高低整个面分出来;细胚就是把各种细节初步雕刻出来。”
打胚完成,就进入雕刻最关键的工序:修光和精修。修光,是用专业的修光刀对作品进行细部的雕刻;精修,是用专业的工具(通常是自己磨制的工具)进行细部的精雕细琢。先是切边、剔地,也就是把外沿线修直、把留空的“地”修平,然后开始整形修光和精修,发丝水纹、花瓣叶筋、羽毛松针等细线的刻画以及人物、动物的开眼等等,都需要在精雕中毫不出错地完成。一位木雕师手上的功夫有多深多细,出来后作品的生动性与耐看度到底怎样,都会从精修中见出端倪。
修光和精修完,就是打磨,也就是用砂纸根据雕刻的造型进光洁处理。“打磨主要用在家具上。光光滑滑的,好看,摸着也舒服。”马锦胜说,“打磨时需要有耐心,不能破坏精修的效果。木雕艺术品呢,一般就不打磨,采用清刀手法,让手工的质感保留下来。”所谓清刀,就是精雕后有意保留作品的刀工韵味,不进行光洁处理。说到这里,马锦胜抱来一尊大约40厘米高的紫檀圆雕坐姿净瓶观音“你看这尊观音,从面部到衣饰,全部采用的是清刀手法,所以有一种素雅安详之美;观音坐的石头部分呢,刀工还保留得更粗一些,呈现一种粗朴自然之美。如果去打磨,这种素朴的美和手工的韵味就会消失。”
我欣赏着这尊观音,感受到一股清凉之意如涟漪一般荡散开来。
好的木雕,可以上空间充满美好的气息。
木雕师是术料的园丁,让木料在手中开出异彩纷呈的花朵,呈现丰富多姿的生命状态;木雕师也是木料的说书人,让木料在手中讲述跌宕起伏的人间故事,传递人世间生生不息的情怀道义。所以对木雕师而言,木雕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与木头、与自己、与人、与世界交谈的方式。只要用心,木雕也会有叙事。木头不言,匠心其妙,这就是木雕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