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
2020-04-07丁临一
丁临一,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历任《昆仑》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等职。多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和全国“五個一工程奖”评委。20世纪90年代在《解放军文艺》开设“精短小说”栏目,推出了一批军旅小小说佳作和文学新人,为小小说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缘与涛声先生相识,近水楼台,也拜读过涛声先生的许多作品。印象中,已是耄耋之年的涛声先生和许多优秀作家一样,宿命般地自发且自觉地继承着鲁迅的创作精神,关注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注着民生与人性,与假恶丑势不两立,与真善美相依为命,以笔为枪,丹心铸魂,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所以,读到涛声先生的小小说新作,我的感觉是既自然又充满期待。
涛声先生的小小说三题《古玉》《古砚》《古盘》,属于那种一目了然的作品,也属于经得住细细咀嚼的作品。我们看出现在三部作品中的主要道具,古玉是真,古砚一真一假,而古盘是假。真假之辨,便是涛声先生这样的老作家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之一。换言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于文物收藏者来说,真假是可以而且必然用交易价值即金钱来衡量的,而对于作品主人公舒老来说,真假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而情感更容不得赝品的玷污。
舒老才是真正经得住细细咀嚼的作品魂魄所在。舒老年逾七旬,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他手中的古玉、古砚和古盘,都是来自文友的馈赠,都蕴含着一段文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美好记忆。古语云:“君子如玉”“宝剑赠壮士,红粉送佳人”。文友的馈赠,自然而然地隐喻着对于受赠人道德文章的赞誉与认可。拥有它们的时候,舒老曾经为它们的交易价值惊讶过,但从来只是将它们视为身外之物,从来珍视的只是它们承载的友情分量。现在将文友的馈赠再回赠给文友,这便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断舍离,而是一段旧情的重温,一种人生的意趣,一腔诚挚的情怀。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作“人心不古”,说的是人心不如古时候淳厚了;同时还有一句叫作“世风日下”,说的是读书人的品德今不如昔。舒老一辈子读书写作,他便是要以自己的读书人行为方式,对于现实进行抗争,哪怕是孤军奋战式的抗争。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舒老还礼,他还有所期待吗?有的。将价值不菲的古玉还给朋友,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应,舒老心里曾隐隐不适。将一真一假的古砚还给朋友,与朋友敞开胸襟一番议论,舒老感觉轻松了、洒脱了。而将假的古盘还给朋友,看到久病不起的朋友那般坦诚自责,舒老深受震动,将朋友写下的那两个歪歪斜斜的字视为珍宝。舒老期待的,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以及对于自我心境的认知。正所谓求仁得仁,反观自己的“隐隐不适”,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反观自己的轻松了、洒脱了,他觉出自己“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而珍藏起朋友那两个歪歪斜斜的字,是他无比珍视那莲花般洁白晶莹的灵魂。这真是一个可爱至极的老人,灵魂中的一点儿“隐垢”也让他心生惭愧。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舒老还礼的收获又何其多也!
涛声先生才华横溢,他的创作中不仅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问世,还有笔力不俗的书法、绘画作品广为人知。他的《古玉》《古砚》《古盘》小小说三题,取材独到,人物独特,文字洗练,意蕴高古,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小小说文体的魅力。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思维和笔力,刻画一个老一代读书人的形象,传递一种向真向善的美好情怀,作家倾心关注的还是世道人心。涛声先生的“涛声依旧”,真正令人赞叹不已。
[责任编辑 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