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涨价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
2020-04-07付一夫
付一夫
2019,已亥猪年,本该是“金猪宝宝”们扑腾的年份,却被菜市场上的猪肉抢尽了风头。
自2019年春节起,我国猪肉市场的“躁动”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数据显示,与1月末的低点(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国生猪均价达到了244元/公斤,涨幅超过125%;22个主要省市的猪肉均价也由1854元/公斤上升到36.05元/公斤,涨幅近乎翻倍。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市场需求极其旺盛。来自中航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全年猪肉消费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是整个生猪产业链同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是体量巨大的市场。但是,正如经典的“微笑曲线”理论所表明的,不是所有环节在产业链中都能得到同等的利益,这与它们的主要特征及所处的市场地位不无关系。
市场地位直接影响到议价能力,故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企业与上游的饲料供应商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进而占据生猪产业链中的绝大多数利益;反观生猪饲养,其利润获得却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生猪饲养环节还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在市场波动时,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流通企业甚至可以联手压低收购价格或“成本转移”和“顺势加价”,以此来转嫁市场风险到养殖户身上。
这样的利益分配格局,自然是不合理的。需知,生猪饲养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直接决定着猪饲料和屠宰加工的市场容量与结构,可是这一核心环节却没有享受到“核心”的待遇:一方面,在市场的波动下,养殖户(尤其是普通农户)的效益及利润难以得到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各环节议价能力的不对等,间接导致了生猪产业链节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极容易因决策失误而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生猪供给规模的大幅震荡。
倘若放任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会对CPI的上升带来较大压力,进而抑制内需的擴大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旨在促进生猪的生产与猪肉的保供稳价。例如,江苏省下发261亿扶持补助资金用以恢复生猪生产;浙江提出养殖用地优先审批、引种补贴500元/头等八大举措;四川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来稳定生猪生产供应……在种种政策利好下,市场开始出现乐观的情绪。据监测,11月第4周,全国集贸市场活猪价格每公斤3226元,猪肉价格每公斤51.22元,连续4周回落,比价格高峰分别回落167%和126%。
不过,从长远角度看,想真正实现猪肉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平稳运行,势必要从根本入手,切实解决生猪产业链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推动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这虽非朝夕之功,任重且道远,但却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