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中“线”的艺术表达
2020-04-07史作彤
一、线条在建筑中的意义
1.美在形式而不既是形式
建筑在线条的使用方式上并不仅仅是展现线条的结合而产生的形式美感,更是要在形式中体现建筑的意味。线条不仅在形式上从整体到细部、从内到外部巨细无遗的发挥每一根线条的作用,增添了建筑整体的表现力,还丰富了整体的形象,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是艺术产生了建筑,艺术的美完全展现在了建筑之中,充分利用线条的韵律、线条的节奏,能够将建筑的内在的信息传达出来,达到审美的效果;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便是如此了。
2.线条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不同建筑的“性格”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经常会通过赋予作品一个性格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情感,而建筑的“性格”是人对建筑的感受,是通过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和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述而形成的某个建筑的特有性质,我们把它概括为“建筑的性格”。
人有性格,建筑也有。或宏伟,或粗犷,或温柔,或静谧。人的性格是依据自身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逐渐形成的,建筑的性格则是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及周围环境而决定的;而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又是由建筑师将建筑构成要素进行艺术的巧妙结合后形成的,建筑的构成要素离不开线条的变化,而线条的运用,也决定了建筑的“性格”。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人是由细胞组成的,通过细胞不同的组织形态,构成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通过不同的形态结合,构成一栋栋建筑,每一块“有意味”的砖,“有意味”的瓦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富有生命力的建筑。线条的变化赋予了建筑独有的特质,这是每个建筑都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建筑物的东西,线的艺术充分渗透在建筑的每一阶台阶上,渗透在每一块玻璃中。
建筑将本身附有的情感移入结构形体之中,使之人情化并富有生气,移情论被顾恺之先生概括为“迁想妙得、妙对通神”,也就是建筑中线的艺术化和建筑本身被赋予的艺术家的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最终构成了完满的审美活动,在这场活动里,对象的人化使得建筑由内而外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3.建筑中的线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
线的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线在无限的构思和排列组合之下,与理性的数据和规则相互制约和控制着,时代的变化和积淀,更能从中体现出用线的精湛:
(1)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居住的一种房子,适合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的线形是以圆线构成的,圆形的建筑立在草原上,大风雪中阻力小,在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入侵,是非常安全的一种住所。圆形还有另一个优势,则是他的形状建筑相比利用面积是最大的。
(2)藏族碉房。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的民居大多采用石和土铸造,形状像碉堡一样,所以被称为“碉房”。藏族民居的色彩比较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黄色,石头的暗红色、青色等等,不仅如此,碉房的外形端庄稳固,外墙的线条有向上收缩的趋势,线条的变化体现出粗犷的建筑风格。
二、如何处理建筑中线条的使用和当代审美的关系
1.建筑设计与时代并行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城市规划大规模的阔进,建筑的发展要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人们对于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出了需求,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审美要求也有了变化,故宫的整个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如今我们依旧对此可敬可畏;但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我们自己来说,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更加适合我们,适合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很重要,但是仍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保留文化的同时更加满足当代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与时代并行是必然的,当今时代也会留下属于本时代的建筑产物。
2.建筑艺术与文化统一
城市化这个词汇并不陌生,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是棘手的,城市化将建筑形态普遍化,那么试想五十年后的城市建筑该会是什么模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够摒弃,一个好的建筑是能够且只能够在这一特定环境生长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建筑的灵魂,也是保持他独特魅力的根本所在。
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我们现在在城市中所看到的建筑,都是我们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向表现,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一定是無时不刻散发着属于当地环境魅力的艺术品。
3.建筑设计与自然和谐
“一个建筑像是长在这块土地上一样”才是真正的与自然相协调,和自然共生,共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造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态建筑也是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的标准之一。依据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等。
三、总结
只有将线条的韵律与环境艺术之间做到真正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创造出人们满足的居住以及工作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对于建筑而言,“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文化的,艺术的线才能勾勒的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J].杭州(周刊),2018(39):49.
[2]姜艳艳.建筑设计艺术中线条韵律与环境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2):261.
[3]李鹏飞.从审美角度看建筑外型线条的异化处理[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7):61-62.
作者简介:
史作彤(1996.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宁市,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