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传统孝道观初探
2020-04-07刘乐乐万雪梅
刘乐乐 万雪梅
摘要:研究蒙古国传统孝道观可以加深读者对蒙古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在中蒙文化交流过程中为中蒙孝道文化的交流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基于文献阅读及在蒙古国的实地调研,发现蒙古国传统孝道观以“亲亲”和“敬长”为主要内容,以崇尚天然亲情为主要特点,其形成受到宗教、自然等多方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体现。
关键词:蒙古国;孝道;亲亲;敬长
世界各国文化虽有差异,但在“爱”与“孝”等方面却有共通之处[1],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蒙古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两国对彼此经济贸易合作、学术文化交流重视有加。蒙古国传统孝道观的研究对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与文化理解有着促进作用。
1、蒙古国传统孝道观之概述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孝”是对父母、长辈及祖先的敬养与供奉,后泛化到忠君、效国。居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对孝道也相当重视,成吉思汗曾对子民说:“人假如有点孝顺之心,天必知晓”[2]。《报答父母恩》一书中提到:“如果孝道消失,那么人们将违反各种法律、恐吓自己的父母、甚至老人都不尊重老人,人们只想学习如何做坏事,等待他们的最终结局只有死亡”[3]。
1.1蒙古国传统孝道观的概念及内容
“孝”在蒙古语中对应的词语是Ачлал,意思是尊敬并照顾自己的父母。该概念反映了蒙古国传统孝道观的两方面内容,即亲亲和敬长。
1.1.1 亲亲
亲亲是从人之本性生发出的一种亲情及与之相对应的孝行,其完整含义是爱自己的父母[4]。蒙语图书《爱的故事》讲述了多个父母和子女之间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故事。“父母倾尽所有来爱我们,而我们只在生病或需要家人关怀时回到父母身边。”[5]通过这种现实中存在的不对等的“爱”来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与回报。“一个小偷的母亲烫伤手后教育她误入歧途的孩子:你每次偷东西,就会报应在我的手上”[5]则是用亲情唤醒良知。
亲亲在孝行上更多地体现在养亲上。传统蒙古人虽然不断迁徙、成年后与父母分家,但会赡养年迈的父母。“父母甘愿为子女付出,给了子女无法计量的恩典,子女也应该给父母最好的食物和衣服,使父母免受饥寒的痛苦”[3]“不要将年迈的父母视为负担,要多看望他们、照顾他们,要倾听父母、尊重父母。”[3]
1.1.2敬长
敬长是在精神和行为上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同时也包括已逝去的先人。“尊敬你的父亲,你的美德将永远传播开来,我爱我心爱的家人,并听取神的祝福”[3],它将孝道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认为孝敬父母会得到神的赐福。蒙古国虽然没有类似中国集体祭祖的清明节,但会在去世亲人的忌日纪念他们,在忌日这天,蒙古人会打扫佛龛,烧香拜佛,祈求神明的庇佑。在佛龛的摆放上也能看出蒙古人对先人的尊敬。蒙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去往的方向就是日落的西方,因此常将佛龛摆放在住房的西侧,或屋内的西墙附近,家里的西炕也只能长辈来坐[6]。
除了上述内容,荣亲耀祖也是敬长的一部分。一个英勇健壮的蒙古男子对家庭或部族的贡献就足够荣亲耀祖。佛教在蒙古普遍流行后,寺庙逐渐成为蒙古人聚众学习的场所,这时,信仰佛教、成为喇嘛也被蒙古人视为荣亲耀祖。现代教育普及后,孩子在校优异的成绩或荣耀的工作也让亲人感到荣耀。
1.2蒙古国传统孝道的特点
1.2.1 崇尚天然亲情
崇尚天然亲情是蒙古国传统孝道的特点之一。在蒙古人看来,一家人最重要的首先是亲情,其次才是各自的角色。蒙古有很多关于孝的文学作品,赞扬母爱、父爱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而其中一部分通过马、牛、羊的舐犊情深来类比人类的亲情。《报答父母恩》中用牛来启迪人们的孝心:“牛长大以后如果忘记妈妈的爱,就会用牛角伤害妈妈。”[3]
在家庭角色方面,蒙古人认为每个家庭成员应该通过亲情的联系来完成好各自的角色。成吉思汗曾教导他的子民:“凡一个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信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这样的民族,窃贼、撒谎者、敌人和骗子将遮住他们营地上的太阳,他们会遭到抢劫,他们的马群得不到安宁,他们出征打先锋所骑的马精疲力尽,以致倒毙腐朽、化为乌有”[7]。可见在蒙古家庭观中,只有家庭和睦了,国家才能兴旺。而家庭的和睦也就是家庭成员感情的和睦。
1.2.2 自律大于监督
自律大于监督是蒙古国传统孝道的特点之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蒙古人更注重家庭感情。父母多是以理喻的方式来教导子女尊敬、善待自己的亲人,而不是依靠家长制的权威来获得孩子的恭敬。儿童在幼年时期,一般通过家里的老人讲述神话、童话等故事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塑造。
情感性与自律性将亲亲、敬长两大方面内容自然地融入蒙古国传统社会家庭中,无形中维系着蒙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蒙古国传统孝道观之形成
2.1游牧社會的天然关系
蒙古人一直以来依赖山林、草原,逐水草而居,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与农业社会不同,游牧民族较为分散,生产生活流动性大,因此更加需要血缘来加强部落成员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为蒙古传统孝道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大环境。据《史集》记载,蒙古人历来有记录族谱的习惯,并认为同一氏族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祖先,同一家庭的成员更如同“影儿”、“尾子”一般相互依存[8]。这种更加自然的社会形态促使了蒙古传统孝道观的形成。
2.2萨满教与祖先崇拜中的“敬”
对长辈的尊敬或敬畏源于古代蒙古人的种种信仰崇拜,如“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人类在早期社会,开始对死亡现象及去世的亲人产生怀念、眷顾甚至恐惧心理。特别是氏族社会下首领的威望长存于族人心中,从而影响到族人对已逝族长的怀念、敬畏等态度,并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早期较为普遍的信仰。
萨满教信仰是蒙古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认为人有灵魂且相信灵魂不灭,通过祭祀、祈祷等活动向已逝祖先的神灵求得保佑。最早人们通过模拟人像进行祭拜,如用木材、皮毛、毛毡等制成祖先的人偶——“翁衮”[9]。信仰萨满教的古代蒙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神,即“天神崇拜”,行事要向天卜吉凶,敬祖敬天思想也加强了蒙古人对在世亲人的敬爱。
2.3藏传佛教对孝道的丰富化与理论化
藏传佛教是一种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宗教,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后,其孝道观与蒙古人孝亲观念中的“爱、恩慈以及顺服”[9]相契合,并得到蒙古民众的广泛认同与传播。从藏文转译过来的印度佛经《莫伦陀音报答母恩经》(汉文译为《目连救母》)被蒙古佛学者称为“佛教孝经”而极力推崇,丰富了蒙古传统孝道思想。
藏传佛教为蒙古传统孝道注入了符合蒙古人价值观的新鲜的伦理思想,众多佛经及由佛经改编的故事也成了蒙古人修身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2.4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
蒙元时期的蒙古贵族对儒家孝道思想较为推崇,元代皇帝尊号、谥号均有“孝”,如忽必烈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铁木耳谥号钦明广孝皇帝。元武宗时蒙译了《孝经》,在蒙古贵族中普及儒家孝道伦理,借以维护其统治。
但在孝亲礼节方面,蒙古统治者却持漠然态度,省亲只允许以丁忧告假,且制度较为严苛“祖父母、父母丧并迁葬者,许给假限。其限内俸钞,听合支给,违例不至,停俸定罪”[10]。
儒家孝道的礼制观虽然没有对蒙古孝道产生深刻影响,但在孝道思想上对蒙古传统思想的丰富是值得肯定的。
3、蒙古国传统孝道观之体现
3.1文学
蒙古的孝道思想在文学作品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儿童文学、佛教文学以及诗歌上。儿童文学主要通过讲述父母对子女的爱,来唤起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妈妈对孩子的爱多么无私,可她只要一个吻来回报”[5]。佛教文学在“孝”方面,更强调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规范。“在没有食物的灾年,孩子用自己的血肉喂养父亲,并重复一千次,也报答不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3]。
诗歌多是赞美歌颂无私伟大的母爱、父爱。《给妈妈的一首诗》、《不要老去,我的父亲》等等。“在母亲身边,被照顾得很好,远离我的母亲,这个世界太危险”、“他把温情的话隐藏,他说话像打雷,他吞咽眼泪的疲倦,他艰难地谋生,放松一笑吧,我的爸爸”。
3.2艺术
蒙古电影《好爸爸》(Сайн аав 2017)则是讲述了一位为妻子、为孩子无私奉献的完美爸爸形象。也体现出蒙古孝道的特点——崇尚天然亲情,注重感恩教育。此外还有赞美母爱的电影《母亲》(Ээж 2016),刻画了一位草原上淳朴勤劳,为孩子倾己所有的典型草原母亲形象,也旨在通过伟大的母爱引起现代人对“孝”的思考。
《我可爱的妈妈》是蒙古最有名的一首赞美母亲的民间歌曲。歌中唱到“如果你懦弱,那你就会有一个坚强的母亲,我可怜的母亲,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获得了骄人的成绩,那都是我妈妈的养育啊”。体现出蒙古人对母亲的心疼和感恩,也能说明蒙古孝道更侧重于对天然亲情的珍视和歌颂。歌曲《唱歌给父亲》。“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教诲”、“漂浮的云是我的过世的父亲,还有他留给我的美德”体现出对父亲的爱与思。
3.3民俗
3.3.1婚俗
蒙古人在婚姻大事上一般听从父母长辈的安排。这种婚嫁传统除了因为子女对家长的尊敬与顺服之外,还有一部分地理环境的原因。蒙古地处高原,地广人稀,而且严格执行族外婚,这使得子女需家长通过亲戚朋友牵线搭桥来觅得良人。虽然这种地域局限已被當今发达的交通和便利的互联网打破了,但蒙古青年男女在结婚时还会以家长的意见为主。
婚礼当天,新郎来到岳家,首先要向岳父岳母行跪拜之礼,以示敬意与诚意。新娘来到夫家之后,这对新人要先向佛坛礼拜,然后拜见双亲及各长辈,并为公婆献上礼物。新娘嫁进公婆家后,是不能面朝南站立或者落座的,正面朝南是家里主人的座位,新娘只能面朝北,以表示对公婆的谦逊、孝顺。
3.3.2丧葬
蒙古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也能体现其孝道思想。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在世亲人一般会为其举行丧礼。丧礼的规模视经济条件与社会关系而定,但流程基本相同。亲人恸哭、摆祭品祭奠、用生前所用马具陪葬、下葬后亲人骑马踏平墓地使之不留痕迹等等。通过对去世老人的称呼也能体现蒙古人的重老敬老。Yхэх意思是死了,用于一般人,没有敬语。нac xyтaг гYйцэх意思是去世,有寿终的意思,用于老者或所尊敬的人。[6]
4、结语
蒙古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必要对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弘扬也离不开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对人类共通文化的深入研究。笔者对蒙古国传统孝道观的粗浅论述只为抛砖引玉,期待今后中蒙两地文化交流事业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万雪梅.论界面研究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5,31 (03):149-153.
[2][波斯]拉施特.史集[M].第一卷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54.
[3]Г.П?РЭВБАТ.ЭЦЭГ ЭХИЙН АЧЛАЛЫГ ХАРИУЛАХ ГЭГЭЭН СУРГААЛ.УЛААНБААТАР:ГАНДАН ТЭГЧИЭН ХИЙД,2011.
[4]杨海文.“本心之明”的遮蔽与唤醒——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的伦理学解读[J].哲学研究,2019 (09):37-44;126-127.
[5]Б.ЭНХЖИН.ХАЙРЫН СУРГАМЖИТ ФГYYЛЭГ.УЛААНБААТАР:МОНСУДАР,2013.
[6]札奇斯钦著.蒙古文化与社会[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7]高丽史[M]卷28.转引自熊坤新.民族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45.
[8]额尔德木图.论蒙古族原始宗教—孛额[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01):24-38.
[9]唐吉思.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3 (01):119-125;92.
[10]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6BWW014)资助。
作者简介:刘乐乐,硕士,江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
万雪梅,博士,教授,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硕导,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中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