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模式、问题透视与发展思路研究

2020-04-07姜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贫困产业扶贫民族地区

姜霞

摘要 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云南省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协会+基地+农户”“生态旅游”“现代化产业园区”等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水平低下、产业主体发展能力弱、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度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产业扶贫收益未能完全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必须加大产业扶贫支持力度、做好扶贫产业定位、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提升产业扶贫实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关键词 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贫困;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5-025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always the main battlefiel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Wenshan Zhuang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a contiguous impoverished ethnic area in Yunnan Province.In recent years,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uch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as “leading enterprise+cooperative +farmers”,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association + base + farmers”, “ecological tourism” and “modern industrial park”.However, due to such problems as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eak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ndustrial bodies, low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weak radiating power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imperfect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the benefits from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not fully flowed to poor areas and poor population.Only by increasing the support for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sition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well,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ully mobiliz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poor people, can w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crease incomes and lift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of the poor population.

Key words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Leading enterprise

产业扶贫作为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是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实践证明是我国脱贫者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1]。目前,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充分挖掘地区特色产业潜力,争取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能力,成为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是云南省特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随着国家产业扶贫策略的提出,文山州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扶贫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仍存在着产业扶贫覆盖面窄、参与度偏低、缺乏创新、扶贫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文山州产业扶贫的具体实践,探寻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合理优化产业扶贫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找到更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提高贫困人口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度,让产业扶贫在更多贫困地区发挥作用做出有益的探索。

1 云南省文山州的贫困态势

文山州地处我国云南边境,下辖文山市,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个市县,114个乡(镇),全州有民族乡1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8%,境内大多都是山区、半山区或石漠化地区,距离县城较远,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目前文山州有11个深度贫困村被列为国家定点观测村,有10个深度贫困村被列為省级定点观测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南、麻栗坡、马关、西畴等6个县(市)。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减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是全州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以来,全州紧紧围绕29.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的目标,进一步落实责任精准施策,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017年全州贫困村从819个减少至630个,贫困人口从63.80万人减少至29.5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2%降至9.36%[2]。截至2018年,全州基本实现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三率”清零,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万户41.91万人,贫困村371个,贫困发生率4.7%,全年实现95个贫困行政村出列,13.53万贫困人口脱贫,砚山县和西畴县2个贫困县成功摘帽[3]。目前文山州8个县(市)中,只有两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仍有6个县(市)处于脱贫过程中。到2017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 998元,全州还有346个重点贫困村未实现脱贫,有15.05万贫困人口仍生活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较大。

2 云南省文山州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2.1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这种模式按照“龙头带动、合作社联动、农户互动”的思路,把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联结成“命运共同体”,把龙头企业的项目与贫困户联动起来,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配合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带动农户重点发展辣椒、木本油料、烤烟、畜禽、甘蔗、茶叶、部分果蔬、大米等特色农副产品,把大市场与小农户紧密联系起来,为全州的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截止到2018年底,全州8县(市)均制定了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并培育了一批以产业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州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 647个,农业龙头企业226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家庭农场总数386个,带动贫困户54 620户218 110人增收[4]。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形成一条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产品体系,共引导12 502户贫困户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贫困户户均有1~2项产业增收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贫困人口人均月纯收入2 900元以上,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降低了贫困农户农业发展的风险,给贫困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增收。

2.2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文山州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将扶贫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构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致富脱贫。马关县依托天然草场和生物可开发利用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养殖业,基本形成了百户科技示范、千户规模经营、万户分散饲养的格局。西畴县立足于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各种产业协会等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打造苗桃、柑橘、蔗糖、乌骨鸡4个农业特色产业,提高了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推进形成了“一乡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广南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产业优势,采取县乡联动、政策扶持、企民协作的模式,着力发展八宝米、高峰牛、油茶、茶叶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成功把底圩茶叶专业乡和八宝稻谷专业镇为打造成为“一村一品”的专业乡镇[5],为产业扶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文山州大力实施示范带动行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会+基地+农户”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明显、参与度高、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和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全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山市积极引导大腰店、团山、小腰店、大田、新房子、官房、皮坡寨、半坡、新寨9个自然村发展200 hm.2甜柿基地,通过项目牵引和基地建设,配合文山大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积极帮扶,把365户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为推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6]。马关县将蔬菜、中草药、林果、生猪养殖列入产业扶贫对象,大力推进各种产业基地建设,联合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协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发展,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效特色产品,力争做大做强1个扶贫产业,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扶贫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种养殖大户600余户,13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2 166户贫困户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2018年以来先后成立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415个,带动3 896户贫困户种植工业辣椒、食用玫瑰、贝贝瓜、台湾大肉姜、贵龙5号刺梨等特色产品226 hm.2,巴西菇115.9 hm.2,实现总产值4 465万元[7],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农户的“自我造血”功能。

2.4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文山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立体,拥有丘北普者黑、广南八宝、广南坝美、富宁驮娘江等著名景区。全州立足山地、露营、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一批具有壮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产业,累计投入财政涉农资金197 733.41万元,实施项目177个,以“旅游+”引领带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广南县围绕“世外桃源”、“句町古国”两大品牌,积极营造市场环境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一批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广南、八宝风景名胜区、九龙山公园为主要景点的生态景区和民族风情文化景区,打造3条旅游精品线,形成生态兴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带经济的发展格局。丘北县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于2014年正式启动仙人洞村“彝族撒尼人村落”建设,争取项目资金1 470万元,按照“群众参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一户一设计”的方式引导群众改造民居建設客栈。目前,仙人洞村现已打造成为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为一体的彝族民风民俗村,122家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 0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昔日贫穷落后的“口袋村”,变成如今有名的“丘北首富村”,产业扶贫效益十分明显[8]。

根据各县(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继续加大政府对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增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援助。强化产业扶贫的宣传,尤其是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采取相关措施引导贫困户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为贫困户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补贴,增强贫困户的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文山州石漠化地区的土地整治和村庄改造,大力推进山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力量兴修引水渠、排水沟及水窖等基础福利设施,加快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工程,争取在贫困地区尽快建立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网,打通贫困地区与相邻地区的交通要道,为产业扶贫奠定良好的设施基础。

4.2 找准产业定位,扶持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重点研究扶贫产业的需求和定位,走一条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扶贫道路。做好科学规划,选择当地2-3个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户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种养殖业和手工业,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统筹全产业链规划布局,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重点,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贫困农户适应市场变化规律,改造提升三七、烤烟、辣椒、其他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支持特色园艺作物、纤维植物种植等朝阳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园区发展示范带动战略,创建一批在全州有影响力、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脱贫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园,在产品深加工、销售等配套环节上下功夫,逐步构建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4.3 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完善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省、州发展专项资金,对辐射作用大、增收效果显著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构建龙头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重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文山州生物资源、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引导龙头企业的要素配置方向[1],组织龙头企业采取投资建基地、产销对接、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与贫困村社、贫困户对接开展产业扶贫,以增强产业扶贫的自我造血功能。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创意和推广营销,扩大地区品牌宣传力度,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种展销平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帮助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4 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标准化农业基地建设 继续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定位,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壮大一批以农业产业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推进以“三变”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将利益共享理念贯穿于产业扶贫的全过程中,科学制定多方受益机制,及时解决由于利益联结链条紊乱带来的利益纠纷,增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完善相关政策立法,加快对现有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生态补偿政策,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以高素质人才带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带動作用,加快标准化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三七为主的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结合基地,重点培育原料种植基地,壮大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推动畜禽、辣椒、烤烟、甘蔗、木本油料、茶叶、果蔬、大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4.5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强化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地位,在扶贫产业的选择、扶持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规模定位上,给予贫困户一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决权和管理权,并让贫困者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考核全过程,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建设,构建贫困地区文化教育、技术培训、资本积累和技能提升等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增加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投入。帮助贫困人口与外界建立联系,引导贫困户逐步摆脱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建立健全以农业职业院校、农科院、农业推广部门等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贫困户组织免费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引导培训,力争让每个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培养大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12],带动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增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4.6 做好生态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贯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注重对特色村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做好景区的科学规划,通过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融合其他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打造一批地域性、民族性、休闲型强的特色小镇、地质地貌公园、森林公园或水体公园等精品旅游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发高品质农庄、民宿、农家乐和都市田园,打造一批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娱乐性。充分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中,通过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加旅游客流量。积极开展旅游扶贫示范行动,推进旅游扶贫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大力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以“旅游+”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促进旅游扶贫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庆明,周方.产业扶贫时代意义、内在矛盾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49-153.

[2]张荣涛,郑周雪.文山州2018年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纪实[EB/OL].[2018-05-28].http://482.mgfy.gov.cn/info/1039/47120.htm.

[3]张秀兰.2018年文山州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3-22].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16/html/2018-03/22/content_5134700.htm.

[4]文山州扶贫办.文山州产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EB/OL].[2018-11-22].http://www.ynws.gov.cn/info/2640/222003.htm.

[5]韦海涛,杨玲.广南县“一村一品”成效明显[EB/OL].[2017-03-14].http://www.ynws.gov.cn/info/1624/166843.htm.

[6]左瑞芳.文山市林业局发展3000亩甜柿基地实现“造血式”扶贫[EB/OL].[2019-02-25].http://www.ynws.gov.cn/info/1618/227466.htm.

[7]朱法飞,周味鸿,喻传宏,等.马关县产业扶贫工作纪实[EB/OL].[2018-11-20].http://www.ynws.gov.cn/info/2640/222301.htm.

[8]李亚.“丘北首富村”是如何炼成的?有些村民年年收入達一两百万[EB/OL].[20180210].http://k.sina.com.cn/article_2948744222_afc2441e0190043cl.html.

[9]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中医药扶贫行动计划(2019—2020年)的通知:文政办发〔2019〕46号[A/OL].[2019-03-08].http://www.ynws.gov.cn/info/1255/228227.htm.

[10]文山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文山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文山州工信系统产业扶贫方案的通知:文工信〔2018〕100号[A/OL].[2018-06-01].http://www.ynws.gov.cn/info/2449/209615.htm.

[11]宋媛.云南省扶贫开发报告[J].新西部,2018(Z1):114-131.

[12]刘耀美,张舒桓,李耕玄,等.龙头企业带动型“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15-17.

猜你喜欢

贫困产业扶贫民族地区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