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解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4-07郭怀忱

人力资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种人才队伍校企

郭怀忱

2013年,针对安全质量事故形势十分严峻等实际情况,笔者所在企业总结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作业层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而且施工一线无自有管控人员,尤其是施工过程的监控人员,完全放手分包企业推进项目管理也是安全质量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基于这种战略判断和对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的分析,笔者发现,除了每年仅有为数不多转业士兵以外,已有二十多年没有集中引进技能人才,仅有的部分技能人才由于多数属于20世纪80年代接班人员,因此呈现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年龄结构整体老化的特点。

基于现有分包企业和技能人才队伍的这种实际情况,加快建设施工一线管控技能人才队伍尤为重要,我们在局层面做出了人才战略调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快引进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改善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集中培养在读技能型人才

针对作业层技能人才短缺、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年龄结构整体老化等问题,需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深入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集中培养以及各种专项培训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致力于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优化。

笔者所在企业组建前后,多年内没有对技能人才进行集中招录和补充,曾一度出现技能人才队伍老化、技能人才紧缺、断层等更为严重的状况。

近年来,按照公司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才开始逐年按计划引进中高职毕业生,采取“先派遣使用、后择优转录”的方式,有针对性补充作业层人才。考虑到中高职毕业生进入现场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尤其在实际动手能力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经过慎重研究,决定采取提前一年签约,并于毕业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在具有专业优势的院校组织集中培养班,将已签约的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以缩短适应企业现场的时间。

首先,要精心选择专业优势的院校。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原则,分别就近与具有铁道工程专业优势的哈铁院、辽铁院、吉铁院、齐铁工程学校合作组织线路、测量、试验等工种的集中培养班;与具有地隧专业优势的洛阳隧道、辽交院合作组织隧道及机械操作等工种的集中培养班;与武汉桥院及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分别组织了桥梁、“四电”等工种的集中培养班,自2014年以来,先后与7家中高职院校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各院校的专业和相关优势资源,共组织了28个校内集中培养班,累计对1400名各院校签约学生实施针对性培养。

其次,精心安排与严格管理集中培养班。在实施上力求培养与企业施工生产实际准确对接,并加强日常监管与考核,确保集中培养切实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展:

一是由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安全质量及技能人员的动手能力等方面,共同研究制订《培训计划》,以明确培养目标、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及培训要求,整体按照理论课程40%、实训课程60%设计,突出实训操作。

二是实施“学校教师+企业内部培训师”交叉授课。结合教学需求,选派具有内训资格的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除了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授课能力外,還系统地进行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施工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使未毕业的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与企业融合。在技能方面注重实际操作培训,目标是学生到企业即可达到顶岗作业的程度。

三是做好日常监管及考核评估。集中培养班成立时择优选拔配备好班主任和班长,实施开班动员,明确纪律要求,建立定期总结与报告制度,使学校和企业及时了解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和不良倾向。集中培养结束后,由校企共同组织结业考核,一般以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考评相结合,确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企业。

经过以上的训练,被分配到现场的测量人员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测量方法也都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机械操作人员不但能够掌握操作技能,还能掌握必要的维修保养知识;试验人员通过岗前集中培养,懂得五十余种试验方法,无论分配到什么施工领域,都能够出色地完成试验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人才由于有了校内集中培养的经历,提前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绝大多数都能成为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的护卫者,企业多年来施工生产安全稳定局势也离不开现场技能人员的守护和践行。

实施校企订单式培养

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企业需要适度补充和培养机械操作维修、通信信号及电力操作岗位的技能人才,但是相关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并不突出,加之社会需求大导致供不应求等因素,出现企业不能从相关院校及时招聘到与企业工种匹配的技能人才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与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由企业和院校联合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接收,较好地解决了专业队伍建设所需要技能人才及时引进的问题。

一是在招生环节上,校企共同设定学历、年龄等入学条件。其中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人员,通过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在吉林市电视台和吉林市火车站大型广告牌发布招生简章的方式组织招生;铁路“四电”工种人员,针对企业性质和工种特点,向农村生源倾斜,先后派专人到辽宁的朝阳、凌源、建昌、建平等市县人社部门提交企业简介和招生简章,宣传组织招生。

二是在培训组织上,要按照集中培养班的培训管理方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培训计划》,力求培养与企业施工生产实际精准对接,实施“学校教师+企业内部培训师”交叉授课,做好日常监管,及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培养结束后,由校企共同组织结业考核评估等。

实施校企专项培训

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现有技能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岗前或在职教育培训。我们结合合作院校的办学特点,分类型、分批次组织专项培训,累计培训1350余人次。

一是为了推广“四新”技术的应用,先后在哈铁院、吉铁院、辽铁院、武汉桥院、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等十余所院校,组织技能人员进行 “四新”技术理论和实操能力培训,累计办班35期,培训人员620人次;

二是为加强项目班组管理,进一步落实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班组长现场管控能力,与吉铁院联合,组织班组长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和任职资格培训,累计培训531人次;

三是为提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能力水平和参评质量,与山海关铁院合作,组织高技能人才评审前专项培训,累计培训140人次;

四是为提升退役士兵入职技能水平,还曾与齐铁工程学校、衡水电气化学校合作,组织对退役士兵进行入职前岗位(工种)培训。这些都是企业根据实际需求与相关院校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合作,特别针对班组长和晋升前培训,要及时评估培训效果,改进完善并固化长效机制。

实施校企共办技能大赛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应当不断探索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和更加深入的合作空间,我们联合合作院校共同举办技能大赛,聘请专业老师担任评委,院校也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项活动,实现企业和院校在设备、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在院校中极大提升了企业品牌和形象,使企业和院校达到良性互动的“双赢”模式。近几年,我们先后在辽铁院、吉铁院、辽交院、大連民族学院开展接触网工、信号工、测量工、电工、试验工等11场技能大赛,参赛人员共计550余人。校企共办技能大赛,既保证了技能大赛的质量,也促进了企业办赛水平和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几年来,公司在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改善技能人才队伍机构、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自2015年以来,连续四年将劳务派遣人员转录为合同制职工,为确保转录质量,局设计所有符合转录人员通过项目经理部考核、子分公司考评、局组织面试答辩等转录环节和程序,按照比例层层推荐。截至目前,已经有1162名劳务派遣劳动者转录为正式职工。施工生产一线管控技能人才由此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其中包括新型工班长(线路、桥梁、隧道)290人、测量试验等技能人才371人、铁路电务“四电”工种技能人才234人、机电综合类技能人才237人。另外还有300名以劳务派遣方式使用的技能人才在施工一线各个管控岗位上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一线管控能力。近年来,公司的施工生产和安全质量总体上稳定可控,施工生产有序推进,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质量事件,这都离不开近年来公司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各种举措,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种人才队伍校企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问题探析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新形势下如何实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才队伍建设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有哪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