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读博,师姐靓丽不佛系
2020-04-07张薪
张薪
宗教学初相识
思遥同学本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宗教学专业,她说读这个专业也是各种机缘巧合。本科的这个专业是被调剂的,当时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她也吓了一跳,完全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嘛的,心里存了入校必须转专业的念头。民大的转专业制度比较合理,只要努力,机会就很大。转专业时间在大一上下两学期的期末(就是说共有2次转专业的机会),她想着先上课看看,了解一下宗教学这个专业。她说,到大一上半学期期末的时候犹豫过,后来还是觉得反正还有机会转,不如再了解了解。结果到了大一下半学期,就遇到了直到现在都对她的整个三观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老师,然后就留在这个专业了。
到了保研的时候,王思遥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偏好,在宗教学的几个分支里(宗教学理论、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她掌握最好的是宗教学理论和基督教,后来保研夏令营结束之后机缘巧合来到了人大,觉得人大的佛教专业比较厉害,再加上被哲学院一位佛教老师的课堂风采所折服,最终决定选择佛教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彷徨和犹豫后的抉择
硕士刚入学的那段时间,王思遥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直读书,做一个单纯简单的学者。“一则是因为专业本身我比较喜欢,在本科期间所遇到的老师和同学也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一度以为这些东西都只是读书赋予我的。二则是因为相对其他工作来说,继续读书去高校找教职,是更为单纯的工作环境,并且能够和年轻的学生一直相处,能够让我不断看到这个世界崭新的样子,我觉得这种工作比较珍贵。”
但是到了硕士的后期阶段,王思遥却产生了想要工作的念头,她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学术能力的局限,她在硕士阶段并没有经历本科那种脱胎换骨更新三观的变化,她突然意识到一直读书也许并不能带给她所需要的那种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生活。
但是,到了研二下学期,一些事情又重新点燃了王思遥坚持做学术的激情。“比如去参加学术会议、被几位老师表扬、遇见学术大牛相处了几天等等,学术给予我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再一次使我获得新生吧。”再加上她对硕士论文选题很感兴趣,也想把这个题目一直做下去,所以最终促成了她想要读博的心理。
大牛推荐信来之不易
学术大牛的推荐信在申请名校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举足轻重的,王思遥拿到大牛推荐信的经历则充满了故事性。8月份的时候她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前往山里的寺院考察,大家一起乘坐的大巴车需要在山下停车,然后所有人一起步行上山。但是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一位海外大牛腿脚不方便,没有办法走那么远的路,他又非常希望能够去考察那座寺院,所以思遥就找了小车,陪同他一起。在路上的时候他们一直在交谈,聊到了很多这个学科的问题,最后送别他的时候,“他表示对我的学术能力很看好,希望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接着走下去,并且樂于在学术上帮助我。”这个鼓励对于她坚定读博有很大的作用,能够被大牛认可是很难得的。之后她就拿到了这位大牛的推荐信,这对于后期的港中文申请有很大的作用的。
王思遥认为在她申请学校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这封大牛的推荐信。但是这也不是能够申请成功的唯一因素,研究计划的选题是导师和她一起商定的,新颖的选题方向有很大的帮助。再加上王思遥认为在学术方面自己接受过系统的宗教学学术训练,从本科开始就是这个专业的,对这个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方法论、前沿领域等都有基本的学习,本科四年也基本培养起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基本的学术思维是具备的;再加上她在学习方法上面也有一些自己的技巧。所有的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最终产生了美好的结果。
文字社群语境下的雪浪洪恩研究
文字社群?
雪浪洪恩研究?
是的,这是王思遥未来的研究方向。
记者请王思遥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她的这个研究方向。她的研究计划主题是“文字社群语境下的雪浪洪恩研究”。简单来讲,就是针对晚明的一位著名僧人用“文字社群”这个概念去解读他身上的种种情况。“文字社群”这个概念最早用来形容基督教文学团体,后来被中国佛学者,宗教学博士吴疆借用,以解释明末清初的禅宗复兴运动。它表示的是一群信仰者聚集一起,在取得了经典的解释权威之后对宗教文本进行重新诠释,进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的团体。
王思遥向我详细讲述了一番后说:
“在对雪浪洪恩的相关事迹、著作进行了细读之后,我发现环绕在他身上的种种诸多故事与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文学团体特性。比如,雪浪洪恩曾和利玛窦有过一场辩论,参与这场辩论的还有云栖祩宏、李本固、瞿太素等著名僧俗,这一事件经常被解读为中西方形而上学的交锋,关于他们的讨论也都集中在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对比上,却很少涉及这个事件所影射的团体性质,参与辩论的利玛窦和雪浪洪恩究竟是文人的“玩物”还是辩论的主人?观看辩论的文人究竟是耶佛二教争夺的人才资源,还是辩论沙龙的享受者?又比如,雪浪洪恩少年成名,在南京地区影响颇深,却在他中年时被赶出了他所在的大报恩寺,这其中究竟是私人恩怨还是社群争夺,也是值得深思的。再比如,雪浪洪恩一生著述较少,留下最多的并非讲经之辞,而是与文人往来唱和的诗词散文,他曾在一篇祝寿文中深深反省了自己的这一行为,但是在之后却并未“纠正”。这个现象是出于他的惯性行为还是在社群中的无奈之举,也能从他与其他文人、诗僧的文字往来中窥得几分。如果通过这个视角去诠释雪浪洪恩的一生,应该能够得到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
以记者对佛教知识的有限了解显然理解这些学术研究是较为困难的。但是这些可以看出王思遥的兴趣所在和她满满的学术激情。同时,她也很好地向我们解释了她所研究的宗教学实际上是对宗教理论的一种客观学术研究,它并不是让人去信教,更无关信仰,期待她能够在未来的学术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