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极地未来的主人翁
2020-04-07钟鑫
钟鑫
编者按:
各个学校纷纷打造“金课”“硬课”。
中国地质大学被誉为“地学摇篮”,新时代,地学与社会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地大学子有必要把握这一趋势。“生动中国”就是这样一门“金课”。该课程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设计与管理,课程立足地大专业特色,挖掘传统文化,展示现代理念,展现生动真实的中国故事。“生动中国”课程组建了超级教师团队,由院士、校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众多骨干名师等组成。未来,“生动中国”课程将设立主播教室,面向更多同学进行同步直播。
第一讲由校长孙友宏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极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禁止商业目的开发南极的条约2048年到期,那时,“你们将决定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南极。”孙校长对满堂三四百同学说。
“在我本科毕业的那一年(1987年),南极和北极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冰天雪地,无人问津。但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矿业大学的库得利亚肖夫教授说他去过南极七次,还在南极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深的冰层钻探孔。当时我就想:一个接近北极国家的人怎么干到了南极,还做出一个世界纪录呢?”
2019年10月24日晚7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间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学校“生动中国”系列思政课第一课开讲,主讲人是孙友宏校长。
“生动中国”是一门立足地大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包括12讲。课程由院士、书记、校长、知名教授等学校最大牌老师为全校本科生上课。
校长后来才知道,原来,北极已经有很多归属国,但是南极还是一片公共领域。就是那一次的讲座激发了校长对南极的兴趣,他梦想有一天可以去南极,今天,校长也希望通过这堂课启发同学们对南极的兴趣。
极地已与深海、网络、外空一起成为关系国家利益的四大“战略新疆域”之一,校长说:“未来,四大领域也都要有我国的话语权。”
南北两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的冷源,也是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地球信息。
在如此重要的领域,我们国家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具备哪些先进的技术?目前正在做的极地科考有哪些?校长围绕这些展开详细讲述。
极地成就:科学考察站从无到有
受限于极地气候条件和各项技术条件,我们国家在1984年才开始开展极地考察活动,在将近35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35次南极考察和10次北极考察,先后在南极和北极建立了五个科学考察站。
1999年7月,我国完成第一次北极科考,并于2004年正式建立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洲的气候通常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更冷,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被记录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9.2摄氏度,同时南极也是地球上风速最高的地方,科学家记载到的最高风速是每秒83米的飓风速度。此外,无边无际的白色雪原、暴风雪和超强紫外线,让在这里科考极其困难。
1985年和1988年建立的长城站和中山站分别位于南极大陆的西海岸和东海岸(并未深入南极内陆)。随着极地科考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国家在南极大陆的科考深度在逐渐增加,开始深入人迹罕至的南极内陆。2009年,在接近南极洲大陆的几何中心地带,也是南极洲海拔4087米的最高峰,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立。昆仑站的成功建立,开启了我们国家有关南极内陆的冰盖考察。2014年12月,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成。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直线连接的中点上。
在内陆的科考站由于奇寒天气的影响,主要用于物资的补给和特殊的冰盖钻探活动,多在南极的夏季使用。2019年,我们国家在西南极的罗斯海附近进行了密集的考察,预计在2022年完成下一个科考站的建立。
35年,5个科学考察站,我国的速度,国际领先。
破冰工具:从买船到造船
我们国家不仅建立了多个科学考察站,在科考设备如航行设备和破冰设备上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孙校长骄傲地说:“现在我们国家的装备很先进的,我的学生有26人次已经去到过南极,先行替我圆了南极梦,这是我在学生时代想都不敢想的,那个时候没有装备,没法去。”
在冰天雪地的南北两极航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破冰。1993年,我们从乌克兰耗资1个亿买进了一台苏联解体时停造的破冰船,取名“雪龙号”。但“雪龙号”的缺点在于只能向前破冰,不能向后破冰。
南极洲大陆
终于,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也是全球第一艘在前进和后退时都能破冰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2019年10月,“雪龙号”和“雪龙2号”同时奔赴南极,进行科考。
从事极地活动,除了依靠破冰船,航空器(直升飞机)也是重要的工具,它既可以输送日常物资和人员,也可以进行高空探测。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雪鹰601”航空器,将物探技术装在飞机上,可以进行冰裂缝探测、冰下水探测及其他冰下高级探测活动。
极地运输尤其是冰上运输,实际上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水平。现在,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南极冰上车。极地科考中,基础的大宗物资主要依靠車队的运输,例如,从中山站到昆仑站有20多天的路程,科考队工作一个月加上路上往返的这20天的所有保障物资都依靠这个庞大的车队。